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9
(2024-12-04 08:28:16)
标签:
杂谈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听到。这句话从古流传至今,让人不禁产生疑惑:读书到底是高尚的事业,常常还是徒劳无功?难道读书真的干不了大事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挂在嘴边,用来嘲讽或自讽。但大多数人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常冠以“古人说”,却并不知道这句出自何处,是谁说的。
对读书人,中国一直存在着两种评价标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读书一直是带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认为,文字是有灵魂的,不能随便焚烧,还因此建了“敬字亭”。但在现实生活中,书生相对于其他人来说,生活能力上还是有一些弱势和不足的,特别是当一个人事业和生活处于低谷时,往往会想到“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而挂在嘴边,用以自嘲。
那么“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又有什么来历呢?我们且看看这首诗就知道了。
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显然,这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格式的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严谨。这里,一个名叫黄景仁的人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负盛名,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却终因命途多蹇,毕生落落寡合,以高洁傲世之身沦于熙熙红尘,愤世嫉俗而英年早逝,徒留“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悲鸣。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黄景仁的身世的确令人感叹,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两年后便病逝了,时年仅三十四岁。
《杂感》这首诗,作者想表达的是因自己身世飘零凄苦,虽然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来说确实打击很大,于是怒极而笑,自嘲自己百无一用。黄景仁年少就已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三千人中取得童子试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不由得便发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叹。
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算是一时气话,但也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生活的窘境和求取功名的艰难。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亦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 ,杜甫更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他宁愿为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当今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伟大时代,我们要抱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让“莫因诗卷愁成谶”、“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