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无楼不发?

(2018-01-22 10:54:15)
标签:

房产

财经

股票

分类: 財經
2018年1月13日

方立祺 运筹制胜

人无楼不发?
上周写十五年磨一剑,不讲股票不讲市,却得到不少回响,令本栏有幸连续两个周未成为非免费文章中最热门文章,笔者每周只写一篇,没有惯性点击,能在年尾年头得到热烈捧场,实在有鼓励性,顿感多年的笔耕值了。

在Facebook私讯中,有读者表示感动,有读者指泪水都快流出来,想不到分享自己的小故事有此效果,写投资专栏能使人流泪,连自己都「O」嘴;为答谢支持,今周甚至下周续为上周文章补白。

物业表面回报逊股票

该文提到,香港有四五百万元投资的大有人在,因为一层上车盘已值这个数。但是,不少人的四五百万元是积压在物业,于是问题来了,究竟是投资物业的回报高,还是股票的回报高?

如果要全面探讨买楼还是买股的问题,应该写十天半个月无难度,今文只能片面地作些解说;至于答案,美联(01200)主席黄建业最近说得直白:「搵到嘅钱买晒楼,人无楼不发,一定要有楼!」

人无楼不发相信已经是香港市民的街头智慧,所以黄主席也不避嫌高声疾呼,不过,未来15年仍是一样?风物长宜放眼量,林行止先生本周提及〈1870年至2015年万物投资回报〉这篇论文,给出的答案是投资物业的长线回报不俗,但仍不及股票。

高夏普比率更值博

然而,林行止的鸿文有两个留白之处,首先是香港的情况因缺少数据未有判断,以林行止的查证功夫,相关数据应手到拿来,笔者亦无谓献丑引经据典,惟刚巧见到一单新近的物业成交,持有期达34年,姑且拿来作为例子。

话说北角富泽花园富威阁低层F室刚以960万元易手,原业主于1983年8月以47.8万元买入,账面升值逾19倍。据悉,1983年的夏季正值香港忧虑前途时期,恒指一度由7月的1102点跌至9月的690点,幅度达37%,我们即管以高位1102点计起,以近来约3万点结算,升幅达26倍,真的胜于物业。

低息按揭提升杠杆

讲到这里,就要带出林行止第二个留白,上述万物投资回报的论文亦有计算资产回报波幅,从而得出夏普比率。简言之,就是一个风险回报比,原来物业的夏普比率远胜股票。换句话说,物业的回报虽不及股票,但波幅较低,更值博也。

放在现实社会是如何应用?银行因应物业价值的相对低波动,给出高成数的低息按揭;相反,证券行只为股票给予相对低成数的高息孖展。

于是乎,富威阁低层F室的原业主可能只用10万元首期便参与了这个升值19倍的资产旅途;另一边厢,按权重买入恒指成分股者可能要全额投资,如此极粗略一计,只要物业持有人总体使用1.5倍或以上的杠杆,则投资物业的回报其实更胜股票。

当然,计算过程忽略了交易成本、资金进出等,但高夏普比率资产以杠杆买之,胜于高回报低夏普比率资产已属行内共识,一般人以为这是对冲之王达里奥提倡的大道理,想不到小市民早已经在物业市场天天实践。

人无楼不发,竟然是因为提早几十年执行今日大行其道的投资策略,天下大道,殊途同归,信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