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经葛生断念修己以安人予美亡此 |
分类: 诗经玩味 |
【诗经·唐风】(二):享乐是为了断念
潇湘蓝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藤缠绕不息,蔹草步步生翠。不是繁茂峥嵘,只是人迹罕至。荆树身手被覆,蔓长如潮起伏。俊勇的如你千古遗念,柔弱的如我一息尚存。“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夏的白昼绵长,冬的夜晚持久,时间的轮盘载不动一步之遥,且安心,我与你两个世界,一般寂寂。相逢不过百岁,共眠万世轮回。
任何一段生死绝恋都是有深厚的历史或尘世背景的,滤过那些风沙、苦楚、磨难,呈现在我们眼前才是清如水,甘如饴的感天动地。仅仅一抹凄婉的背影,一两幅空灵的画面,只是年轻的幻影。
再读《葛生》,默念不止。一念,予美亡此,是征夫阵亡,思妇感晋君好战,岂非怨尤?二念,妇人哀哀“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于弱年祭拜痛惜发愿,到底缺了岁月的沉积。三念,虽情辞感人,不足以撼动千年。其间内在的张力、意蕴是什么,那才是有价值的。
感念郝老,唯悼亡诗情深意重,放眼历史,则海阔天空。
重读《葛生》,心里便没了牵绊。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晋献公的血脉里有他父辈的骁勇雄风,大肆扩张就是这位年轻君王的凛厉作为。正如葛藤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恣意伸展,侵缚那些近旁的树木,以致于藤缠树死。晋献公的霸气雄心深深引领着晋国上下军民,这些新生力量在有生之初便投入征程中,轰轰烈烈,生死相随。“予美亡此,谁与?独息!”我深爱的那个人又将奔赴沙场,无论得胜与否,你都可能回不来了。酣战之余,可曾念及,你我朝夕相处共赏日月的那些时光。如今,血染沙场,谁与你把酒言欢,谁共你异地长眠……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长长夏日,漫漫冬夜,四季斗转,世事变迁。数代人沥血搏杀,终为春秋一霸,威名扬而国土广。然而百年之后,占不过一室一穴,一棺一人。你只是你,纵为枭雄,亦归黄土。
回看《唐风》十二首,《椒聊》、《羔裘》、《无衣》暗示晋国日益强大的形势、傲慢的态度和总是别人的比我好的不良心理。《杕杜》、《采苓》是流亡贵族的失意和哀诉。《鸨羽》表明征夫渴望回归农桑侍奉父母。《扬之水》《有杕之杜》则淡淡语,君子无限隐忧。
晋君好战,从夺位、兼并、称霸,一系列的强权国策,引领晋人建功立业或是忠君报国,这便要“无已大康,职思其外。”时时念着尽职尽责,不可耽于享乐。而另一面。征夫常年在外,不能从事正常的田桑农事。谋臣假道伐虢,不计手段。国家忙于战事,生灵涂炭,礼乐荒废。
有识之士目睹这些,则婉转地劝诫世人及时享乐:“人世间,要得轻袍缓带、车马驰骋,屋宇清朗,钟鼓齐鸣,一派祥和安怡、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而非欲念不止,王事不休,到头来,一切尽归他人。他们的诗乐意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美服华冠、钟鼓舞乐,皆是尊礼。虽良田千顷,无礼无德,人生何益。表面上是要众生行乐,内里是:断念、尊礼、养德。
远在春秋初期,晋人觉醒的生命意识和及时行乐的主张,也是对霸国日益膨胀态势的一种鄙夷。
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若是君王,更要让国富,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