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琴精神平沙落雁朱权自然 |
《平沙落雁》:古琴很雅琴意很惑
潇湘蓝
古琴当下很流行。
品茗之余,雅集之时,常有人会弹上一曲,技艺未必很娴熟,神貌却是极专注的。一般古琴弹德好的人不多,相比之下古筝更好听,弹得好的人也很多。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古琴更清雅,更有内涵。古琴,单单用眼睛看一下,用手摸一下,那圆润的琴头,优雅的琴体,轻巧的琴身,置于桌上,悬于墙体,自由一股不凡的气度,千年的雅韵,悠悠回荡其间,穿透尘霾,直抵人心。至于内涵,大概是源于每一首古琴曲的背后都有一段典故或者一些名人逸士吧。譬如,听《广陵散》会念起嵇康,《胡笳十八拍》会想到蔡文姬。《平沙落雁》相传是明代宁王朱权所作……
如果不浅尝辄止的话,古琴曲很难听懂,背后的故事也不简单。比如《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的曲作者被揣测的有四五人,唐代陈子昂,风采朗练,诗风雄健,但琴艺只见传说,也没有隐逸的高士生活体验;宋代毛敏仲终身研习琴谱,直到临死前尚作激越的《观光操》献媚元世祖,少了几分隐士的气节;田芝翁,古琴名家和琴论家,长于收集整理;而明太祖十七子朱权人称“贤王奇士”,因受朱棣蒙骗和打击,逐归山林,精庐雅室,毕生寄情戏曲、著述、茶道,编撰古琴曲谱、琴论专著。从生《平沙落雁》意在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朱权之才足以立鸿鹄之志,而生平际遇更显逸士之情怀。
朱权所弹琴的古琴,号“飞瀑连珠”,世所罕见,仅存一张。听其名,想其音质,该是圆润、饱满、清新、浑厚。
而《平沙落雁》的曲意,最初在《古音正宗》的题解为: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树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这段题解除了开头有“鸿鹄之志,逸士心胸”类似升华主题的一般模式。后面着力描述节奏音律带来的审美愉悦,展现了一幅衡阳沙堤群雁集翔,至落、至息、至戏的壮阔场面。真正是平沙落雁,自然奇观。按照这样的题解,《平沙落雁》的曲调是激昂大气,是流畅温馨的。用“飞瀑连珠”来弹奏,可谓相得益彰,绝配了。
但是仔细听完当今《平沙落雁》的各种版本,不论是管平湖、李祥霆的古琴独奏还是女子十二乐坊、龚琳娜的弦歌清韵,都并非如此。
悲、哀、平、静、安。是当今各种版本的共同特点。听多了,会有些抑郁。
再看与之相对应的曲意是清雍正年间的《立雪斋琴谱》:
第一段:万里微茫
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风萧萧,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数声嘹唳也,不胜怨,谁知。
第三段:栖宿平沙
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行斜。又见雁行儿背流霞,向那水云落下。呀呀的渐离的云汉路,而共立在那平沙,相呼唤也吱喳,无羁绊的也堪夸。
第四段:惊飞不定
夜深人静也,底事又惊飞,栖止不定,只听哑哑的也一声清,扑扑的乱攘波影,纷纷的嘈杂也恁悲鸣。想只为江枫渔火相近了芦湖……
第五段:朴落江皋
试看他飞上云端,扰扰攘攘,只在空际回旋。猛可得又群然一声划剌江皋。乍静也。却也哀鸣转高。声声也嗷嗷,以诉说劬劳也,怆然封月哀号。
第六段:余音娓娓
数声急奏,乍因何事侜张,却又从容作软商量。鸣声渐缓,余音娓娓,直数到月移砧断,漏尽更长。
尾声:
孤客不堪听,最可怜山高月冷。
从最早的明崇祯年间《古音正宗》到后来的清雍正时期《立雪斋琴谱》,《平沙落雁》的题解有了明显的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从自然景观转到人世沧桑。主角也由雁到人。从雁行的空际盘旋到人生的斗转悲凉。最终曲子呈现的情感,由孤雁悲鸣到自我疏解再到渐行渐远,整首曲子的基调是阴郁的。对于《平沙落雁》公认的主题:借鸿鹄之志写逸士之心胸。只能说到了清代,或许鸿鹄之志依旧高远,然而逸士的心是寒的。
回过头来看朱权,有件事很有意思。
朱权有十四个女儿,除十二女夭折外,其他十三个女儿嫁的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家,历史上很少见到有这样齐全清楚的记载。这十三位郡主有八位嫁的都是各州、县、府指挥的子侄。明朝的指挥使相当于各军区司令员。这么看来,朱权与各地的军政要员关系非同一般,有这么多女婿都在军占据要职。虽非为图谋大事,但也无人敢对他轻举妄动了。结合历史上蔡东藩的评价: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何为谋?谋何?宁王表面上整日玩赏戏剧、研究茶谱、潜心道学,内心还是有谋算,有防备的。朱权一生,历经四代帝王,备受猜忌,但他始终能置身世外,安享到老,实属不易。所谓谋,善终,便是。
朱权在《平沙落雁》中传达的情感是妥协的、安详的。这一点被传承了。而最初的雁行翔集的自然奇观带来的震撼和美好,被负载了太多的人的悲喜,这种悲喜又被不断放大,以至于我们现在听到的《平沙落雁》低沉而舒缓,沉郁而悲凉。同样,关于《平沙落雁》的各种画本,都是以逸士为主,而雁行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在个性复苏、自我觉醒的过程中,逐渐忽略并舍弃了自然的和谐与壮美。
某日听了一天的古琴,就是这首《平沙落雁》,最后被一种心灰意冷的情绪裹挟到无法自持。很难想象那些坚持多年传习古琴的老师和名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历练。也理解很多人浅尝辄止而又无法深入的内中原由。
前几日还和人聊起《红楼梦》,说到薛宝钗是物质的,林黛玉是精神的。你无法用生活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去相比她,因为只是一种精神。
那么,古琴,也是精神的。
在一幅没有健康生态的自然景观面前,或许永远也弹不出真正的《平沙落雁》。
欢迎关注潇湘蓝微信号:xxlwenji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