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土十疑论》-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

(2022-05-07 09:14:22)
分类: 西方净土

《净土十疑论》导读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全论共有十番问答,其中,前四番阐明净土法门因缘生法即真俗中三谛的道理,中间三番阐明往生净土的因缘果报,后三番阐明求生净土的修行方法。理教行三法具足,正所谓:“纲宗所被,何疑不遣?”从五重玄义来说,则单法为名,圆三谛理为体,十念得生为宗,往生不退为用,大乘方等为教相。

依据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所列标题,分为十,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甲)今初。分二,初问,二答。(乙)今初

【论】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导读〗提问中,首先,说明诸佛菩萨既然都是修习大悲作为其业行,那么如果要救度众生,便只应该发愿生在三界内,于五浊恶世及三恶道中救拔苦难众生。其次,提出疑问。为什么却发愿求生净土,只是安顿好自己,而舍离所要救度的众生呢?这样则是没有大慈悲心、只利益自己,障碍修习菩提道。五浊,包括:一、劫浊,二、见浊,三、烦恼浊,四、众生浊,五、命浊。三途,即三恶道,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其中,地狱为火涂,饿鬼为刀涂,畜生为血涂。

(乙)二答。分二,一总明菩萨有二种,二别就凡夫论二道。(丙)今初

【论】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导读〗答,菩萨有两种,第一种,已经长久修行菩萨道、证得无生忍的菩萨。这类菩萨如果不入三界中救度苦难众生,则确实应当被指责。意为,此类菩萨自身已经断除三界内的烦恼,如果此时不发愿度众生,便会障碍其进一步修习菩提道。无生忍,此处指已经断除三界内的烦恼。

第二种,尚未证得无生忍乃至刚发菩提心的凡夫。这些凡夫菩萨需要时常不离开佛左右,直到无生忍的力量成就后,方能够处在三界内,于恶世中救度苦难众生。此如《大智度论》中说:“有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此处依据是否证得无生忍,将菩萨划分为两类,意在说明本论所针对的是那些未证得无生忍的凡夫菩萨。

(丙)二别就凡夫论二道。分三,一说明难行道,二同时说明二道,三结归易行道。(丁)今初

【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导读〗首先,引用《大智度论》,说明被各种烦恼所系缚的凡夫,即使有大悲心,但是如果发愿生于五浊恶世中救度苦难众生,也一无是处。

    其次,解释。包括三点,第一,因为五浊恶世中烦恼的力量很强,在自身缺乏忍力的情况下,心便会随着境界而转。在被声音和色尘所系缚后,自己尚且都会堕落三恶道中,还怎么能够救度众生呢?第二,说明即使来世没有堕入恶道,得以生在人道,而听闻到佛法的机会也很难得。或许因为宿世曾经修习布施、持戒等福业,生于人道中时作了国王、大臣,由此而富贵自在。这种情况下,纵然遇到善知识,也不肯再相信其教化。于是因贪欲迷惑而放逸,造下众多罪业。由于造下这些恶业,一旦堕入三途之中,便会在其中经历无量劫而不得出离。第三,说明此后从地狱中出来时,会生为贫贱之身。若是此时没有遇到善知识,便会又堕入地狱。像这样轮回不息,直到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如上所述,后世概括为“第三世怨”,即第一世修行,第二世因前世修行而富贵,因富贵而造作罪业,第三世因前世造罪而堕落三途。

    再次,小结。这称作难行道。

    最后,再次引证。因此《维摩经》中说:“自己的病都救治不好,怎么能够救治好他人的病呢?”

(丁)二同时说明二道

【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导读〗首先,引用比喻。又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譬如有两个人,各自都有亲戚眷属掉进水里。其中,一个人情急之下直接跳入水中抢救。因为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结果自己和所要救的亲眷都淹死了。而另一个人采取了正确的办法,先去取船筏,然后乘着船筏来救接溺水的亲眷,从而自己和所要救的亲眷都得以脱离溺水之难。

其次,结合比喻来说明。新发菩提心的菩萨也是如此。在尚未获得无生忍的力量时,是不能够直接救度众生的。为此,需要时常亲近佛,在证得无生忍后,方能够救度众生,就好比取得船筏后再来救度。

(丁)三结归易行道

【论】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传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受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导读〗首先,举出正反两个比喻。第一,婴儿离母而死。又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譬如婴儿,是不能够离开母亲的。如果离开母亲,也许便会掉到深坑或井里,因为喝不到母亲的乳汁而死。第二,幼鸟由传枝而得以高飞。又如幼鸟,羽翼尚未长成时,只应该依着大树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而不能够远飞。等到翅膀长成后,方能够飞向天空,自由自在、无有障碍。

其次,法说。凡夫在没有忍力时,只应该专心念阿弥陀佛,以便修成念佛三昧。在净业成就后,临终时收敛心念便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决定没有疑问的。等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无生法忍后,再回来三界中,乘着无生忍的法船,救度苦难众生。此时广泛施作佛事,便得以随意自在。

再次,引证。因此《往生论》中说,想要游戏于地狱中的人,应该在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生忍后,再回入生死轮回之中,教化地狱里受苦的众生。游戏,如《往生论注》中所释:“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二者,度无所度义。”

最后,总结。出于如上因缘,因此应当先求生净土,希望大家记住这些教诲。因此《十住婆沙论》中称之为易行道。

如上,在区分两种菩萨的基础上,针对凡夫菩萨,从因缘所生法角度阐明应当先求生净土的道理。其中,以凡夫菩萨尚未证得无生忍为因,求生净土见佛得无生忍为缘,回入三界救苦众生为所生法。依四悉檀而论,则区分两种菩萨及难易二道为世界悉檀,易行道是为人悉檀,难行道为对治悉檀,往生净土得无生忍等是第一义悉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