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建文帝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建文帝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
靖难之役,是朱棣为抵制“建文削藩”而挥师南下的一场战役,为平定朱棣的叛乱,建文帝先后多次派兵北伐。其实,建文朝也并非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这场皇室内战中,朱棣也有备受煎熬的时候。但是,在政治与军事上都占优势的建文帝却将一手好牌打烂了。
建文朝首次北伐就任用了开国功臣耿炳文为大将,率军三十万,全权负责对燕作战。但是,膈应人的是,朱允炆在战前再三提醒耿炳文,不能伤害她的叔叔朱棣,因为他不想背负杀叔恶名。大家都知道,战场上刀剑无眼,在这样的要求下,耿炳文实在放不开手脚去打。
于是,耿炳文采取了自己擅长的防守战略,以静制动,等着朱棣来进攻。他有的是时间,而朱棣却没有,因为朱棣的后勤供给不如他,多拖一天对他来说没什么,对朱棣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可惜,朝中的高官,包括朱允炆本人,都不了解战局,他们只知道坚守不出,有辱朝廷声威。
年轻的皇帝求胜心切,他竟然撤换了耿炳文。换上了李景隆为主帅,率领五十万大军,进行第二次北伐。
军队作战,讲究军队的素质,更讲究主帅的谋略。与耿炳文比,李景隆简直是个李三岁,朱棣根本没把他放眼里。但五十万人毕竟不可小觑,朱棣早就打定主意要挖宁王朱权的墙角了,直接策反了宁王最精锐的朵颜三卫。
李景隆真是笨死了。北平之战,他害怕手下抢了自己风头,阻止瞿能进攻,从而措施了一个胜利的机会,失败后,李景隆不顾大军自己逃跑了。
若朝中将领都像李景隆那样,那朱棣的造反之路就会省时省力了,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还险些要了朱棣的性命。这名大将就是平安。他十分了解朱棣的战略战术,并擅长死缠烂打之术,正中朱棣软肋。此番和平安的较量,朱棣险些落入一蹶不振的境地,不过还是因为李景隆见好就收,又给了朱棣一次喘息的机会。
不过这次群那个没有再放过朱棣,此时的朱棣终于成了他案板上的咸鱼,再难翻身。可是就在朱棣进退维谷之际,一件诡异的事发生了。《明史》说,当时“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趁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瞿能看到李景隆大军被妖风折磨,最终死伤无数,而自己又深陷叛军的围困。他毅然决然,转过头去,望着儿子,似乎说,天意如此,就让我们为国尽忠。
眼看大势已去,李景隆又率先逃到济南去了。
既然李景隆只会逃跑,清剿燕军的主帅一职就由盛庸担任,去领导第三次北伐。
建文二年十一月,朝廷大军还没准备好北伐,就传来朱棣第二次南下的消息。攻破沧州后,叛军锐气正旺,势如破竹,在几天就攻陷了德州,结合济宁等地也陷落。
火烧眉毛了,尽管还没准备好,盛庸照样出兵打击。两军相遇,朝廷军接连败退。盛庸的表现没有以往勇敢,朱棣看后,感觉盛庸一定有阴谋。
由于盛庸一再后退,连曾经令朱棣极为难看的济南都被攻陷了,不到一个月,燕军已经打到东阿、东平一带,大军兵临东昌。就在东昌,朱棣再一次遭逢了平生劲敌。
盛庸对付燕军的方法,也让朱棣赶到摸不到头脑,燕军顺利进入东昌是盛庸的计策。当朱棣发现盛庸的阴谋时,他已经深陷火器和弓弩的包围之中了。
东昌一战,朱棣军队伤亡几万人,其惨烈程度前所未有,第一勇将张玉也战死了,朱棣侥幸捡回一条命。
经过不到一年的休整,建文三年,朱棣第三次率军南下,这一次,盛庸还是没让朱棣占多大便宜,可是就在双方对峙,难解难分之际,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飞沙走石。朱棣大驱军马,杀的朝廷军哭爹喊娘。翻开《明史》,读到靖难之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没到关键时刻,上天就要刮起风沙,帮助朱棣。
朱允炆肯定会后悔当初对朱棣的宽容,但后悔也没用了。心灰意冷的朱允炆在南京被攻破后,在皇宫放了一把火,朱棣来的时候,他就人间蒸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