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让孩子与“真实”同在

标签:
职场教练黄雁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励志校园教育杂谈 |
分类: 黄雁【心理健康】 |
成人如何保护孩子与“真实”同在呢?
案例:孩子刚打完预防针抽泣个不停,妈妈抱着他一个劲说:“不疼,不疼,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打针当然是疼的,疼当然要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妈妈却反复说“不疼”,孩子可能会困惑:是不是我的感觉不对;他也可能会愤怒,因为得不到理解和接受。妈妈还用吃麦当劳来交换孩子不哭,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只要我哭就可以……”。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不能接纳自己真实的感觉,并常常通过伪造感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解决方法:允许孩子表达任何真实的感受与情绪。如果妈妈能够对阳阳说:“打针是会疼的……现在是不是好一点了……如果现在不疼了,我们笑一笑好不好……”,孩子就会明白“疼了哭是可以的,不疼了就笑也是可以的”。最忌讳一旦孩子哭闹就答允他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假装。需要提醒的是,假如孩子边哭闹边打人,成人就不能放任不管,必须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但可以建议孩子用语言、涂鸦、运动等其他方式为情绪找个出口。
案例:孩子学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还没等到他哭,外婆马上尖叫着冲过来,嘴上喊着“可怜的小宝贝”,孩子愣了会儿,撇嘴哭出声来。其实孩子不慎摔倒是成长过程中的小事,摔多了自然就越走越好了。孩子哭显然并非因为确实摔疼了,而是外婆的“大惊小怪”令他产生摔得很疼的错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无法辨识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并学会用夸张的反应来引起成人的关注。
解决方法:放下投射。齐齐外婆之所以会有那样夸张的表现,在于她内心对齐齐的重视,或者把孩子看得过于柔弱。她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作判断,这就是投射。但对孩子而言,也许摔一跤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有那么疼。我们可以先观察孩子的反应再处理,如果他放声痛哭就抱抱他,如果他咧嘴做哭相可以摸摸他的头,如果他开开心心地爬起来继续走,我们不妨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案例:孩子内向腼腆,看到陌生人就躲,为了锻炼她的胆量,奶奶总是一把将她揪出来,推到陌生人面前,往往惹得她放声大哭。其实怕生是孩子情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内向的孩子更易如此。奶奶这种“一把揪出来”的做法无疑是告诉孩子:你怕生是不好的,是必须改正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对真实的自我产生羞愧感,极易变得自卑、不合群,也有可能缺乏主见,意志薄弱。
解决方法:破除固有的偏见,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一般我们会认为勇敢是好的,胆小是不好的,所以胆小的孩子需要锻炼胆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胆小或勇敢更多体现的是先天气质,无关乎好坏对错。成人过分的重视等于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当他以“胆小”自居时,孩子也许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很难突破自我限制。既然露露先天内向,成人就要引导她更多地表达和展现。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但前提是他得先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案例:爸爸心事重重,但勉强打起精神陪辉辉玩。辉辉不时地瞅瞅爸爸,玩着玩着莫名其妙就哭了起来。其实大人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绪不一定同步,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当爸爸掩饰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孩子在一起时,“是我惹爸爸不高兴的吗?”孩子心里会这样问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学会压抑自我,将自我角色化,而且容易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
解决方法:成人自己也要与“真实”同在。在孩子的心目中,抚育者具有神一般的地位。如果成人经常言行不一或者心口不一,孩子将陷入极大的困惑当中。当辉辉发现爸爸心不在焉时,他感受到的不可能是爱,而是难过与委屈。爸爸不如实话实说:“我很想陪你玩,但是爸爸有点累。如果你愿意的话,先自己玩一会儿,等半个小时之后爸爸来找你,好吗?”这样成人也给自己调整情绪作了时间限定。对孩子诚实就是尊重孩子,当他感觉受尊重时,他也懂得了尊重别人。同时父母也为孩子做了表达真实感受与想法的示范。
(黄雁_David编辑整理,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我的微博:http://t.sina.com.cn/huangyan010;我的邮箱:huangyan010@126.com;
QQ:358758328;职业规划咨询①群:74861370,欢迎加入互相交流!)
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怀揣梦想去展现自己的英姿飒爽,风雨旅途中不乏电闪雷鸣,困难重重。你是愿意做那翱翔蓝天的猎鹰还是做那固守本分的母鸡?是人就难免会有委屈,是人就难免会有抱怨,是人就难免会有脾气!微博、E-mail和QQ,总有一样你喜欢的,拿起你的笔,写下你的故事,欢迎和我进行交流!专业方向——求职面试、职场情商、职业规划和成功励志,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