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人的一生,都困在渴望着“改变别人”这四个字里
(2023-07-05 07:30:13)
标签:
杂谈 |
《庄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天地有最大的美,但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一年四季有明确的规律,但人们从不议论;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遵循现成的规律,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是啊!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运动的规律,天地、四季、万物都是遵循“道”运转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日出日落,潮涨潮退,花开花谢。四季更迭,生生不息。同样的,我们人也应该要和自然保持一致,顺应这个规律运行,那么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势必会对自己不利。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有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各自有各自的使命,也有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道呢?不过“不责于人”而已。《论语》中,孔子也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懂得宽恕他人,这就是“仁”的具体体现。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领会到了其中的含义,又能真正的在实践中做到呢?我们很多人一生都被困在了渴望着“改变别人”这四个字里。
一、自己才是万物的根源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可见,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 “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世间万物,都是由意识创造的,意识产生分别,投射出自然万象。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万物,都是我们的意识决定的。
当我们积极乐观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阳光明媚,人人向善的;当我们消极低沉的时候,看到的世界就是阴雨连绵,世风日下的。
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地主,家里有一个长工,踏实肯干,地主很是看中。有一天,地主发现自己收藏的一个花瓶丢了,思来想去,觉得是长工拿去了。于是,便越来越觉得常工贼眉鼠眼,不像好人。过了几天,花瓶找到了,原来是儿子拿去玩儿,忘记还回来了。这时,地主再看长工,又觉得他忠厚老实,怎么看都不像会拿花瓶的人。
可见,事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能够影响我们心情的,始终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毕淑敏曾说:“心灵的雕刻,是比医生的手术刀更尖锐的刀,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有无相生,长短相协。事情本无好坏之分,人心本无善恶之别。内心平静,以平常心待万物,自会宠辱不惊,自在洒脱。
二、痛苦源于想改变别人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意思是:再大的狂风也吹不了一整天,再狂的暴雨下不了一整日。
是啊!事事无常,狂风不会吹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世事多变,世间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有的人总想控制事情的发展方向,便会产生执念,试图改变别人。最后让自己痛苦不堪。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顺势而为,尊重不同,才是一个人顶级的修为。
有一位妇人,见到道长说:“我很痛苦,我的丈夫很懒惰,我的儿子不爱读书,几年了也不曾改变。”道长听了没有说话,而是指着院子里一棵歪枣树,说:“我也很苦恼,我想把这棵树变得和松树一样挺直,于是我用锤子敲,用大棒打,都没作用,自己还很辛苦”。妇人笑着说:“它本来就是一棵歪的树,道长自然怎么做,它也不可能变得笔直”。道长听后,说:“这下你该明白了吧”!
每个人都如同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一味的想改变别人,最终伤害的只会是自己。因此,每当别人和你对一个问题认知不同的时候,
不要盲目的指责他是错的,因为在他能够认知的世界里,他是对的。人的很多烦恼和痛苦,其实是来自于想改变别人。
当我们过分关注他人时,就会因为他人的一言一行,变得患得患失。也会无形中给别人造成困扰,最终内心难以安定,痛苦烦恼滋生。放下改变别人的欲望,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善良。
三、你变了,世界就变了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啊!了解别人的人,算得上聪明,懂得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赢得了别人是有力量的,赢得了自己才是刚强的。
人生就是一场红尘修行,看过大千世界,历经世事沧桑,便明白人的一生,始终是在和自己斗争。你所看到的都是你的内心写照,修为高的人,不去改变别人,而是精修自己,自己境界提高了,眼前的事物也就不同了。
有一个年轻人,从小父母双亡,生活穷困潦倒,寄人篱下,靠着向别人乞讨为生,还时常被人欺辱。有一位道长路过,想把他收为弟子。年轻人说:“我愿意跟随道长修行,只是以后希望这些坏人得到惩罚。”道长说:“也罢,再过几年,我便让你回来”。于是,在这几年中,年轻人潜心修行,修为高了不少。
三年后,年轻人再回到家乡,发现乡风淳朴,乡人也很热情,和三年前全然不同。年轻人很是疑惑,道长笑笑说:“这是好事,说明你的修为提升了”。
作家张德芬说:“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深以为然,大道深不可测,我们无法洞悉事物的全部,只有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身的修为。始终在道上行走,才会投射出清净美好的世界。
元末明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中有句话说:“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世间本无事,若是总想改变别人,就会给自己戴上枷锁,困于其中,无法自拔。境界高的人,懂得想要改变别人,不是去评价他人的是非,纠正他人的过错,而是凡事对内求,洞察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言行。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曾在书中写道:“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当一个人不再执着于改变他人,不再纠结于外物时,才是真正开始觉醒的时候。让我们打开心灵的枷锁,放下改变他人的执念,专注于自身的修行,收获内心的平静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