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大家都很熟悉,原名叫董白,字青莲。清初文学家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说她:“天资巧慧,容貌娟妍……少长,顾影自怜……性爱娴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明朝最后几年,董小宛在南京当妓女时,就以才情色艺出名。根据如皋人冒襄(董小宛丈夫,字辟疆)写的《影梅盦忆语》所记载,他(冒襄)第一次与董小宛认识,大概是1641年,那时才十六岁的董小宛是“面晕浅春,缬眼流视,杳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面对貌美如花的天仙,冒襄又惊又爱,当时冒襄的父亲在襄阳做官不顺遂,所以两人只有交往,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打算,后来,冒襄的母亲去世,丧事办完,冒襄到南京应试,才开始在桃叶渡口寓馆跟董小宛缠绵。后来由于冒襄元配妻子相成相许的雅量,于是1643年,冒襄以赎金买董小宛为妾。据冒襄自述,他的妻子很贤淑,一点都不吃醋。虽然冒襄把董小宛看作如意宠人,他的妻跟妾却相处的如水乳一般融洽。
董小宛从良之后不久,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自杀,江南地区盗贼四起,如皋县因南临长江,北有大运河,交通发达,也因此城内城外跟着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混乱局面。白天人杀人,晚上到处有抢劫,冒襄全家于是搬到浙江省的海宁盐场避难。在离乱时期,董小宛继续读书写字,她搜集有关闺帏的轶事,编了一本叫《奁艳》的册子,而且在丈夫三次病重时,汤药手口交进,无形无声,日夜照料。在当时的家庭传统习俗,董小宛不仅要欢娱伺候冒襄,还得要侍候冒襄的元配妻子。或许由于过度的操劳,以及长久的拱立承旨,这位柔肌纤质的明末美女兼才女,竟在顺治八年于世永诀,总共活了二十七岁。
此后,董小宛的名气反而越来越大,原因有两个,一是她丈夫留下的《影梅盦忆语》,逼真又细腻地描写他们之间的缠绵恩爱和生死患难。另一种原因是坊间传说董小宛被清朝第一任皇帝顺治看上,召唤入宫等绘声绘色的艳闻。虽然冒襄追述董小宛的言行,包括饮食细节,器物使用,都很详细具体,不过却没有交代董小宛生病时是什么状况,临死前托付了什么话,以及死后如何埋葬,葬在何处等情景。《影梅盦忆语》仅仅说:“今幽房告成,素旐将引,谨卜闰二月之望日,安香魂于南阡。”因为这些疑点存在,《红楼们索引》作者国光红才会推理说,董小宛是在清兵南下是将她俘虏,然后辗转入宫,被年轻的顺治皇帝看上,大受宠爱,诏令用满洲姓氏,称董小宛为董鄂妃。冒襄怕这件丑事外扬,对他和董小宛的名誉都有损害,于是佯称董小宛被清军俘虏的那天就是董小宛的忌日,这种障眼法手段虽然是出于不得已,但果然很有说服力,因为顺治八年时,顺治还不满十四岁,应该不可能纳娶一位年纪大他两倍的汉族妇人为妻,而且董鄂妃(董小宛)后来还替皇帝生了一个儿子。
但话又说回来,名花可以倾国。清初诗人吴梅村《题董白小像》中第八首写道:“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如果董小宛那时真的已经病死,那么“侯门”该怎么解释呢?因为按照明清法律规定,当人家小妾的女人,死后所葬的墓地,不可能会“深阻侯门”。
也有可能董小宛死后好几年,冒襄带好友陈其年去看的影梅庵,并不是董小宛真正葬身的坟墓,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按质董鄂妃(小宛)逝世后,顺治皇帝感伤过甚,因此遁居到山西的五台山出家修行,自号竹林大士。董小宛到底如冒襄所说,是夭死在他家里呢?或者真是被顺治皇帝纳为妃子?现在还无法下定论。虽然包括陈其年等清初文人,写了不少挽悼董小宛的诗文,但他们对董小宛的死海是闪烁其词。后来历史学家孟心史写的《董小宛考》,也极力替冒襄申辩,可是依照逻辑和常识判断,当时二十七岁的董小宛是女人最成熟、最有生命力的年龄,何况她长的又如花似玉,大清将军的耳目侦探知道有这种仙女般的美女的话,是绝对不会错过机会的。不过,假如因为一命妃子去世,皇帝就要出家当和尚的话,也同样让人不可思议,不是政治现实可能发生的事。
总之,对于董小宛的离奇身世之谜,只能依据以往的记载文献加以猜测。如此,董小宛可能跟顺治并无什么瓜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