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书通好罗什法师二篇(答书附)[1]》导读
(2022-05-04 09:04:48)分类: 庐山慧远 |
简介:
本文为远公和鸠摩罗什法师之间的书信往来。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法师被迎请入长安,远公不久即写信致敬、赠送礼物并劝请鸠摩罗什法师于东土弘扬佛法。什师回信中,在赞叹远公德备五财堪能护法的同时,回赠礼物并呈上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以作交流。远公在随后的回信中,阐明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江山虽缅,理契则邻”,两位佛门巨匠虽然天各一方终生未能谋面,而书信间的互相赞叹、劝请和印证,使这段往来成为佛教史上的千古佳话。
导读:
全文包括三封书信,一远公去信,二什师回复,三远公回复。(甲)今初。分四,一远公表达欣慕之情,二说明东土具备弘法条件,三劝请什师弘扬大法,四赠送法物以表心怀。(乙)今初
【原文】(第一封)去岁得姚左军 [2] 书,具承德问 [3] 。仁者曩绝殊域,越 [4] 自外境。于时音驿未交,闻风而悦。但江湖难置 [5] ,以形乖为叹耳。顷知承否通之会 [6] 怀宝来游,至止 [7] 有间 [8] 则一日九驰 [9] 。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 [10] 望途,固已增其劳伫 [11] 。
首先,说明久仰什师大名。去年收到左将军姚嵩的书信,从中获悉您的道德声誉。您之前远在西域时,大名已经自境外传来。虽然当时还没有驿站互通音讯,而仅是遥闻风范已经令人心悦诚服,但因交通不便而遗憾于无由相见。
其次,表示遗憾未能前往造访请教。刚刚得知您几经周折身怀法宝来到东土,至此不久名声便已一日千里。我却只能欣慕于您的法味而已无力前往造访,仅是看看这漫长的路途,便已感觉到长久行走的疲劳。
(乙)二说明东土具备弘法条件
【原文】每欣大法宣流,三方 [12] 同遇,虽运钟 [13] 其末而趣均在昔。诚未能叩津 [14] 妙门、感彻遗灵 [15] ,至于虚襟遣契 [16] 亦无日不怀。
首先,说明东土具备弘法的因缘。常常庆幸于佛法能够流传到东土,并同时形成长安、建康和庐山三个佛教中心。虽然时运已至末法,而此方众生对佛法的好乐由往昔的因缘均已注定。其次,远公通过自己在佛法上孜孜不倦的追求,说明东土仍然期待什师弘扬佛法。尽管我尚未能叩开佛法的妙门与佛心感通,至于虔诚翻阅佛典一事,则没有一天不放在心上。
(乙)三劝请什师弘扬大法
【原文】夫栴檀 [17] 移植则异物同熏,摩尼 [18] 吐曜则众珍自积,是惟教合之道,犹虚往实归 [19] ,况宗一无像 [20] 而应不以情者乎!是故负荷大法者必以无执为心,会友以仁 [21] 者使功不自己。若令法轮不停轸 [22] 于八正 [23] 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首先,说明弘扬佛法有大利益。凡是栴檀树移植到的地方,其他异物也被熏的有了香气。当摩尼珠吐出光芒时,种种珍宝便会自然从中涌出。因此在因缘和合时,即使世间的教化都能够使求学者满载而归,何况以宗于无相之理而非是凡情所能测度的佛法来教化呢!
