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家不相信禅让之说(2)
潇湘蓝
江南的孩子,小学读《大禹治水》。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无私奉献、三过家门而不入、伟大的英雄。”等。同时记住的还有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及至长大,自己翻阅史书,发现历史与神话有时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尧舜禹的故事中最让人称颂的是他们之间的禅让之说。
德化广大的尧将帝位禅让于孝悌出名的舜,勤政爱民的舜晚年又禅让于治水英雄禹。不费一兵一卒,全凭德行民心,帝位的更迭来得祥和美好,让人怀疑时代的倒退。这样的言说,从哪里起的呢?
第一位是孔子。《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孔子将这种没有战争的移交方式引导为“禅让”。
第二个是孟子。他将孔子的聊聊数语铺陈演绎成一大段文字,《孟子·万章上》:“昔者,尧荐舜于天……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他有板有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感人的禅让画面。
以此孔子和孟子寻找到了儒家以礼以仁治国的理论基础,藉此阐明了自己的思想。此后世人沐浴在禅让的和煦春风里,数千年来,连同尧舜禹那光芒万丈的伟岸身影,延绵不绝,根深蒂固。
但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人不断地提出过异议。
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
《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韩非子《说疑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而天下誉之。
柏杨《帝王之死》:舜,应该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最成功的谋略家之一。
李白《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上古时期,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有著名的阪泉之战,有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战争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充分证明黄帝的霸业是毋庸置疑的。而尧舜禹的时代,没有任何一场鏖战的记载,千年间留存的只有这三个部落零星的功过是非。
不同于禅让之说的记载有:晚年的尧被舜所囚禁,儿子丹朱也不能与其见面。舜末年又被大禹追逐,逃亡途中死在湖南境内的苍梧。而大禹赶尽杀绝,连他两个妃子也不放过,生生被逼到湖边投河自尽,这就是娥皇女英血洒斑竹的凄婉传说。
这或许可以想见尧舜禹之间禅让的本来面目,不是让,是夺。
依据儒家的思想,尧舜禹的禅让是将统治者的位置和平地让给贤者,这里的禅让充满着祥和之气,而到了有明确记载的夏起,历代政权更替时,若无外族入侵,禅让的前后都只是“谋略”二字。禅让之前,运筹帷幄,禅让之后,粉饰涂抹。如魏晋隋唐时期,曹氏父子和司马懿之流,每次异姓禅让,都充满着血腥味。
因为儒家的推崇,关于尧舜戏说的神话,历代沿用,作为典故、论证、事实等各种形式出现在诸多典籍、著作、剧演中,措辞凿凿,掷地有声。仅仅因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在里面呢,还是习惯性的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呢。
残酷的历史或许可能被优美的神话删繁就简、偷天换日。人生之初,机械盲目的认可也可能导致今后几十年漫长的弯路。
至于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你上了什么名校,上了多少门课外辅导课,而是从小树立孩子清晰的分辨能力和质疑能力。
历史自有他的规律,不会由谁摆弄。有人沉醉,便有人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