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斯:执行者的悲剧(1)

(2015-12-29 07:34:39)

李斯替秦始皇背的两个黑锅

潇湘蓝

李斯,在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替秦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其人不仅眼光远大,而且文才卓著,《谏逐客书》论理严密,措辞精妙。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他所作出的贡献荫及后世几千年,非常罕见。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为什么会落得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样非常悲惨的境地呢?

李斯之才,为秦始皇所用,但他却未必真的懂帝王的心思。

 




 

 

第一,毒杀韩非子。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李斯和他同拜荀卿为师,才学自称不如韩非子。韩非子出生皇族,从小口吃,却天赋异禀。其人为韩王室忌惮,始终不受重用。但韩非子在这种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写出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法家巨作,盛名远扬,秦王嬴政看到后极为赞赏:“寡人得见并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他出兵攻打韩国,迫使韩非子出使秦国。

韩非子来到秦国,和秦王纵论天下,最后却劝秦王:先灭赵,缓伐韩。这点让秦王猛然警醒,韩非子并无心协秦一统天下,他是韩国的王族,所作所为必不负韩国为上。

其二,韩非子的著作,对帝王之术分析透彻。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说法律条文要明文告知,而权谋招术不能让人察觉。“君无见其所欲,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这是说君王要将自己的喜恶都隐藏起来,不为臣子觉察所知,才能自如地运用权谋生杀予夺。这些法家巨作一方面令秦王爱不释手,一方面也令秦王十分忌惮。这对于谋求天下的秦王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韩非子,不是僭越了吗?你这么懂,是你谋天下还是要制衡帝王呢?

其三,秦王深知韩非子出生皇族,和出生平民的李斯比起来,后者将功名富贵完全寄予秦王一人,用起来顺心顺手,全无后顾之忧。而韩非子还有可能辅助韩国,针对秦国,有不少有力的措施。这三者结合起来,放虎归山,实在是风险太大了。

那么历史上有人认为的,李斯因嫉妒而杀韩非的说法,也有几点值得怀疑。第一,两人同学多年,李斯公开承认韩非子高于他,并没有避讳,两人也没有任何不和的记录。若仅仅是嫉妒,李斯可以联合姚贾把韩非子赶回韩国,没必要背负杀人的罪名。

第二,从李斯的性格来看,他骨子里是个谨慎甚至是胆小的人,从他被赵高陷害的经过来看,李斯有雄才大略,却不具备防范小人的心机。他一心一意为秦王做事,所操心的是经国大略,琢磨的是文章书法。与小人斗智斗勇的例子还真是没有。他甚至也没有太多揣摩秦王的心思,否则不会不早留个心眼,给自己找条退路。即便是面对胡亥这样昏庸的帝王面前,还是傻乎乎一门心思想做事。以致于身首异处的当口,才明白,天伦之乐,才是人生大幸。

 

所以,韩非子之死,极有可能,主要是嬴政的帝王之术导致的。至于,姚贾的谗言不过是给了秦王将韩非下狱的一个理由,而派李斯下毒于韩非,也是实实在在让臣子背个千古骂名。

                                                                   

 

 

第二,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阳宫宴请群臣,博士淳于越进言,要求秦王师法周朝,将土地分封给诸王子和功臣。嬴政非常反感。他一向重视变法,信奉“世异则事异”,欣赏韩非子的“如今还赞赏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分封制不利于天下统一。各地称王,一旦你强我弱,不是又要回到诸侯争霸的局面吗?嬴政始终致力于中央专制政权。这个淳于越也太拎不清了。秦王也不动声色,把淳于越这件事交给李斯去处理。

实际上,秦王对法家之术了然于心,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干的执行者。

李斯协助秦王统一车轨、度量衡、文字。这个时候是需要统一儒生们的思想了。李斯分析,儒生们能言善辩,口无遮拦。都是读书多了,恃才傲物的缘故。于是秦王和李斯商议之后下令“焚书”。目的就是要震慑天下读书人。李斯也是一介平民,苦读诗书拜师学艺才有了锦绣前程。一介文臣不可能将诗书作为祸害。而当时的珍贵的文献古籍都由秦王宫中的博士掌管,这个不在焚书之内。他们焚烧的不过是民间儒生们的抄本,一把火真正要烧掉的是儒生们胆大包天、无所畏惧的气势。

其二“坑儒”是历史上的一个误传。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焚诗书,坑术士。”这个很清楚,秦始皇当年坑杀的是辱骂秦王的术士。到了东晋年间,被讹传为“坑儒”,无人纠正至今。这个不用赘述,史论已定。

毒杀韩非子是执行皇命。“焚书”是秦王要灭儒生的傲气,“坑儒”是“坑术”的误传。李斯对秦王言听计从,在执行中大展雄才,为秦帝国立下千秋功勋,也因为太过惧怕王威,看中身名,被秦王利用,为后世诟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