其次,祈请弘扬大法。所以担当弘扬大法的人必然是以无有执著为其心念,以仁义结交朋友的人便不会满足于仅仅独善其身。如果能够使佛法的车轮在八正道上不至于停止转动,三宝的法音在这佛法将灭之际不至于断绝,则表明像满愿子尊者那样优秀的法师不止是在佛陀时代才有,如同龙树菩萨那样的大德比丘也不仅仅是在前代才会出现。
文中,以“栴檀”比喻弘法的般若功德;“摩尼”比喻弘法的解脱功德;以“无执为心”赞叹弘法法师的自觉之德,以“会友以仁”赞叹觉他之德。综合来看其大意为,赞叹什师以无执之心弘扬佛法,能够令听法者如同栴檀熏习异物那样不再有执著,如同龙树菩萨那样使摧碾烦恼的法轮在八正道上永不停止;以至仁之心弘扬佛法,如同摩尼能吐众宝那样应机说法出生无尽的法财,又如满愿子尊者那样使三宝的法音在末法时期不至于断绝。
(乙)四赠送法物以表心怀
【原文】今往比量衣裁 [24] ,愿登高座为著 [25] 之,并天漉 [26] 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怀。释慧远顿首 [27] 。
赠送法物以表达劝请什师东土弘法的诚意。现在奉上比照您的尺寸裁成的法衣,希望您在登高座讲法时穿上它,还有天然材质的滤囊。这些既然都是法物,聊以表达我请法的情怀。释慧远顿首。
(甲)二什师回信。分四,一略闻风范,二赞叹盛德,三酬谢所赠,四奉偈论法。(乙)今初
【原文】(第二封)鸠摩罗什和南 [28] :既未言面 [29] ,又文辞殊隔 [30] ,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 [31] 。传驿来贶 [32] ,粗承风德 [33] ,比知何如?备闻 [34] 一途,可以蔽百。
鸠摩罗什和南,彼此未曾面谈,再加上语言不通,以致于思想交流不畅,传达心意的渠道被隔断。不过,通过驿站传书人的描述,已经大致领略到您的风范德行,并可以想象出您真实的德行又是多么高尚!详细了解一个方面,便足以代表全部。
(乙)二赞叹盛德
【原文】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 [35] 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财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
首先,引用佛经赞叹远公外在的护法功德。经中说:“将来东方会有护法菩萨。”努力吧,仁者,您真是善于弘扬佛陀事业的人啊!在此书信来往的前一年,远公先后作《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和《答桓太尉书》,就料简僧众和礼敬王者两件事力争。什师以“护法菩萨”赞叹远公大概即由于此。
其次,赞叹远公五财齐备的内在功德。弘法者需要具备五种法财:福德、持戒、博闻、辩才、深广的智慧。如果五种法财都具备,则其法道便会昌隆;如果有欠缺,便可能会遇到疑惑滞碍,而您已五财齐备。五“财”之中,远公为东林寺主且为朝野所敬,属于“福”备,其余四财可知。
(乙)三酬谢所赠
【原文】所以寄心 [36] 通好、因译传意,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 [37] 双口澡罐 [38] ,可备法物之数也。
首先,什师表示书信这种方式言不尽意。现在只能通过书信传达问候,这怎么能够尽显出我的心意呢,仅是粗略酬答您的来意而已。其次,表示接受所赠衣物。让您破费为我专门裁剪法衣,希望我在登法座时穿,理当遵从来意。只恐怕我的德行配不上这法衣,令人心生惭愧。答应登法座时穿上法衣,表明什师接受了远公东土弘法的请求。最后,什师回赠物品。现在把我常用的鍮石双口澡罐奉送给您,可以充作随身法物之用。双口澡罐,表示希望远公以瓶中净水,自用则法身清净,利他则遍洒三千。
(乙)四奉偈论法
【原文】并遗 [39] 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
毕竟空 [40] 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 [41]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42] ,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
并呈上偈颂一首如下:
既已舍弃世间爱染之乐,此心是否已得善摄?
如果已经得以心不驰散,是否能够深入实相?
