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鲜花——评《花事》
(2010-12-01 18:03: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札记 |
法国女作家,或许是热爱生活的缘故,往往高寿。杜拉斯,萨冈,尤瑟纳尔,留在我们印象里的,都是一张张被岁月蚀刻的无比丰富的脸。茜多尼•科莱特,这位法国20世纪上半叶公认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一样。《花事》的后面有一张她晚年七十几岁时的照片,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一头棉花糖式的狂乱白发,右手支颐,面容松弛,但猞猁般的眼睛里,依旧是任光阴错传也难隐藏的锋芒。
这个当年勃艮第村庄里的乡下姑娘,16岁时爱上了30岁的巴黎作家维里,一个徒有虚名、依靠一批枪手写作的活动家。他娶了年轻的科莱特,把刚刚20岁的科莱特,带进巴黎,带进了那个晃动着普鲁斯特、德彪西、法朗士身影的、世纪初的巴黎文艺圈。他是她写作天赋的发掘者,也是最无耻的剽窃者,科莱特最早的几部小说,都被冠上丈夫维里的名字出版,并畅销一时。
她隐忍了13年,从20岁到33岁,这些年的多数时间,她都仿佛被工头逼迫的矿工,不断地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和想象,不停地写作一部部署上丈夫维里名字的小说。在《花事》里关于红茶花的一节里,她说,“我的青春要做别的事情而不是自我放纵,也就是说,它得努力,得学习,得自我压抑。”
终于有羽翼丰满的一刻,终于得以自由的生活。在那个离婚尚属于不名誉的时代,她不仅离婚,而且离了两次;她在红磨坊的舞台上半裸演出,和女演员在台上公开接吻;她开始一段又一段认真的爱情,背叛或者被背叛,和男人或者和女人,甚至和自己的继子;即便在成为母亲之后,她也依然故我。她要享受,享受蛹破成蝶后的华美世界。她要放纵,即便仅仅为了弥补那些黑暗中流失的青春。
花事里面,写了20几种花,玫瑰,百合,铃兰,水仙,风信子,银莲花……每一种花,都配有一张可以撕下来当藏书票的精美插画,以及寥寥千余字令人唇口留香的描述。和我们常见的花草散文不同,科莱特的笔下,没有多少相关诗词、典故的堆砌,也没有俗滥的借景抒情,这些为了一个约定来到她桌上的鲜花,藉了她的曼妙文字,又再次回到法兰西的土地上,回到庭院、大街、以及森林里年轻孩子的手边。因为,那每一种花的花事,无论热烈喧嚣还是温柔幽静,无论寂寥寒冷还是灿烂明亮,在她漫长的、无数次盛开的一生里,都曾经历。她一直记得那些颜色、气息,以及各色花开时这个世界的回声。
“若说花事了,幸福知多少,你可领悟了。”那个尚在灿烂盛开季节的王菲曾经唱道。而无论领悟与否,幸福与否,冬去春来,科莱特爱过的那些鲜花,总还是会一年年的盛开。
这个当年勃艮第村庄里的乡下姑娘,16岁时爱上了30岁的巴黎作家维里,一个徒有虚名、依靠一批枪手写作的活动家。他娶了年轻的科莱特,把刚刚20岁的科莱特,带进巴黎,带进了那个晃动着普鲁斯特、德彪西、法朗士身影的、世纪初的巴黎文艺圈。他是她写作天赋的发掘者,也是最无耻的剽窃者,科莱特最早的几部小说,都被冠上丈夫维里的名字出版,并畅销一时。
她隐忍了13年,从20岁到33岁,这些年的多数时间,她都仿佛被工头逼迫的矿工,不断地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和想象,不停地写作一部部署上丈夫维里名字的小说。在《花事》里关于红茶花的一节里,她说,“我的青春要做别的事情而不是自我放纵,也就是说,它得努力,得学习,得自我压抑。”
终于有羽翼丰满的一刻,终于得以自由的生活。在那个离婚尚属于不名誉的时代,她不仅离婚,而且离了两次;她在红磨坊的舞台上半裸演出,和女演员在台上公开接吻;她开始一段又一段认真的爱情,背叛或者被背叛,和男人或者和女人,甚至和自己的继子;即便在成为母亲之后,她也依然故我。她要享受,享受蛹破成蝶后的华美世界。她要放纵,即便仅仅为了弥补那些黑暗中流失的青春。
花事里面,写了20几种花,玫瑰,百合,铃兰,水仙,风信子,银莲花……每一种花,都配有一张可以撕下来当藏书票的精美插画,以及寥寥千余字令人唇口留香的描述。和我们常见的花草散文不同,科莱特的笔下,没有多少相关诗词、典故的堆砌,也没有俗滥的借景抒情,这些为了一个约定来到她桌上的鲜花,藉了她的曼妙文字,又再次回到法兰西的土地上,回到庭院、大街、以及森林里年轻孩子的手边。因为,那每一种花的花事,无论热烈喧嚣还是温柔幽静,无论寂寥寒冷还是灿烂明亮,在她漫长的、无数次盛开的一生里,都曾经历。她一直记得那些颜色、气息,以及各色花开时这个世界的回声。
“若说花事了,幸福知多少,你可领悟了。”那个尚在灿烂盛开季节的王菲曾经唱道。而无论领悟与否,幸福与否,冬去春来,科莱特爱过的那些鲜花,总还是会一年年的盛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