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张居正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绿遍潇湘地,疏林玉露含。凤毛丛劲生,只上尽头竿。”这首五言绝句是明朝首辅张居正在十三岁时即兴写出来的,水平颇高。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杰出改革家打小就是湖北荆州远近闻名的神童:他两岁就能认字,五岁时就会写诗,七岁便知晓六经典籍,十二岁就考取了荆州的秀才,可见此人是何等聪明有才华。然而,他也会有名落孙山的时候。
他能从一介平民做到一国之首辅,除了他的才学知识,还离不开贵人的帮助。在张居正的少年时代,很幸运的认识了两个人:荆州知府李士翱和湖广巡抚顾璘。
嘉靖十五年,荆州知府李士翱在翻阅院试考卷的过程中,对一个叫“张白圭”的人写的文章很是赞赏。白圭,谐音就是,白龟。据说张居正在出生之前的夜晚,他的曾祖父梦到水里有一只白龟浮出水面,认为这是吉兆,就给他取名张白圭。
到荆州府点名的时候,李士翱第一个就叫了张白圭,并苦口婆心的让他改名叫“居正”,各种叮嘱他要从小立志,长大后报效国家。后来,还向湖广提督学政田顼大力推荐,让其位列榜首。这番事情让12岁的张居正很是受鼓舞。李士翱算是张居正的第一位恩师。
隔了一年后(嘉靖十六年),又赶上了三年一次的乡试,年少得志的张居正就信心满腹的去考试了。湖广巡抚顾璘听到田顼向自己提起的头名秀才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就调出他的试卷仔细阅读,发现果真是写的极好。便马上召见了张居正,随便用手指了指墙边的一棵翠竹让他作诗,这就有了开头的那首绝句。诗中,张居正用“凤毛”来表达自己壮志凌云的抱负,这让顾璘很是赞赏。
然而,很有眼光的顾璘想到,如此年轻的张居正若是一朝中举,难免会骄傲自满,必须要加以引导和训练,以免他未来平庸化,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所以在这次乡试中,张居正被故意除名了。
那时落榜的张居正是何心情我们很难知道,可从他后来给朋友写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对此事并未过于耿耿于怀,也没留下什么大的阴影。张居正十六岁考取举人时,顾璘又一次召见了他,还送给他一个犀牛角的饰品,并对他说他将来一定会做大官。受到如此的礼遇和夸赞,让张居正受宠若惊。顾璘的良苦用心和谆谆教诲,让青年时的张居正找到了精神上的恩师。
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乡试过后的一年,由礼部在京城支持会试,考中的人称为“贡士”。赶上国家有重大喜事,还会开“恩科”。贡士还要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考中的人称为“进士”,并授予官职。嘉靖二十年,十七岁的张居正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去参加会试,而是潜心修学的三年,在嘉靖二十三年才去赴京赶考。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张居正落榜了。为什么呢?是当年的神童已江郎才尽,还是考官故意作梗?都不是,答案张居正最清楚不过了。原来少年的张居正受到张士翱、顾璘等人的教导后,在自己志向的驱动下,开始向“治国安邦”的理想努力,因此就放弃了为科举而做的功利努力,转为一心一意追求真学问。
想要治国安邦,光有文学才华是不够的,历朝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都只会饮酒赋诗,吟风弄月,即使有了权位,也难以指点江山。聪慧异常,心思缜密的张居正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大量阅读政书,有目的的去锻炼自己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观念,从而忽视了为科举考试而去练习八股文,导致了第二次名落孙山。
嘉靖二十六年,他又去会试,这次理所应当的及第为进士,殿试过后,就被选进翰林院。二十年寒窗苦读,终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