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烟火、小巷风情——矮脚楼探

标签:
矮脚南禅烟火古运河小巷老街美食 |
盘点锡城面店,看到不少帖子中提到矮脚楼的,赞或怀念,甚至还有人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缅怀这一儿时的南长第一面馆。心底里不由得记下了,今日又见忙碌一阵的好友空闲下来,连忙拽上一起驱车直奔矮脚楼。
当年的正牌矮脚楼底楼矮了街面半层,因此得名。从一个挑担卖馄饨的小生到盛极一时的矮脚楼老板,完全可以编写一部小说了。解放以后,300元人民币结束了曾经辉煌数载的个人奋斗史。创始人老先生曾感言:当时店内的那一只全铜吊扇就值300大洋……被公私合营后,老先生成为店内的公职人员,每日下班后和上海大学毕业的账 房先生一起饮酒畅聊,一生荣辱辛劳都流入了窗外的运河里,空悠悠,几度春夏秋冬,退休时,披红挂彩坐车环行在南长街欢送的队伍中间盛享最后的华彩。一代工商,就此谢幕!
三层古建筑风格的矮脚楼位于是南长街清明古桥边,如标志般端坐在历史文化街区口,迎来送往倒也十分相称,背靠的正是古运河无锡南长段,被称为运河绝版之地“江南水弄堂”,清晨,闻南禅的钟声悠悠,两边的枕河民居咿呀作响;晚上,华灯初上,河水荡漾,坐在二楼窗口,习微风浴明月,温一壶小酒自得其乐,吃饱了出门便可一路散步闲聊至清明古桥,真是美食美景两相契。光地点我就很心仪了。
进得面馆,女服务员的蓝花布衫在店堂里不停地飘忽来往,将这里的历史气息衬得更浓了。坐下,忽然惊喜地发现八仙桌边围着的四张长凳,呵,久违了,宽宽的长板凳——儿时学校里的课桌,家里的午睡凳,载着多少悠闲的学童时光。好感动!
抬眼望去,墙上的老照片瞬间植入眼帘,看得人更加感慨:小时候的东方红商场,年代更久远的南长桥古貌……
赶紧点菜吧!
红汤白汤面各一碗,红汤用店家自己特制的酱油调配,正宗的锡面。
菜有地道的锡帮经典:四喜面筋、响油鳝糊、红焖筒肠……
点了一道:脚楼第一桶,雪白的黑鱼片、细嫩的金针菇、金黄的蛋皮、脆香的木耳,实实在在地拥藏在小木桶里,鲜极!
价位比之从前是高了,但和汉堡平肩我支持!凭啥传承百年的面文化做不过垃圾食品。
只希望一点,手艺不能失传,卫生更要保证!
吃完了,趁着夜色未暗,去古运河畔走走。“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从古流到今,从冬流到秋。日出江花红,春来绿如蓝,船上一位渔家女,为谁在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