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君子如玉,军歌豪迈

标签:
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从军曲在水一方文学 |
分类: 诗经玩味 |
《诗经·秦风》:君子如玉,军歌豪迈
潇湘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十首,《蒹葭》最有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幅秋景图历来被人吟诵。微风过处,芦荡摇曳.透过参差苇叶,水阔山远,天净云白。或是微茫晨曦,或是黄昏落日,或是阴郁凄清,皆有风致。秦人深谙自然之美,同时“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近忽远,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空灵飘渺,意境高远。
都说秦人尚武,如此横空出世的曼妙诗意倒是叫后人很难联想起那个赳赳武夫的春秋秦国,竟有这样才华卓绝的诗人。
再看《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这些诗句之前着力描摹车马之盛,装饰之精。这末两句,平白如家常,把一位出征将士的品性比作美玉,把思妇坐卧不宁的深情写得委婉生动、情态风流。一边是隆重的排场、威武的阵仗,一边是儿女情长,思念日深。诗人将军士的英武与思妇的深情,彼此烘托,英武的更加豪迈,深情的愈加绵长。朱熹注: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夸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可见,秦国当年,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虽深情却不负大义,虽柔弱却力敌千钧。
王于兴师,与子同仇
将尚武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是《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这是当年秦军营里最豪迈的一首军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袍、泽、裳”分别指战袍、汗衣、战裙。先秦风俗战备衣物兵器都要由自己准备,而这时的秦国百姓一穷二白,所以战备所需只好士兵之间彼此共用。 “王于兴师,与子偕行。”王于兴师,是为正义。与子偕行,没有后路。秦国当年,人人以取得战功为荣。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并换来荣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方面表现了生活的窘迫与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讴歌出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朱熹注: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这首军歌,短短三行,言简意赅,铿锵有力,鼓动起一群杀气腾腾的将士。如此勇猛向前,同仇敌忾,气势上已经胜过其他诸侯国了。《无衣》成为诗经里面最为慷慨激昂的一首从军曲。难怪秦武公当年诛灭三族,征服异族,一路凯歌。
“君子至此,锦衣狐裘。颜如渥丹。” 秦人衣容华丽,热情好客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琼瑰玉佩。” 秦人念情惜别,重视外交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秦人琴瑟会友,彼此劝慰
《秦风》十首,《无衣》尚武,《小戎》深情,《蒹葭》意境深远……比起国风中其他诸侯国的哀怨诗、讽谏诗、战争诗,《秦风》倒都是些节奏上扬的朗朗强音。西周末年秦人风物,跌宕有致,不能简单用尚武二字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