在那毕竟空的实相之中,此心寂然无所好乐。
如果又欣悦于禅和智慧,仍是法性失于观照。
禅智等相虚诳而无真实,也非此心停留之处。
仁者您所领悟到的佛法,希望能示以其要义。
偈颂中,首先,什师描述自己所领悟的佛法要义。包括三点,第一,前两句说明不住有为。既然已经舍弃世间染浊的有为之乐而出家修道,是否能够善摄其心而不再留恋。第二,“若得不驰散”等四句说明所悟实相之理。在善摄其心不住染乐后,是否能够深入领悟到实相。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其心能够远离一切贪乐。第三,“若悦禅智慧”等四句说明不住无为。如果欣悦于声闻的禅智慧,仍属于法性失照。声闻的禅智慧虚诳不实,也不是停心之处。综上可知,什师说明自己所领悟的实相之理,即一切有为、无为等法毕竟空寂、无所贪乐。
其次,请远公明示法要。在呈上自心所解后,什师请远公明示其所得法要以切磋印证。
(甲)三远公回复。分三,一闻归怅然,二咨疑请决,三呈报法要。(乙)今初
【原文】(第三封)远重与什书曰:日有凉气,比 [43] 复何如?去月法识道人至,闻君欲还本国,情以怅然。
远公再次给什师的信中说:天气变凉,不知您近况又如何?上月法识道人来,听说您将要归还本国,心情怅然。
(乙)二咨疑请决
【原文】先闻君方当大出诸经,故未欲便相咨求。若此传不虚,众恨可言。今辄略问数十条事,冀有余暇一一为释。此虽非经中之大难,要欲取决于君耳。
先前还听说您正准备大量翻译佛经,所以不便请教。如果您归国的传言不虚,大家的遗憾可想而知。现在只好直接将这数十条问题提出来,希望您有余暇时能够一一解释。这些虽然不是佛经中多大的难题,但还是希望能够听到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什师的答文连同远公的提问,被后人合在一起整理为《大乘大义章》。
(乙)三呈报法要
【原文】并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 [44] 。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触理自生滞 [45] 。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 [46] 。末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
并且回复偈颂一首如下:
诸法的本源究竟从何而起?应该是起灭于那有无之际。
稍微不觉涉及扰动的境界,便成为这如山倾颓的态势。
这样的迷惑之相交替显现,触及此理自然会产生疑滞。
因缘虽然没有特定的主宰,但开启的生死路已非一世。
当时如果没有开悟的宗匠,谁能把握住此契经的奥义?
我离末后所问的境界尚远,期望晚年里能够与您共勉。
首先,远公明示自心所得法要。包括三点,第一,以前两句说明实相本体。诸法起灭于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之际,即起灭于实相。第二,“一微涉动境”等四句说明迷实相而成无为境界。“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此处将“实相”比作“山”,把实相由无明不觉而动幻现出种种流转的相状比作山倾颓的态势。如山倾颓般的惑相终而复始,二乘人在触及此理时便会心生疑滞。此“疑滞”即二乘人的无为“禅智慧”。第三点,“因缘虽无主”等两句说明迷昧实相之理而成有为境界。因缘所生的世间染浊之法虽然无有主宰,而众生则久在生死难以舍离。
其次,以“时无悟宗匠”等两句结成印证。远公在感慨知音难遇的同时,庆幸与什师在对佛经深义的理解上能够达成共识。什师在前文偈颂中直接彰显实相之理非有为非无为,此处远公则说明迷实相之理则成有为、无为,一则从出缠描述,一则从在缠描述,角度虽然不同而所述道理一致。
最后,以“末问尚悠悠”等两句自谦共勉。远公谦称自己距实相境界尚远,希望与什师在余生中共勉。
总结:
[1] 本文包括远祖致罗什法师书信两篇和罗什法师答书一篇。这三篇书信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403年,为鸠摩罗什法师到达长安后的第三个年头。时年远祖七十岁,罗什法师(344年~413年)六十岁。通好:正式用语,即问好。
[2] 姚左军:即姚嵩(?~416年),姚苌子、姚兴弟。僧叡《法华经后序》称左将军、安成候。
[6] 否通之会:否,不顺;通,通达。否通之会,指顺逆莫测的因缘聚会在一起。此处具体指鸠摩罗什法师在来东土的途中,几经周折、备经磨难。从公元370年天现异相,苻坚决定迎请什师,至公元384年吕光攻克龟兹俘获什师滞留凉州,到公元401年十二月二十日什师抵达长安,时隔31年。
[7] 至止:指来到此处停下来。《诗经》:“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8] 有间:片刻,一会儿。《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9] 一日九驰:即声望日隆,比喻名声传播的很快。
