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如茶世人多名莫知精神追求 |
【闲说才子】皎然 史上最高逸的茶僧
潇湘蓝
早年二泉那个小城有个城中公园,园内有个开放式的老茶馆,很浩大的场面,氤氲缭绕,茶香莹然。人头攒攒间俱是笑容可掬的老人。那年,几个花样的女孩子走进去了,也想喝杯茶,这边娇滴滴一张口,那边送水瓶的老阿姨嗓门似爆竹,一不耐烦把你喝退几丈远。环顾左右,也的确是和周遭的氛围不和谐。那时年少,不懂,茶,也是有年龄的,彼此的年华到了,茶方芬芳,人亦温润。
初喝茶,爱学陆羽,茶的类别、茶的口感、茶的器具、茶的姿态,繁芜渐至终成了一场茶的效颦。之后,才发觉,陆羽的身后还站着一位茶道高人,那是诗僧皎然。
皎然不是天生喝茶的,他“幼负异才,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儒家思想的浸润,济世的理想与功名的追求是年少的皎然的必经之路。只是,皎然赶在了唐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的变迁仕途的坎坷让他在理想破灭又转入道教的修炼。直到“求之性分外,业弃金亦竭。药化成白云,行凋辞素穴。”求仙的资本穷尽了,皎然也已经不再年轻,这个时候,怕是只有佛门才是一个文人比较体面的容身净地了。
中唐年间,禅宗兴起,山水田园诗派盛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为已有,是失意的大历才子们寄情山水的唯美风物,那年,皎然五十有四。在颜真卿修撰《韵海镜源》的活动中,和一大批当时顶尖的文人大夫、隐士、女冠,相与唱和。浮尘半世的皎然成竹在胸,俨然泰斗。挟着满腹经纶,半世坎坷,提倡师法自然,以茶代酒。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的饮茶歌,首次将品茗意境化。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此物清高世莫知,孰知茶道全尔真。”茶道一词氤氲而生。汉末动乱,建安七子把酒喝到烂醉。唐衰弱期,大历才子在三杯茶中获得解脱。
可惜,世人记住的多是陆羽。陆羽是个弃儿,辗转流离数年直到遇见皎然,人生才开始安定从容有序。皎然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如父慈爱如兄相惜如恩师倾情倾力倾财鼎力扶持。陆羽吃尽千辛万苦,访遍天下名茶,走遍千山万水,品定世间名泉。茶叶、水质、器皿、泡发,节候……每样都可细细的讲究。《茶经》是陆羽天赋才华的展现。品茶,是他事业上的追求。遵循陆羽,便是走近了茶艺,东施成表演。皎然,只是注重意境的,用清新明丽、真切自然的茶境,来尊享寂静空灵的内心世界,是禅意,是超越了功利的,精神上的追求!
晚唐时,卢仝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便是皎然三饮得道的扩展与完美诠释。日本茶道的精髓所在。这七碗茶的审美愉悦可以了然,忘情于茶的层次,衡量到几了呢。
皎然的茶诗写得清新明快,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伯劳飞日芳草滋,小寒山中叶初卷。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来露彩犹滴沥。紫笋青芽谁得知,日暮采之长太息。”紫笋茶就是当时湖州贡茶院的名品。皎然是很注重茶境的,品茶需要琴韵花香和诗草来配“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皎然的茶会雅集更是聚集了当时很多名士文人,颜真卿、韦应物、海上人、陆羽、汤衡、李冶……。无论是文人官吏,还是隐士僧人,彼此之间唱和酬酢,品茶吟诗,追求的是茶汤的色香味之外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皎然的茶诗中,也有关于如何饮茶,如何泡茶的:“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着碗聚生花。”但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品茶的美好感受,而非茶艺的纯粹表演。茶,也只有在皎然的手中,才能成为净化心灵、沐浴灵魂的高雅艺术。
如茶的年华了,莞尔一笑,一切,淡淡的来,淡淡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