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食不语,寝不言”这句俗语2

(2025-07-04 10:41:39)
标签:

杂谈

自古以来,养生学一直在不断的影响着更多的人,并且总结了很多让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比如,今天向大家分享的一句俗语叫做“食不语,寝不言”。是真的么?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食不语,寝不言这句俗语。

食不语,寝不言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其意思是: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时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食不语,寝不言”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人的衣食住行都应该符合“礼”的规范。我以前也一直是这么理解的,但我的朋友对我讲了他某次参加国学讲座的一次就餐经历,使我对这样理解产生了疑惑。

我的朋友对我说,和所有的国学讲座一样,那次国学讲座也是很讲究国学礼仪的。吃饭的时候,都要求不说话、吃多少打多少,不可以剩菜剩饭。在饭堂的前面,醒目地写着食不语,寝不言。就餐时,一位义工拿着止语的牌子在餐厅里巡视。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意外的小插曲。有一位学员,不小心打到了一份很辣的菜(不是所有辣的菜,都能看得到辣椒,你懂的。),她最怕辣了,又不能倒掉,怎么办呢?她轻轻地和邻座的朋友商量。话还没说完,只见义工拿着牌子严肃地走了过来,眼睛瞪着这两名交头接耳的学员,指了指手中止语牌子。怕辣学员只好不吭声了,为难地看着自己碗里的辣椒菜。因为我也是怕辣的,深知勉强吃辣的痛苦,所以,我开始觉得止语这条规则似乎不那么人性化,是不是我们对止语的理解有偏差呢?我这样想着,于是开始从造字的角度琢磨起这个词来。这一琢磨啊,居然发现“止语”和“不说话”的意义差别还真的挺大。

一、先说说这个止语

是由组成,也就是说,的本义是言与我有关的话;那止语的意思应该就是,停止言与我有关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推出这样的意思,只要不言与我有关的话,那个帮助别人的话应该还是可以言的。比如说,吃饭时,问问老人家喜欢吃什么,给老人家夹菜。这是助人之言,应该不违背止语的本义。再进而思之,止语源自于修行。《金刚经》里有破我相之说。那么这个止语,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修行人破除言语上的我相的法门呢?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却不肯言语,这本身是不是还是一种我执呢?

二、再看看这个“不说话”

组成,兑卦在八卦中表""。所以就是言谈悦人心的意思。古代有“说”这种文体,如韩愈的《师说》、《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就是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得明明白白,引起他人的心灵共鸣,共鸣就是悦。组成。说话时,舌头也是要动的,东北人说话爱卷舌,南方人说话是直舌,舌头动得不一样,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方言。

说话两个字连在一起,有两层含义:动舌头发声、言谈悦人心。但一般人不会思考得这么细致。

我们评价某人会说话,是指其人说话能说到点子上,让人高兴,好沟通。评价某人“不会说话”,是指其人说话不能说到点子上,让人不愉快、起烦恼。而不说话则是舌头都不动,口都不开,更别说出声音了。

由此可见,不说话侧重在不动舌头,不出声音,而止语则侧重在停止说与我有关的话,由此可见,止语,不是不说话,而是不说废话,不说为我的话,不说自私自利的话。

说到这里,我们再看食不言、寝不语,实际上也就是食、寝不言语不言语就是不说与自己相关的话的意思,跟止语含义类似。结合生活实际,我们想一想,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说话,能不能代表我们内心不言语了?比如说,我们在别人家做客,嘴里吃着饭,可能心里却嘀咕饭菜不合口味,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同样的,睡觉的时候,我们不说话,能不能代表我们内在不言语了。也许躺在床上,我们脑袋里还在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呢。

说起来,这个食不语,寝不言还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我们吃饭的时候,不想一些与我有关的事情,比如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不想这些事情,自然就不会挑食;睡觉的时候,不想一些与我有关的事情,比如还有一篇报告没写完,明天登山身穿什么衣,等等,不想这些事情,自然就不会失眠。吃的好,睡得香,身体自然就健康了。

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想那些与我有关的自私的事情,而是想助人的事情,会怎么样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看到妈妈今天吃饭似乎没有平日香,就问一问,是不是饭菜不合口味?这会不会让人感到很暖心?又比如说,准备睡觉的时候,忽然想起天有点凉,应该给妈妈床上加一条厚被子。是不是让人感觉很贴心?所以,在“食”、“寝”二事上,若能不自私、肯助人,就能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温暖自己的心灵。

看来,若能做到食不语,寝不言止语,也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听了朋友以上的一席话,让我终于明白了“食不语、寝不言”原来是这个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