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6
(2024-12-03 08:13:35)
标签:
杂谈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听到。这句话从古流传至今,让人不禁产生疑惑:读书到底是高尚的事业,常常还是徒劳无功?难道读书真的干不了大事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
我从不会相信一些看起来明显是荒唐的俗语,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但当听见旁人说的一些事情反倒好像在时时证明了这句俗语:某某读书成绩优秀,可烧饭煮菜捉襟见肘,打扫家务一塌糊涂,……但旁人的这一些话也使我不得不思考,将来会如何?
我非常欣赏电影《钱学森》中钱学森说过的一句话:“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知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坚定的信念。但钱学森脑袋中的知识正是当年中国科学发展亟需的,在罗布泊的沙漠中,他有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巨大舞台。
再说书生,“书生百无一用”又如何?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剧中六大主角各有特点,成为无数人的青春时光的美好记忆。提到白展堂,许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白展堂那一脸怂样。不得不说,沙溢饰演的白展堂很真实,不论是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还是欲言又止的怯弱样,还是在佟湘玉面前的无耻耍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
白展堂在《武林外传》里总给人一种很弱的感觉,但不要忘了,白展堂的外号是什么,江湖上鼎鼎大名的“盗圣”。他的实力其实很强,甚至江湖上数一数二的高手。
人人都羡慕武功高强的“盗圣”白展堂,我却偏偏钟爱手无缚鸡之力的吕秀才。吕秀才全名叫吕轻侯,祖上三代都是知府,据他自己说“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在剧中是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形象,经常把“子曾经曰过”挂在嘴边。父母双亡、屡考不中,在二十五岁那年,为了还债把祖产卖给了佟掌柜。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晚期有名的纵横家或策士,用现在的话说,二人都是国际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靠耍嘴皮子吃饭的人。然而,就是这两个文弱书生,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诡谲的计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穿梭于国际社会之中,把世界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上,弄得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惊涛骇浪。他们的纵横捭阖,深刻影响着战国后期群雄之间间并战争的形势,其观点和思想对后世王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老夫子的学生景春大呼说:苏、张“一怒而天下惧,安居则天下熄”。
苏秦出身农民,自幼家境贫寒,但他素有大志,曾师从鬼谷子教授演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然而出道后却处处碰壁,仕途艰难,后来不得不回到家中继续苦读数年。再次出道后,得到燕昭王信任拜为上卿,为报燕王知遇之恩,就到齐国做官而暗中为燕国效力,他为削弱齐国力量达到不能犯燕的目的,多次向齐王出馊主义,弄得齐国四面树敌,一度灭国。后游说赵、韩、魏、燕、齐、宋六国“合纵”抗秦,他亲自任“纵约长”,一人佩戴六国相印,被后人称为“合纵之父”。
张仪年龄比苏秦稍长,但出道比苏秦要晚,生卒年不详。据说出身魏国名门之后,和苏秦同为鬼谷子教授的学生,张仪按岁数是苏秦的老哥和学长,他的仕宦之路不像苏秦那样坎坷,总体上还算比较顺畅的。由于苏秦出道较早,为官在前,他就找到小学弟帮忙给自己弄个一官半职,因受到苏秦的冷遇怒而向秦,得到秦王信任并拜张仪为丞相,居百官之首,成为秦庭的二号人物,权倾朝野。随后,他赌着一口气,专门和苏秦对着干,你不是“合纵”吗?我就“连横”,分划瓦解苏秦倡导和组织的“合纵”阵营,并终于如愿以偿。张仪的连横策略为秦国的东进和崛起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被后人称为“连横之父”。
可见,书生,也可以做个倾危之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可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斜阳浊酒,付之一笑,也是天下!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从不会相信一些看起来明显是荒唐的俗语,比如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