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断网”--我的观点
(2009-05-22 10:35:10)
标签:
断网电信四岳洪水息壤帝尧东北杂谈 |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髃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 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 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引自《史记。夏本纪》
这 段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鲧为何九年而功用不成,其关键就是他用了“堵”的方法。古人形容大如洪水或瀑布的水流如“倾者、滚者、跌者、冲者、突者、圈者,无 奇不有”。如此的变化莫测,又如何是“堵”能解决的了呢?但鲧绝不是一个无能之人,从“髃臣四岳皆曰鲧可”可看出当时鲧在人们心目中也是一个颇有才能之 人。鲧从天帝之处偷得息壤,以堵洪水之害,堵了九年,无功而返,后被天帝派祝融将他杀害于羽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位失败的英雄。我们从他失败的原 因不难看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堵”的方法是错误的。
鲧的儿子禹接替父亲治理洪水,采用疏导的方式,挖沟开渠,一步步将洪水引入正途,最终治理了洪水,完成大业。
关 于禹治理洪水的详细过程同样见于《史记·夏本纪》:“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 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及歧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 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蕃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 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冢 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 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遒,冰,东为济,入于河,□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 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 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俯甚修,众士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毫无疑问,禹成功了。回到我们的论题,“断网”就如同鲧袋中的息壤,阻断了洪水的流向,但洪水势必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冲向其他地方,造成更大的损害。
“ 断网”从单纯的管理角度而言,其目的是好的,就像鲧的本意也是治理洪水,造福万民。但效果呢?九年之堵,给百姓和国家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员工的惰性、好奇 心和花花世界的诱惑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洪水,上班时间把他们互相隔离,他们势必会找其他途径重新接触。水是无孔不入的,人的欲望也是一样。怕上网聊天就“ 断网”,那如果员工打电话聊天或是邮件聊天呢?断电话?断邮件?怕上网浏览网页就“断网”,那员工如果用手机浏览呢?如果躲在厕所看报纸呢?没收手机?关 闭厕所?
我曾经在一家国企做过网管,“断网”“监控电话”“监控邮 件”“拆软驱”这些都干过,结果呢?网管累的半死,员工天天发牢骚。就拿“断网”来说,考虑到确实有上网查找信息的需求,于是就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分配权 限,每次上网都要提供书面申请,甚至要求把要访问的网址和时间写下来,限时开辟权限。几百名员工,三个网管,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规定不了了之。
如 果管理者采用禹的方式:“疏导”。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员工就像洪水一样,疏导得当,他们也是会按照规划的线路发展的。就像治水,疏导需要沟渠,沟渠也 有两壁,看上去两壁似乎有“堵”的功效,但此“堵”的目的在于“疏导”,而决非“断绝”,此“堵”非彼“堵”。在人员管理上也一样,结合绩效考核制度和资 源分配制度,就像是沟渠的两壁,既杜绝了员工严重的出轨行为,又能勾画出正确的途径,让他们发展。工作的充实和公正的考核,保证了他们不会是大部分时间的 空闲和整天不负责任的混日子,在这样的前提下,网络也好,电话也好,邮件也好都将成为工作的有力帮手。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也无形之中成了对员工的一种潜 在奖励。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团队的稳定是大大有利的。
综上,“断网”乃是饮鸠止渴之举,弊大于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