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植树节有感
(2022-03-12 06:27:38)
标签:
杂谈 |
今天是2022年3月1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也许有人拿起了铁锹,身体力行地为祖国绿化做出贡献,也许有人拿起了手机,在蚂蚁森林又洒下一片绿荫。但是无论方法如何,中国人绿化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大家都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人口密集的国家通常会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土地退化,但中国依靠保护、扩大森林的计划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举措,成为可以借鉴的典范。
中国地大物博,植被丰富,热爱大山大河的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每一株树苗的喜爱。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上书北洋农商部长周自齐,希望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改善中国林业不兴的窘境。是年七月,经过孙中山倡议,北洋政府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在政府和学校等机构中推广并号召植树。于是中国正式有了“植树节”这个节日,但基本上是作为清明的一个附属。
植树节单独列出是在1928年,国民政府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也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这个日期,来纪念孙中山逝世3周年,此后的植树节也就一直沿用此日期。
到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
其实远在古代,朝廷就大力提倡种植树木,虽然那时候并没有植树节一说,但丝毫不影响诗人们对种树的迷恋.
古人超爱种树,上至尧舜,下至商周,植树造林的热情始终不减。尤其是在西周,周天子甚至规定:“不种者,无椁”(活着不种树,过世不供棺)。规定够狠,却也看得出对种树的重视。
古人植树的先河,由人文始祖黄帝开始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于是教化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木全被砍光了。
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黄帝心情十分沉重,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至今,黄帝当时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陕西轩辕庙中,这棵柏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人称世界柏树之父。
现代倡导“生态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观;世界上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
唐代诗人柳宗元爱种柳和柑,造福群众。他到柳州任刺史时,独爱种植清秀的柳树。每当春天,他号召各家各户在不误春耕的同时,都要积极出劳力种树,他说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业。在他的带领下,只要有荒地的地方,都种上了花草树木和各种蔬菜,一边美化环境一边发展生产。当地百姓收入增加,垦荒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柳州原本不多的耕种土地面积一下子增加不少,仅大云寺一处所开的荒地就种了三万竿竹子,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柳宗元是位“美学”专家,对城市规划很讲究,认为所种的树木一定要符合当地的人文气息,彰显地域性格,或者和当地的文化气质形成互补。他治下的地方,无论城郭巷道、高坡矮堤,远远望去,满目皆柳。不仅如此,他百忙之中还亲自到柳江边植柳,并以诗《种柳戏题》记录下当时的情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从中可看出,柳宗元种植柳树,排除了作为文人的感性认识,更深层次地体现出他为民造福的情怀。
唐代诗人白居易走到哪里,把树种到哪里。他到忠州(今四川境内)任刺史,看见城里有不少山,却一片荒芜,“巴俗不爱花,竟春人不来”。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让他下定决心改变现状。白居易很务实,脱下官服,走到群众中间,捋起袖子,拿起锄镐,和大家一起植树栽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白居易的《东坡种花》记录了他自己掏钱买花树,并带人在城东坡,挖沟引水,培土栽种桃李杏梅等果树,绿化荒山,改善环境,陶醉其中。
他把植树造林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为实现心中这个伟大朴素的梦想,任职期间,他在城东郊广种树木,“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白居易种树的境界很高,把树作为精神寄托,在腐败昏庸的时局中,白居易和树对话,把心灵安放在绿色和自然里,或是最好的慰藉。
同时,为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定期下基层考察,亲自到实地指导。后来,忠州城内,红花绿树,草长莺飞,美不胜收。几年后,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爱种树的传统依然没有改变,大搞绿化建设,在西湖里筑起一道长堤,堤上种了许多柳树,“白堤”由此而来。白居易因为植树造林,受到地方群众的欢迎。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是古代许多帝王和名流们的时尚追求。植树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代代沿袭。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中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告诉人们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舜时,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主管山林川泽。
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人们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植树,成为社会潮流。西周,国家成立了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林衡”“山虞”,专门负责统筹种植、护林等环保工作。甚至出台“不种者,无椁”的规定,够严厉吧。
《诗经•小雅•大东》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诗句。即是说,大道平坦似磨石,笔直像箭杆,这反映了当时的道路修筑已达到较高的水准。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城市——洛阳,植树造林后的一番美景:主干道,一条条,笔直平坦,树木排列在道路两边,一眼望去,整整齐齐。原来官方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而且还要建造一些存放口粮的简陋房屋,供管理树木的人员使用。
这些人工种植的树木,不仅可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为行人遮蔽阳光,还成为路与非路的界限。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建中国后,规定每个地方的车马大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以想象,当时的行道树是多么壮观。
显然,古人对植树,早就重视。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到后来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栽下的一棵树,也许就成了的一片荫凉。
我们是那个热爱在大自然中行走的人,离不开与树木的相处。甲骨文中“生”,写出来就是一个树的样子。人的生命也像一棵树一样,而“生”的本源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人与树木的关系,也是同生共存的。
种下一棵树,为我们供给生命的所需。种下一棵树,我们会留下生命的记忆,也会帮助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