[10] 寓目:注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11] 劳伫:久站的辛劳。伫,长时间站立。
[12] 三方:指当时的三个佛教中心,北方的长安、南方的庐山和建康。
[13] 钟:逢,当。刘越石《劝进表》:“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
[14] 叩津:指叩通津梁,贯通。
[15] 遗灵:已故者的灵魂,这里指佛陀的灵性。唐卢照邻《文翁讲堂》诗:“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17] 栴(zhn)檀:又名檀香、白檀。香味醇和,历久弥香。
[18] 摩尼:即摩尼宝珠,又名如意宝、如意摩尼等,能如愿变出种种珍宝。
[19] 虚往实归:指空空而去,满载而归。《庄子德充符》:“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20] 宗一无像:无像,即无相。远祖《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归宗一于无相”,指佛法的宗旨在于无相。
[21] 会友以仁:即以仁会友。《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 停轸:车辆停歇。《魏书高闾传》:“自大军停轸,庶事咸丰。”
[23] 八正道:指佛陀宣说的八条正确的修行道路。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24] 比量衣裁:比照量取穿者尺寸而裁成的衣服。
[25] 著:音zhuó,穿。《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27] 顿首:即磕头,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28] 和南:梵语,翻为稽首或敬礼。
[29] 言面:见面交谈。晋王羲之《十七帖二》:“无缘言面为叹。”
[30] 文辞殊隔:指语言不通。《晋书王恭传》:“虽以简惠为政,然自矜贵,与下殊隔。”
[32] 贶(kuàng):通“况”,比方,此处指描述。
[33] 风德:风范德行。《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
[34] 备闻:详细听说。《文选鲍照〈升天行〉》:“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35] 勖(xù):勉励,努力。《书牧誓》:“夫子勖哉。”《传》:“勖,勉也。”
[38] 澡罐:也称为军持,僧人随身携带用于盛水的器皿。宋赞宁《僧史略》:“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蕅益大师《梵网合注》:“瓶有三种:一净瓶,贮水供饮;二随用瓶,贮水洗手;三触瓶,贮水洗大小便处。”
[40] 毕竟空:是鸠摩罗什法师佛学的核心思想。如什师在《大乘大义章》中所说“为利根者,说一切法从本已来不生不灭、毕竟空、如泥洹相。”
[41] 悦禅智慧:“禅智慧”,指二乘的涅槃,如什师在《大乘大义章》中所说:“若能随佛所说,与禅定、智慧和合行者,得入涅槃,是名阿罗汉中有二事:以禅定为方便,无漏慧为智慧。”“悦禅智慧”即是法爱,如《大乘大义章》中说:“出三界爱,所谓涅槃,佛法中爱。阿罗汉虽断三界爱,不断涅槃佛法中爱。”此法爱障碍修行者证入实相。
[42] 虚诳等无实:等,指还包括如幻如梦等。如《大宝积经》第一百四中说:“一切法虚诳,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镜像、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又如《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中说:“有人谓凡夫人五众虚诳不实如梦,圣人五众非是虚诳。以是故,须菩提说如梦、如幻,同皆不住。”意为,二乘的禅定智慧也是虚诳不实、如梦如幻。
[44] 有无际:如《大义章》中远祖问:“法性常住,为无耶、为有耶?想有无之际可因缘而得也。”依此,则“有无际”是指法性,也就是实相。
[45] 一微涉动境等四句:如《楞严经》中富楼那尊者问:“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如来藏”即实相本体之山,“忽生山河大地”等即实相不觉而动如山倾颓般变现出山河大地等相状。在面对山河大地等相的次第迁流终而复始时,二乘人触及此理便心生疑滞,也就是富楼那尊者所提出的疑问。相乘,指轮流出现。汉贾谊《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46] 玄契:契,指契经,即佛经。这里指佛经中玄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