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古代在职官员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与别的朝代不同,宋朝的现任官员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领导干部“充电”进修,提高学历文凭。
可是,由于此辈“特殊人才”在官场上已经混了好大一阵子了,沾染了一些官场的丑恶和腐败习气,因此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可不像一般士子那样相对规矩和本分,而是特别善于投机钻营、攀附关系。为此,聪明又理性的宋朝人在制度设计上对他们参加考试有了许多限制。
第一,普通考生都可以自由报考,但官衙里的在职官员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弄个“科班”文凭的话,首先得上报上级领导批准才可报名,即必须“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
第二,凡是现任官员报考科举,必须举行“锁厅试”,也就是说另外单独设立考场组织这帮子国家的“特殊人才”专门进行考试。宋朝人实在是聪明,名义上不说这类在职官员是可能的“作弊高手”,而是说他们是有身份的人,考试么,总不能将他们与布衣混试,这也有失礼数,而实际上组织“锁厅试”,就是为了严密防范他们作弊。
第三,参加锁厅试的官员即使考上了,考得也很好,但不能成为状元,哪怕是殿试中的第一名,也要将他降为第二名。看来宋朝在职官员想要考一张文凭可比现在的官员难得多了。
宋朝的这些做法主要针对社会强势群体而设置,实际上是起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而说它是有一定的公平性的。
但明初朱元璋没有效法宋朝的做法,这大概是出于对元朝吏治腐败的教训。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首开科举,至于何等样的人可以参加考试,当时就由大明中书省来议定。洪武四年七月,中书省向洪武帝奏定科举考试的对象时说:“凡是全国各地州、府、县学里的学生、民间俊秀子弟即优秀社会青年、学校里的教师和衙门里的胥吏等,只要有人想考科举的,都可以参加。”朱元璋当即回答:“科举初设,凡文字词理平顺者,皆预选列,以示激动,惟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
由此看来,在明朝的官场里如果你没有一张“文凭”的话是很难混下去的,更没有再“回炉”的可能,连大学的板凳都没坐过甚至连校门都不认识就能拿到硕士或博士文凭这般荒诞之事绝对不会发生,事实上这也是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的相对公平和知识与“报酬”相对应的公平。
因此,明朝文职官员一般素质都比较高,大多能以天下为己任,即使退居乡间草泽还在忧国忧民。实际上明朝知识分子远不如宋代知识分子那样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明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绝不亚于宋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辞官回家教书时,还不忘将这样一幅对联挂在他的东林书院里,与学生们共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明灭亡了,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至死都不降清,还不断喊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跟明初的科举定制存在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