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人为什么要读书2
(2022-05-16 05:54:22)
标签:
杂谈 |
都说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活成他人所期待的样子,小时候父母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当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将来上一所好大学,才可以选择有意义的人生。然而这个社会上总有人会说:你读那么多书干嘛呢,多浪费钱啊,读书出来还不是给别人打工的,还有人说,我家谁谁,只上一个初中毕业,刚毕业出来工资就五六千,而有些大学生都不如其工资高呢……所以在农村人眼里读书就是没用的,读再多书,将来还是赚不到钱,还不如学一门技术,工厂上班来得工资高点。其实,“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我是坚定的认为读书有用者,读书有用或者无用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就是争议不断。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无非就是觉得读完书并没有立马让自己飞黄腾达,立马变成有钱人。觉得读书无用论的人想看到的有用其实就是像做买卖一样,一方把商品给出,另外一方立马掏钱交换。这个“有用”可以通过肉眼立马能观看到,也可以立马能看到“钱”。当他们用肉眼短时间内看不到用阅读换钱或者直接让自己变成有钱人的时候就会认为读书无用。
可是呢,读书的过程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你在短时间内用肉眼是没有办法立刻看到,也没有办法有钱来立马反馈给你的。但是阅读就像人吃饭一样,你用肉眼看不到肌肉时时刻刻的增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进食,食物会源源不断的给你的身体提供增长所需要的物质。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阅读也是类似的过程。
另外阅读者本身的阅读方法也会影响到阅读的效率,只有阅读效率提高了,吸收书中知识高效了,才能让阅读者精神成长。
显然,谁说读书无用,是最大的谎言。不读书,我们怎知天下大事?不读书,我们怎会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知地理?不读书,我们怎会晓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读书,怎会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读书,又怎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又怎会有满腹经纶,雄才大略?不读书,哪来的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品?
读书,是精神世界的事,是漂泊的灵魂在寻找精神的家园;读书,可以改掉我们的陋习恶俗,而提高我们的品质、气韵、风度;读书,可以使我们超越时空的萦回、岁月的碾压,摆脱蒙昧的人生。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于谦在《观书》中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可以摆脱伤感、痛苦,可以抵挡孤独、寂寞;可以使自己飘逸、洒脱;可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心灵。读书可以使自己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潜移默化,深入骨髓;读书可以使自己的视野不断的拓展,而改变一生;读书可以使自己懂得人生的真谛,有了生命底蕴;读书可以使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可以像雨露一样,滋润干涸的心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每一本书中都浓缩着无数的知识与道理,教会我们无尽的学问。要想读懂书中的真理,须得用心地去读。心到,眼到,口到,用心去感受,用眼去发现,用嘴去读。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去读书,用知识来弥补天生的不足,用知识来让自己更优秀。
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了一个故事:从前,农夫有个儿子不学无术,整天好吃懒做。这让农夫也十分焦虑,不久村里来了一个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农夫听说后,连忙去拜访了他。教书先生说:“让他去地里种几天庄稼便可,他若不去,点断了他的粮。”农夫听后半信半疑,真的种几天庄稼就好了吗?于是回到家后,农夫将家里的粮食都藏了起来,并告诉儿子:“你若不去种庄稼便饿死吧!”农夫儿子十分不乐意,但为了有吃的,只能下田去了。
刚拿起锄头干了不到一个时辰,农夫儿子就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教书先生来了,他对农夫儿子说:“孩子我有办法让你改变命运,而且还不喂家禽,不用晒太阳,只用在那凉快的教室里教教知识多快活,唯有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来跟我走,我让你过上好日子。”农夫儿子想了想,不用种地还很凉爽,何乐而不为。立刻答应:“好!我去,我去。”从此以后农夫儿子每天努力读书,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
活一辈子学一辈子,读书是一种幸福,让人增长知识,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来,叫人品味生活,给人益处多多,这种幸福别无取代。
我们或许认为金钱可以满足我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但却不能像读书那样,能充实我们苍白的人生。年少读书,读的是书中的佳句美文;青年读书,读的是书中的自然风景;中年读书,读的是书中的思想哲理;老年读书,读的是书中的深邃意境。读书不可操之过急,知半解,而应当熟读而认真思索,慢读而循序渐进。
南宋诗人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之《冬》篇中诗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闭门能思己之过失,读书可净己之心灵。读书之妙,妙在使人生丰盈;读书之益,益在使思想深邃;读书之好,好在能使人清醒。只因我们清贫,所以才读书;只因我们落后,所以才求知;只因我们无知,所以才需充盈内心。
战国哲学家庄子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家有藏书千万册,可以惠及子子孙孙;阅尽天下之好书,才可代代叶茂根深。读一本修身养性的书,可以宠辱不惊;读一本荣辱道德的书,可以提升灵魂;读一本启迪人生的书,可以去留无意;读一本富有哲理的书,可以丰富一生。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阅读得法,可以医治愚蠢的毛病。是啊!精读一本好书,可以医病。在书中看大千世界,则是一番五彩缤纷的情景;在书中看世态炎凉,则可品出世间的冷暖人情;在书中学伦理道德,可以滋养我们饥渴的灵魂;在书中不断的求索,可寻到无尽的宝藏与黄金。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知道,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宝玉在东府神游幻境,因午困而须小憩,遂到尤氏上房。一进门,见正面高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思便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世间的事千千万万,你要是想一件件弄懂,那么你的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用的,但有必要去一件件弄懂么?答案:不是。曹雪芹用尽一生在《红楼梦》的创作上,他是弄懂了人间情爱,百态人生了么?其实不是,只不过他想通了,他知道,有些事强求不来,一天开心便是赚了。从一件事学到了一些智慧,知道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怎么强求最后也是无果。人情世故摸透了,世间的事弄懂了就行了,剩下的就是平常心过日子。所以说,谁说读书无用?读书可以传递感情,悸动心灵;谁说读书无用?读书可以在困惑、迷茫之时,聆听大师教诲的声音;谁说读书无用?读书可以使枯萎的岁月增添一些绿色的诗韵;谁说读书无用?读书可以蓄气养德,可以使人智慧、聪颖。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和董传留别》中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数学使人周密,学科学使人深刻,学伦理学使人庄重,学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果不读书,哪有好的心性、人设?如果不读书,哪能使思维活跃,融会贯通?如果不读书,哪能山穷水复,又会柳暗花明?不读书的人才是无用,而读书的人才能让思维在漫长的时空中驰骋,在变化的风云中显出英雄本色,在艰难困苦中凸显出坚强而智慧的生命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