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王阳明龙场悟道杂谈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因其伟大的学说,他跟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心即理。意思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在于人心。他的思想一度广泛流传,“弟子盈天下”,他死后更是“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王阳明成为一代圣贤的关键一步就是“龙场悟道”。
朱厚照登基为正德皇帝时,大宦官刘瑾权倾朝野,为了推翻他,经过反复思虑后,王阳明给朱厚照上了一道奏章,在奏章中,王阳明并未直陈刘瑾的过错,只是委婉的指出“君仁则臣直”,以便保护言官们不被刘瑾报复。在六部九卿都纷纷弹劾刘瑾的大潮中,这篇疏奏最不激烈,但是,王阳明这篇文章写的实在太好了,很快就引起了刘瑾的关注,王阳明因此被刘瑾打入了大牢。
监狱狭小寂静的空间正好给王阳明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考的环境,他每天望着铁窗中透出的一点微光,反复思索着朱熹的每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论的核心,概括而言就是说,通过对自然本质的理解,逐渐消除人本身的欲望,以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但是,人的欲望真的可以完全消除吗?王阳明想起了一件往事:在一个小河边,他遇到一个已经静坐修行多年的高僧,连家中的老母亲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结果,在和王阳明聊了几句话后,就伤心起来,连夜还俗,奔回老家看母亲去了。
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岂能说断就断,就算是得道高僧也无法违背这一人的天性。想到这里,王阳明灵光一闪:天理与人心是绝对不能分开的。人欲不可消亡,如果刻意为之,则会物极必反,因此,朱熹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此时的王阳明可能不知道,他的灵光突现,已经让他不知不觉突破了几百年牢不可破传统思维,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可是,有破就有立,既然世界的本原不是天理,那究竟是什么呢?
遗憾的是,刘瑾没有再给王阳明时间去思考,王阳明很快就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去做驿丞,那是个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王阳明启程沿着京杭运河去龙场驿就任,刚出京城大门,刘瑾的眼线就盯上他了,他们打算找机会杀掉王阳明。一路跟到杭州,那两个眼线都没有找到杀王阳明的机会。王阳明想,越往南走路途越荒凉,自己被害死的可能性就越大,王阳明决定,设下瞒天过海之计让这两个特务主动离开。
一天深夜,王阳明长叹一声,在所住房间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绝命诗》,然后,转身走到钱塘江边,脱去鞋帽,扑通跳入江里。
天亮之后,眼线们看到王阳明的诗和江边的鞋帽,没有多想,就认定王阳明投江自尽了,匆匆回去复命。
王阳明早已游到了江对岸,他一路狂奔,逃到福建,因实在不想去贵州赴任,就又回到老家南京,忠于大明王朝的父亲王华极力劝说王阳明遵照朝廷旨意去赴任,就这样,王阳明终于站在了龙场的土地上。
荆棘密布,杂草丛生。望着驿站里仅有的二十多匹马和几个年老体衰的老仆人,王阳明只能自己动手,盖了一间简单的茅草棚,这才有了住处。
王阳明来了没几天,就和当地人混熟了,在他的带领下,这个蛮荒之地很快有了文明气息。渐渐,王阳明又建立了“龙冈书院”,开始讲课。
奇迹终于发生了。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王阳明兴奋的尖叫声:“心即理”!这一声大喊,宣告了王阳明真正迈进了圣贤的境界,他苦苦思索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就是“龙场悟道”这一著名典故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