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600年前的农民工兄弟生活怎么样
明初,为了营建皇宫皇城皇陵等,朱元璋先后从全国各地征发了大量手工工匠和农民工,那么这些600年前的农民工兄弟的生存状态是咋样的呢?
《明史》对征集到南京工作的农民工数量作了形容:“工役之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万万”是何等样的数量?按我们现在所说要达一亿人之多,当然,也可能这个“万万”只是形容人数多的程度用词。
这么多的民工来到南京后的劳动和生存状态好吗?从史料来看,朱元璋似乎不太清楚,直到有一天,他目击了揪心的一幕。
那是洪武五年冬天,朱元璋在南京城里视察“农民工”们修浚城壕,一路走着一路看着,并没有什么引起他特别注意。当走到三山门时,他看到一个“农民工”光着身子,噗通一下跳进了冰冷的水里,来了个“裸泳”,本以为农民工兄弟是在冬泳,但看了一阵子,朱元璋发现不对劲,那个农民工好像不是在冬泳,他一会儿一会儿地往水里钻,像是要找什么东西。洪武帝终于忍不住了,派了手下的人去问工地上的监工小吏:“那裸泳者是在找什么东西?”小吏说:“锄头弄到水里去,找不到了。”朱元璋叫人从别处取来一把,问那小吏:“这水中要找的是不是这样的锄头?”小吏说:“有点像,但那把要比您手里这把好,还要短些。”一听是这样,朱元璋就命令壮士下水去,帮着寻找那把丢了的锄头。找啊找,最后壮士终于找到了水中的锄头。朱元璋将两把锄头放在一起,仔仔细细观察了一遍,发现果然如小吏所说的那样,但他心中怒气还未消,瞪着眼睛跟小吏说:“农夫来这里服役一个月多,手脚都冻裂开,这已经是相当劳苦和疲惫了,你怎么还忍心加害于他?”话音刚落,他立即吩咐随行警卫,将那小吏抓起来,痛打一顿。随后他回过头去,跟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说:“今天我们都是穿着厚厚的裘皮出来的,可直到现在还赶到浑身发冷。何况这些役夫本身就贫苦无衣,他们所受的苦和遭的罪是说也说不出来的啊!”说到这里,朱元璋立即下令,叫农民工兄弟停止手里的活,只留下林濠的那些窑冶及烧石炭工匠,其余工匠役夫全部放回家去!《明太祖实录》
自从三山门农民工裸泳事件发生后,应役工匠的生存状况更多地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和重视。洪武八年十月,朱元璋命令中书省:“今后凡是有工匠死亡的,官方一律给予棺木,送他回家,并免除他家三年的徭役。”
当时大明定都南京,营造宫殿和修筑城池工程十分浩繁,工匠们吃的不好,生活待遇十分差,有好多人因忍受不了繁重的劳作而死于非命。洪武九年五月,朱元璋命令工部即建设部,给死难者购置槥椟,再让大明国子监生将死难者的灵柩护送回家,赐以钞币,抚恤安葬,并蠲免死难者家三年的徭役;与此同时,对于活着的现役工匠,朱元璋大发奖金,当时共发了宝钞60360余锭。
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尽管在工程事故和“过劳死”发生后,朱元璋不惜重金予以抚恤、安慰和奖励,但从整体上看,当时大明的工匠和农民工兄弟的生存状况还是很不好的。这样的格局直到洪武十九年南京城池基本完工才有了根本性改变。
朱元璋对民工待遇还有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将坐班制改为轮班制。
元朝时,工匠本编入匠籍,人称“系官人匠”,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婚姻不能自主,子孙承袭,无官府赦免不得脱籍,生活十分悲惨。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不断改善民工制度,不像元朝人将民工视为奴隶,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令给工部:“凡在京工匠赴工者,月给米薪盐蔬,休工者停给,听其营生勿拘。”
这段最高指示表明,工匠除了上京服役要听从官府安排,其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工匠们有了自主营生的自由。
洪武十九年四月,大明正式确立工匠轮班制。具体来说就是:全国各地工匠“量地远近,以为班次,且置籍为勘合付之。至期赍至工部听拨,免其家他役”,“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如期交代,名曰轮班匠。”后来,工部根据工种不同又制定了五种轮班制度,即五年一班、四年一班、三年一班、二年一班和一年一班,这样就“使赴工者各就其役而无费日,罢工者得安家居而无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