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趣而读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潇湘蓝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属于市中心,旁边就是繁华的武吉士购物中心,右侧不远是赞美广场。在街上行走,水果的清香似有若无,室内各种美食会一下子塞满你的视觉。有一天,路过这里,天桥覆盖下的巨大阴影里,发现庞大的阅读人群,从一侧的咖啡馆辐射出去,百来张露天餐台。桌上的咖啡和简餐有些狼藉,电脑还有习题本依旧没有间歇的时候,学生还是白领一律释放着浓浓的学习氛围,忽然醒过来,饱食之余,这里还有令人感动的精神栖息地。
磅礴的地下一层外借馆,查阅和借还全由计算机完成。在内阅读,则无需任何身份验证和繁琐的手续。自由地在其间游走,像是浸润在海水里,有点凉,又无比清澈。眼前一排排高大密集的书架多米诺骨牌状展开,一个包括书籍、报纸、多媒体影音、电脑阅读等多种方式的幽谧所在,有时曲径通幽,有时又豁然开朗。随行散坐在各个阅读区的人们,也像是深海里的一尾尾鱼,或鱼贯一线,或聚合成形。起坐和行走都融入静谧的氛围里。如同步入一部彩色无声电影。

这里还直通一个儿童阅览区,极卡通而趣味的布置,来的孩子们很多,柔软的地毯上可以尽情跑跳,低矮的书架上排满儿童类读物,孩子们或跑跳或嬉笑,但都很少出声。妈妈们闲坐一边,凝神或默读,都很自得。

图书馆的座椅都非常人性化。金属脚的软木椅子适合阅读资料性的书籍,柔软厚实的布艺沙发让松散些的读者更觉轻闲。侧门外的一隅静地,别有中式情调:高大的翠竹,松软的石子,凝神的雕塑,几张背对阅读室面朝高墙的藤椅。坐在这里,似乎是面壁思过,却更显个性。
七楼是中文、马来文等资料集中阅读区,书柜尽头可通过三面落地玻璃俯视victoria
Street市容,居高临下,心旷神怡。临窗有两张长沙发,清新的浅绿绒面,宽大的靠背,低矮的支脚,陷进去犹如半张床,座上有女子惬意地放懒身子,一人独占,恍若隔尘。
今天下了好长一阵雨,骤然冷了很多。我就蜷缩进这张白色蛋壳状的圈椅里,实实地靠着拥着两个松松大大的棉枕,顺势把脚一起窝进去。洞人一般看起书来。
在这里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骨子里的乐趣。
仅以达到某个目标而学习的,是对学生而言的,他们聚集在各层资料室或单纯的学习室内。桌上水杯,脚边书包。荧光笔在讲义习题本上五彩纷呈。男生们擅用电脑耳机,女生有的喜欢坐在地上写作业,也有小情侣笔墨相对的。新加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大部分人在这里比在不远处的武吉士购物中心的时间要多。



三楼、五楼举办各类讲座。正巧,本周正在举办热爱台湾,温暖阅读的系列活动,欣然听了两场演讲。
第一场台湾女诗人陈育红和蔡志礼博士的对谈。
眼前的陈育红,一头柔顺的短发,一双含蓄的双眸,一条清浅朦胧的碎花丝巾松松地挽在一边,白皙的纤手托在精致的下巴上,婉约而知性。她和蔡博士像兄妹一般侃侃而谈,关于诗歌的音乐性、诗人的年龄、需要十年累积张力以及作家应该雌雄同体的写作风格。
第二场台湾媒体名人及诗人罗智成,话题关于诗与梦想的国度。“你有最美丽的想法,你就会有美丽的修辞。”他是站在讲了一个多小时,中间没有停顿。
每一场演讲都有感慨。疏疏落落五六十人的小厅。秋林般的地毯红叶似的座椅,方便的小搁板,简洁的讲台。整个氛围清宁舒朗。听讲的人不多,但每一个都很认真。每一位演讲者都是带着自己的书作而来,但没有想象中的喧哗和功利。短短一个半小时,只关乎文学与创作,纯粹的没有任何负担
维多利亚大街100号,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两栋16层银白色大楼,中间相连层层天桥,上面载满热带植物,远看像一座座空中花园。其内,超一流的宏大与现代化设施,温馨的心灵徜徉所在,令人惊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