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让子女孝顺的最好方式就是“以身作则”四个字
(2022-10-11 14:09:09)
标签:
杂谈 |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可见,育儿先育己!父母及养育者的行为、思想包括思维习惯对孩子都能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尤其是生活中的细节,或多或少都将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方面,我从来没有刻意去做,我五岁的儿子在幼儿园就是同龄中的榜样;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我做好了自己。我从小喜欢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于书中的大智慧,乐此不疲。我的业余时间最大的投资或说流向,那就是永不停息的阅读!我的儿子还没坐稳时就对书很感兴趣,在玩具与书之间最多的是选择后者,尽管当时拿着书就去啃、去撕等,但兴趣就已产生了。我想最大的因素就是,他看到最多的就是爸爸拿书翻看的场景。渐渐地我开始陪他共读绘本,而后还是最大化投身于自己的阅读。日月如梭,我们家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场景,那就是一对手不释卷、专心致志的阅读影子,各自沉醉于自己阅读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儿子也成了阅读的重度爱好者,尤其是睡前必需阅读,以及出门都会带本书才踏实。我想,我最大的推进作用就是做好自己,给儿子做出榜样。我想,这就是典型的身教,这种效果就似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见,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所以,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最直接、最见效、最好的捷径就是先成为他们的榜样,先做好自己,即做到“以身作则”四个字。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呢?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对于孩子而言,不仅是养育与陪伴者,更是孩子最早学习、最早模仿的对象,对孩子产生至深的影响。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带着孩子过马路,很多父母焦急与不守规则,等不到绿灯,就带着孩子闯过去。可曾想过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再比如有一些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时,自己一边看着电视或打着游戏,一边监督与呵斥孩子要专心、要加速,还叮嘱不许出来偷看与偷听。可曾想过孩子的内心会服吗?
再回头思考上述的关于阅读的例子,孩子的父亲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与带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全程自愿与愉快,反而让大人省事省力。这样的教育方式难道不值得效仿与推广吗?当然,无庸置疑。
二、以身示教,不可言行不一
父母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言行有所遵循,切记自己不能言行不一。以前我有个邻居,因为炎热缘故,白天他们家的门大多都是敞开的。有一次,我听到房内传出愤怒的反驳声:“你出尔反尔最多次,我为什么不行?”大概10岁的孩子窝火憋气地反将他爸爸。这时他的爸爸更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吼:“我是你爸爸,等你坐到爸爸的位子上再说”……这时我想,这真是可悲,这样的教育方式怎么培养孩子优良品格?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答应了孩子的条件,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承诺的。当然也不是说父母只要说到,就必须无条件的做到,假如有困难或者一些原因没办法做到的,建议需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问题及困难、补救方法等,知悉孩子并适当做出补偿,这样才不至于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要求孩子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密育儿在于心灵间沟通,如果不顺畅,那么要么孩子不愿听从父母;要么孩子表面被父母的威胁与恐吓所不得不服从,但内心是有怨气的,彼此的心距就远了。而心灵间的沟通基础就是尊重,在此基础上多沟通、交流,最终尊重与接受孩子的选择。
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相当部分父母存在一定的焦虑,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担忧孩子将会被比下去,于是从小就开始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等,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的快乐自由。
有些家长对我说,自己的孩子半个小时都坐不住、不愿意阅读;而自己天天监督孩子阅读如战争般,唇枪舌战的,最后以武力收场。我曾经反问他们家庭阅读氛围时,得到多是父母总是各种理由而从不阅读,有些父母宁可选择泡入游戏与追剧中,也不愿意陪读,理由各种。这样的家庭氛围能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好习惯吗?父母能为了孩子放下游戏或关掉电视等,能安静做到每天半小时的共读吗?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去要求孩子?所以,孩子做不到,是正常的。如果你觉得阅读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那就投入时间与精力帮助孩子找到更适合他的方式,来逐步培养这个好习惯,放手也要放手的踏实。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中国古代奉为经典的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此语出自晋朝傅玄《太子少傅箴》。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近好人,则变好,近坏人,则变坏。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孩子。所以,如果父母做不到的,就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去做,这样不仅“为难”了孩子,更失去了信任,彼此的心远了。
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本意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身教榜样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这也足以说明,对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给他树立好榜样。
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我们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