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朱元璋励志杂谈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明史》是这样记载朱元璋的出生的:“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很显然这是胡扯瞎编的,只是为了给“人中之龙”的诞生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实际上,跟自己的“同行”相比,朱元璋的童年简直是黯然失色: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家庭条件也极度困苦。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赤贫农民家庭,因祖上穷的交不起赋税,只能过着居无定所、四处躲债的日子,后来,朱元璋的父亲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一个叫做钟离村的地方做了佃户,由此,朱家就在那个干旱又常发瘟疫的乡村扎根了。
那时的朱元璋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因为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
幸运的是,朱元璋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一个叫刘德的地主放牛。但是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尽职的员工,为了填饱肚子,他跟几个穷小子在野外把刘德的牛犊子宰了吃了,吃饱了以后才想到后果的严重性,为了逃避责罚,他自作聪明地将牛的皮和骨头埋了,把牛尾巴插进一个石缝里,骗刘德说是小牛自己钻进了山洞。朱元璋为自己监守自盗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刘德一眼识破了他的拙劣谎言,把他吊在院子里一阵毒打。
刘德还因此把朱元璋关进柴房不给饭吃,想狠狠的惩戒一下他。饥饿难耐的朱元璋翻箱倒柜,无意中看到一个老鼠洞里有些五谷杂粮,赶紧一股脑地下锅煮了吃了。后来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想起这段惨事,就让宫人重做这往日的救命粥,“腊八粥”就这样出现了。
朱元璋在凤阳那个破败的乡村,整天围绕着“温饱”的问题四下奔波,就这样度过了16年。或许,能吃一顿饱饭,就是那时的朱元璋最大的梦想。
十七岁那年,一场旱灾蝗灾过后,饥荒和瘟疫接踵而来,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先后染病,穷的叮当响的一家人只能坐着等死,不久,朱家就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两个人了。
丧亲之痛让朱元璋悲痛不已,为了给父母找一个安葬的地方,朱元璋不得不放弃男人的尊严,每天奔波于街坊邻居之间,表演一场又一场的哭戏,希望能用一声声的哀求,和声泪俱下的申诉,换来一小块可以埋葬亲人的土地。
千求万拜之下,一个叫刘继祖的邻居看其可怜,答应让他把双亲埋在自己家地里,于是朱元璋赶紧找了几件破衣服裹了他们的尸体,抬到坟地草草下葬了。这位悲催的“太上皇”总算有了安葬之地。
那年秋天,朱元璋就去凤阳城西门外的皇觉寺出家做和尚了。一个相貌丑陋又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到哪里都不受待见,他在寺里做的都是些打扫烛台的杂活。
尽管皇觉寺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朱元璋还是乐于接受的,至少是能够忍受的,毕竟他已经无家可归,能有个遮风挡雨,不再挨饿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超强的忍耐力并不能结束朱元璋的苦难。皇觉寺原是靠收田租过活的,可是大灾之年,任凭和尚们想办法,佃户也交不出粮食,面对僧多粥少的窘迫局面,寺里的长老只能打发一些人外出乞食,于是,在寺里待了仅仅两个月、还没学会几句经文的朱元璋,就被迫“云游”去了。
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一个穿着僧衣的叫花子,孤身一人,苟活于乱世。这是何等的落魄潦倒。在淮西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一个孤苦伶仃、食不果腹的少年,穿街过巷、风餐露宿、放弃自尊,无奈的叩开一户户人家的门,默默忍受着别人的嘲讽和谩骂……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朱元璋已经二十出头了。直到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参加起义,才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征战生涯,然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那时后话了。
人生的前二十年,朱元璋就是这样度过的,他从一个贫民沦为乞丐,这样的人生历练并不是每个做过皇帝的人都可以承受的。所以说,朱元璋在历代皇帝的排行榜上,堪称是励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