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之五──清明

(2023-03-30 06:49:27)
标签:

杂谈

2023年清明节有感4

现代诗人邓桐芬创作的《水龙吟·舟次糕村伤春感逝黯然成阕》词曰:“子规啼彻清明,声声归去催春暮。”马上就是2023年清明节了,清明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气,同时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古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郊游踏青,祭祖扫墓等等。不过时至今日,清明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大的习俗就莫过于上坟扫墓了。在农村的一些地方,人们备好红烛纸钱,来到自己去世长辈的坟前祭扫,絮絮叨叨地说着这一年的光景收成,家人的悲欢祸福,祈愿先人保佑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安康。

但是,你知道吗?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清明祭扫,其实也有很多讲究,比如俗语中就说扫墓不过三代,祭祖不过未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祭祖扫墓的讲究

古代专论道德修养的著作《中庸》里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是说对先祖的敬奉要和生时一样,心中惦念、适时问候。那时候,人们多会在清明和霜降两节祭扫,寒衣节前后送衣。这是因为清明节是春季最后一个月,辰月的起始点,也是春季向夏季过渡的开端。辰属土,代表春季的少阳之气进入辰土,而太阴生少阳,所以清明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谓清明风起地户开,于是人们纷纷去给祖先送钱送粮。

霜降在戌月之中,是季节从秋到冬的交替点。戌也属土,戌月是大地上阳气开始隐藏入土、阴气开始显现的时候,自然也是祖先回归取粮取钱的时候。所以人们清明会提前扫墓,以便亲人一开门就能取,过了清明大地上阳气就强了;霜降和寒衣节却通常都会稍微晚一些,因为那时候时间相对较多,他们回去时能带着就行。

祭祖时的礼仪、祭品等自然也一如生时,古籍中说: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看来自古祭祖,都不过是摆祭、跪拜、洒酒、哭愿,扫墓添土,烧纸钱,再取些纸钱压在坟头上这些,诉说、敬奉、期愿都满怀敬意,一如生时。

二、扫墓不过三代

从“扫墓不过三代”这句俗语来论,所谓三代指的就是爷爷、父亲、儿子这三代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上坟扫墓最多只扫到爷爷这辈就停止了,再往上就很少会有人去祭扫了。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是如此,我们或许记得爷爷奶奶的名字,但对于曾祖甚至更往上的长辈就很少会有印象了,甚至连他们的坟台在何处都不得而知,更不谈祭扫了。

扫墓不过三代的原因?如果用传统风俗学的观点来解释的话,上坟扫墓不过爷爷辈是因为祖荫有限。换言之,先辈的荫庇不是无穷无尽,他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子孙后代。特别是多子多福的思想长期盘踞在中国古人的脑海之中,一个爷爷可能繁衍出数十个孙辈,再往下就更多了,这时候祖先自然不能无微不至地照应每一位后人,一般到孙辈便截止了,再往下就没有了。

是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祭祖扫墓的目的除了缅怀,就是希望祖先能护佑后代。但这种期许也不是随便给哪个祖先诉说就能得逞的,人还是更习惯于向自己熟悉、亲近的人索取。《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节里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句子,是说皇家子孙在三代以后,也没有爵位可继承了。说明那时候人们就已经明白君子之泽不过三世的道理。

最早人们供奉祖先牌位,祭拜时虽然会念及列祖列宗,但大多数时候牌位上的先祖,也不过是随带着近亲一起跪拜和祭祀而已。有了墓祭之礼后,人们扫墓最多也就扫到自己爷爷那辈。再往上的坟墓,如果没有三代以内的亲人在世就会慢慢成为荒坟,正如民间所说坟过百年自然平

从现实来说,人最亲的是父母,再往上就是祖父母,这就是最亲的三代人,再往上就算是见过面印象也不会有多深,自然也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没有感情自然也就没有了期许。所以民间用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表述亲支关系,用一坟管三代”“坟不上三代做法去祭祀亲人坟墓。

三、祭祖不过未时

“祭祖不过未时”这一句就牵扯到一个古代计时的常识了,与现代人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不同,他们使用的天干地支计时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用天干地支来命名。如果把未时换算成现代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便大致是中午一点到三点。所以,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就是,上坟应该尽量在一点到三点之前去,不要超过这个时间点。

祭祖不过未时的原因?如果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解释,日属阳,夜属阴,生者属阳,亡者属阴。所以坟地其实是阴气聚集之地,对生者的身体是会有损伤的。而在未时之前,是一天的前半段,是阳气滋生的时段,可以抵消掉坟地的阴气。

是啊!四季之中,春夏属阳,春季属少阳、夏季属太阳;秋冬属阴,秋季属少阳、冬季属太阴。少阳是春季的温暖,太阳是夏季的炎热;少阴是秋季的凉爽,太阴是冬季的寒冷。未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正是大地由阳转阴的开端,未月之后大地慢慢由热转凉,慢慢进入秋凉冬寒。

一天之中也是如此,从午夜子时开始,大地上阳气,开始上升,中午的午时阳气最旺强,过了午时之后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开始增强。用现在的时间来讲,午夜子时指的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指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而未时在午时之后,指的是中午的一点到三点之间。也就是说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就是中午前后,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大地上的阴气慢慢也就重了。

而人活着为阳,过世为阴,人去扫墓祭祖就是阳去阴地。如果在阴气深重的时候去阴郁气重的地方祭祖,祖先的气息就会伤到自己;在阳气太强的时间在阳气强的地方祭拜,则会伤了祖先。所以祭祖扫墓在早上卯时到未时这段时间最为合适,太早阳气未起,太晚阴气已盛都不合适。所以才有了祭不过未时的说法。

“阴阳”之说背后所蕴藏着的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其实这与古人的作息规律是相符合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未时之后太阳逐渐西斜,在古人看来便是开始做晚饭休息的时候了。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黑夜对于生产力不高的古人而言,是未知而值得恐惧的。古代不像现代,各种灯光打造出了一座座不夜城。在古人眼中,黑夜里潜伏着许多危险,这种恐惧从原始社会便潜伏在古人的血脉之中,古人本能地抗拒傍晚或者黑夜外出行动,而坟地又是另一个敬畏之地,所以衍生出祭祖不过未时的俗语便不足为奇了。

结语

清明是中国传承最悠久的节日之一,关于清明的很多习俗和谚语都暗藏着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和生活习惯,而这些东西正是先民的馈赠之一,需要我们慢慢去摸索,用心去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