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乌伤丽人
乌伤丽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499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为何人年纪越大越“冷淡”

(2023-03-14 06:50:48)
标签:

杂谈

记得自己十几岁上中学时,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送我去学校,扁担一头是用被子打包的行李,另一头是家里大伯读书时用过的竹编衣服箱子。在校门口临别时,我和父亲都含泪挥手,当我走进学校一段路后再回头看时依然发现父亲他们立在原地,看着我越走越远,直至消失在父亲视线里。当时,我看着父亲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那时候,我和父亲的关系还非常亲近。正如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游子吟》中所说的那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啊!但凡每一个远走他乡的游子在读到这句诗时,心里都有无限感慨,也思念家乡的父母亲。

可是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自己也人到中老年,反而发现跟父母没有那么亲近了。彼此之间,竟然变得生疏了。

我也曾认为,是不是人年纪越大就会变得越冷淡,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注重亲情了,或者父母年纪大之后就不再爱子女了呢?

我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后来和母亲聊天时,才知道父母表面看上去的冷淡只是伪装出来的,而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

是啊!以前,父母是监护人,是引路人,他们站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现在,孩子长大独立,可以独自闯荡了,孩子和父母的角色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对调。父母不再强势,甚至开始有些唯唯诺诺,生怕打扰我们的生活。曾经弱小的一方变得强势,强势的一方却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这样的落差,成为很多人的心结。我们明明那么爱父母,可为什么却渐行渐远?

一、父母的小心翼翼是一道欲言又止的伤

著名作家麦家曾讲过自己的故事。麦家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成分不好,还要养活一家老小,脾气也格外暴躁。而年少的麦家非常叛逆,经常跟别人打架,为此没少挨父亲的打。因为父亲的毒打,父子之间产生隔阂。麦家曾发誓不再喊他爹,连续17年不跟他说话。可见,小时候的麦家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即便时过境迁,已经和父亲和解,他还是忘不掉那份伤痛:从小就没有学会放松,一辈子都在紧张。这或许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所致:他们对孩子的爱,却常常让孩子受到了伤害。麦家的经历,也让无数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小时候无论我考得多好,父亲都不会表扬我,但考得不好,他一定会揍我。”“每次我有什么想法,父亲就会习惯性地否定我,觉得我一无是处。”“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妈妈不仅不安慰我,还骂我没用,说为什么别人只欺负我……”很多父母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当初对孩子的伤害,往往会融入孩子的血液里,一辈子也无法割除。

麦家:爸爸曾经比你更叛逆,小时候,我们往往会固执地认为,父母伤害了我们,是不爱我们。直到自己也为人父母,才慢慢意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后来麦家自己也当了父亲,他与儿子之间也宿命般地开始了一场战争

我的儿子青春期特别作、特别叛逆。麦家直言,高中开始,儿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整整三年全部待在家,关上自己的房门,不准父母进入他的房间,拒绝跟父母对话。儿子每天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麦家不知道要怎么办,只能小心翼翼地陪在他身边,试图走进儿子的心。为此,麦家每周挑选一本书,附一张自己的读后感,夹在书里,放在儿子的房门前。不管儿子看不看,麦家每周都会坚持去做,一坚持就是整整3年,直到儿子再次把房门打开。

在《朗读者》上,说起这段经历,麦家忍不住眼含泪光:陪伴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你得小心翼翼。在和儿子的相处中,麦家才渐渐意识到,正是父亲埋下读书的种子,才让今日的自己和儿子有了庇荫之所。

麦家的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但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儿子走上了人生正轨。1977年底恢复高考,父亲觉得来年上高中可能会遇到政策变化,结束推荐,恢复考试。于是,父亲开始有意关心麦家的学习,鼓励他好好读书: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这句在麦家看来颇为矫情的话,即便在后来与父亲决裂的那些年,依然被他奉为人生准则。
年少不懂父母恩,读懂已是中年人。等到麦家成为父亲,用一个父亲的眼光和视角看待问题,才彻底理解:父亲当年的小心翼翼,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守护。
正如一位主持人所说:如果你哪天突然意识到,你的父母开始对你小心翼翼,不要以为那真的是出于恐惧,那是出于一份深沉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年轻时的深谋远虑,到年老时的默默退出,只有为人父母后,才能懂得父母的爱。或严厉、或沉默,爱的形态一直在变,内核却从未变过。只是读懂时,已到中年,只剩万般无奈。

二、父母留给孩子最后的爱是不添麻烦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父母一生都以两种模式存在——“在线”和“隐身”。孩子年幼的时候,他们选择“在线”,一箪食一瓢饮,总在最微小的地方关怀和保护子女。当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为孩子贡献了一生的他们,却选择从子女的生活中“隐身离场”。不给子女添麻烦,成了他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后的爱。

1、主持人张泉灵说过一个故事:在采访一位老奶奶时,她发现老人身上有一股特别的“老人味”。当问起她多久洗一次澡时,老人回答道:“我平时尽量不洗澡。我这个岁数一个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我摔倒了,摔瘫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都耽误了。”老人的回答,令人泪目。

《北京青年报》也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温州一位70岁老人,被查出肺癌晚期,为不拖累子女,选择了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来面对。在老人看来,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拖累孩子,这也许是自己为子女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正如黄磊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式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想拖累孩子。这真的是中国式的……”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宁可忍受不适,就算生病了,也要将可能给孩子带来麻烦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2、不怕孩子添麻烦,却怕给孩子添麻烦。不管是老一辈的父母,还是80后、90后等新晋的父母,均是如此。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当代年轻人要承担的压力越来越重,尤其是独生子女,小两口不仅要赡养四位老人,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子女。

