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8
(2024-12-04 08:26:18)
标签:
杂谈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听到。这句话从古流传至今,让人不禁产生疑惑:读书到底是高尚的事业,常常还是徒劳无功?难道读书真的干不了大事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经常犯的错误。看到一段文字凭自己的直觉想当然,这叫望文生义。喜欢不顾上下文以及全文意思,从中截取一段就使用,这叫断章取义。
你是否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无论是否会犯,今天就让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都读过或者听过这样一句诗“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知道是有些人是怎么想的,总是对比自己文化高的人存在偏见,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最受影响。学生嘛!刚毕业,可以说什么都还不怎么会。学校教的都是理论知识,所以动手能力相对来讲要差一点。当他们做错了,上司或者同事都会说,真是白读了几年的大学,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是古话说得好“百无一用是书生。”好像只有这样他们的心里才会舒服一点。
可是他们就只光顾着过嘴瘾,其实根本就不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真正意思。
要了解它的意思,我们要先找到它的出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它道出了古今多少学子的辛酸。作者写出此诗更多的是自嘲,但同时也寄寓了极大悲愤力量。
诗人生活在清朝的全盛时期,即史书所称的“乾隆盛世”俗话说:“乱世习武,盛世习文。”本来是属于书生的大好时代,而诗人却有志难升。感慨世间薄凉,在世人眼里,书生就是“百无一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傻瓜。
结合诗人所在的时代,以及诗的意思。就可以看出,“百无一用是书生”实际上反语,是愤世嫉俗的话语。
作者作为当时诗坛翘楚,一时不得志的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竟然被后人拿来当作对读书人的鄙薄,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更是一个乌龙。
前代先贤无一不是饱读诗书,而且中国人习惯自谦,文人更是如此。偶尔说几句“情绪话”更何况还是反语。人家还不是照样著书立说。而当下的人们却断章取义,曲解先贤的话。话有说回来,当下又有多少人称得上是饱读诗书的书生呢!我等皆升斗小民,不过是上过几天学,从小学到大学。读过的书也没有多少。又有什么资格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写在最后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个人读书好,即使倒背如流,而不能举一反三,不付诸实践,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没有用。长此以往,不仅越学越笨,而且造成“知障”,掩盖了自己的天性和聪慧,那样就得不偿失了。这就是常说的“读书读傻”了。如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读书,成了不通世务的书呆子!
其实,真正的学问是与做人做事紧紧相连的,否则不扎实,又没有积累,当然经不起社会和时间的考验。相对而言,厚积薄发显得更有说服力。而这个,却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有生活的磨砺,还有修养的深度而来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本身,当然是一门学问。绝不能就读书而读书。读书的过程,不仅与思考相结合,能举一反三,而且要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会学以致用。孔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要并用的道理。
而陶渊明的“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更说明了读书要有选择性,要适合自己的天性,随自己的兴趣,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更能启迪自己,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这个很重要!否则,你看到再多的知识,都把它们装到了脑子里,又有什么用呢?因为那只是知识而已,纵使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那不是你的,是别人的;是别人的,说明你没学会读书,没有真正的所得。
说到读书的选择性,十分重要。古今中外的知识,洋洋大观,浩如烟海,面对人类博大精深深的文明,真是汗牛充栋。对于一个求知好学的人来说,怎么学习呢?人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而且每个人的聪明也有局限性,那么,面对这么多的知识,这么多的书,都看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所以,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的天分和优势充分发挥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知识不是学问,学问关乎做人,不仅有知识,有理论,更要有思想,有活生生的,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感悟,那才是自己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所有既有的知识,也是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得出的,不是你的。
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自己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利用这些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挥自己的独有天分和聪明才智,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丰富共有的知识和思想宝库,这才是自己真正的贡献。所以,读书学习,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同时,目的不是装別人知识,而是吸收别人思想,结合自己,升华出自己的思想。把书本越读越薄,越读越少,越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学越空,这才是真正的会读书。
如果你通过学习,加之生活和修养,越来越喜欢平凡而简单的道理,变得越来越简单朴素,说明你认识越是深刻的越是简单的,真理寓于平凡的道理,那么,你的修养和智慧就提高了;如果你的文章也不再刻意规划,不再讲究遣词造句之功,不再追求华丽和引经据典,而是让思绪和写作都流于自然的流露中,那么,你就算真正会读书,会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