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俗语1

(2025-04-16 08:28:58)
标签:

杂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俗语,什么意思?如今还适用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俗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自北宋学者汪洙的启蒙书《神童诗》,原文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世间万般职业都是低贱的,唯有读书求学才是最高尚的。

它其实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吗?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应该继续信奉这一信条呢?

一、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是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智慧,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往往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唯有读书高”确实有其合理性

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的局限性

虽然“唯有读书高”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的局限性。

首先是它过于绝对地否定了其他职业的价值。社会是由各行各业共同构成的,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无论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辛勤耕耘的农民,抑或是精益求精的工匠,他们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如将所有职业都视为“下品”,显然是不公平也不准确的。

其次是这句话也忽略了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兴趣、天赋和志向都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走读书求学的道路。有些人可能在艺术、体育或其他领域有着更高的天赋,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将读书作为唯一的“高尚”之路,显然是不符合人的多元发展规律的。

其三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除了传统的知识型职业外,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技术型和服务型职业涌现出来,这些职业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读书,作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读书不一定有用,却最有价值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书是什么呢?我们可能会给千百个答案,我选择两个,一个是生命前行的推动力;一个是生命回望的坐标。”是啊!上面所述这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读书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继续提倡多读书,让更多的人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同时也应该为各种职业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此外还需要关注教育体制的创新,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应该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进步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天赋和志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俗语,或许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回忆。

写在最后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金屋颜玉”之说。“皓首穷经”,更是古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为荣的人生盛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本来是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的,读书才可以夺取名利,其实这种思想和做法是有腐朽观念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古语虽然有其特定的含义,但在当今社会已经显得过于片面了。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各种职业,尊重每个人的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