年轻人身上的负担,重得让人觉得心疼。为不连累孩子,减轻他们未来的负担,一些8090后的聪明父母现在就已经给自己购足了保险:意外险、重疾险以及医疗险:让自己在发生意外或重病时,都能够很好地应对,而不是为了治病卖房卖车,让孩子跟着自己受苦。终身寿险:即使不幸去世,也能给孩子留下一笔钱。留下的是爱,而不是债。养老保险:即便老去也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不是给孩子带去赡养老人的压力。

人活着这辈子,其实就两句话:年轻的时候不拖累父母,年老的时候不拖累子女 。而配置保险,就是不拖累生你的人和你生的人。

我俩不禁陷入沉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女应尽的义务成了父母口中的添麻烦:子女上班挣钱不容易,难得有个周末,又害怕打扰子女休息;明明身体抱恙十分难受,又怕给孩子添乱子,一拖再拖……一边是孩子觉得和父母愈发生疏,一边是父母不忍打扰,小心翼翼。其实,很多中国父母不是不想孩子尽孝,而是——这个孝若以辛苦孩子为前提,那父母宁可不要。他们早已习惯了付出,不管是子女幼时的成长,还是子女成年后的人生。
三、人到中年,别让亲情留遗憾

清代慈禧太后为母亲所作的一首诗《祝父母诗》曰: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子女一场,注定是一场轮回的辜负。前半生,父母是子女的参天大树,保护幼苗茁壮成长;后半生,子女是父母的守护天使,守护老人健康平安。人到中年,除了多回家看看老人,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去做。

1、回应父母的聊天邀请。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正向反馈,即不管是对还是错,不管做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从他人的身上或者从外界得到回应。
这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也是父母真实的情感状态。当父母主动跟你聊天,并大方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新爱好时,作为子女,不要吝啬溢美之词。这时,不妨多多肯定父母的努力:虽然你上年纪了,但老当益壮,这种学习劲头值得点赞。长此以往,不仅能拉近彼此的关系,而且在无形中也帮父母二次成长

2、保护父母的被需要感。小时候,孩子觉得父母无所不能。作业不会,问父母;情感困惑,询父母……等到子女成年,很多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父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这时,不少父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极不适应。作为子女,可以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主动投怀送抱,跟父母聊聊家常和八卦。尤其是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惑,主动倾诉,征求父母的意见。有时,面对父母的无理取闹,不妨主动放低姿态,厘清对方的真实想法,一起解决问题。

3、包容那个容易犯错的老人。主持人马东曾讲过这么一件事。
她的母亲喜欢电视购物。有一次,母亲花了1万多块钱,买了一套不知名的化妆品。当时,马东就在母亲身边,但他并没有阻止母亲的行为。后来,他向身边人解释说:母亲一个人太久了,这点小事没必要阻拦,她喜欢就让她去做吧。
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善意容错,理解父母的行为,也能够缓和亲子关系。

诗人王建在《水夫谣》里写道: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岁末年初,万象更新。我们和父母的感情,也在寒来暑往中沉淀酝酿,静待花开。所以,当你发现父母在你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时,不妨对他们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就像他们对我们小时候那样:没事,慢慢来,我等你。人生,不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大浪淘沙,向前走去。

这让我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则题为:五岁孙子说,爷爷奶奶是最大的骗子。今天偶尔听到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跟他妈妈说:爷爷奶奶是最大的骗子。他妈妈很惊讶,便问:为什么呀?爷爷奶奶可是很疼你的,你怎么这么说他们呢?不过,之后听这个小孩的一番话,我都感到他说得太对了。

小男孩说:我见到爷爷奶奶,问他们身体好吗?他们都说挺好的。实际上,爷爷有腿疼的毛病,奶奶胃不好,但他们不跟我说实话。

小孩接着说:问爷爷奶奶为啥不愿去饭店吃饭。他们说,自己的胃口不好,不适合到饭店吃饭。

让爷爷奶奶去买新衣服穿,他们就说新衣服穿着不舒服,还是原来的衣服穿着舒服。

央求爷爷带奶奶出去旅游旅游,看看风景,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就说太累了,都看过了。

还有好多好多,反正爷爷奶奶也不是不喜欢,而是舍不得花钱,总想省钱,总想让我们过得更舒服点,这些我都懂的。可是他们也不能光说假话吧!

孩子这么一说,他妈妈反而沉默了。他妈妈说:是啊,你爷爷奶奶那些话都是善良的谎言,不是假话,也不是欺骗你。他们省吃俭用习惯了,从来不多花无用的钱,这都是老一代人优良传统的传承啊!

听妈妈一番话,男孩似懂非懂,但起码他知道爷爷奶奶这些骗人的话都不是真心话。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都非常的聪明,他本身也知道爷爷奶奶的出发点就是为自己省钱,对孩子们可是有求必应,绝对大方。这可能就是代沟吧!为了瞒过这一代沟,只能违心地说些骗人的话

结语

现在很多父母到了晚年以后,就会选择不去打扰孩子,如果孩子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也只会说自己过的非常好,不用为他们担心,其实有时候未必会过得很好,他们只是想淡漠跟孩子们的感情,并不是不想自己的孩子,只是太想了,毕竟是自己身上的骨肉,只是想慢慢的退出孩子们的生活,不想给他们增加任何的压力。这世界上父母的爱是最纯洁的的,每当父母老了,作为孩子的应该回去常常看望父母,多给他们关心多一点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