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佛三昧诗集序》导读

(2022-05-03 19:55:10)
分类: 庐山慧远

简介:

作为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这篇关于念佛三昧的序文,也许是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著述。文中,首先叙述通途三昧的体性、方法和功用;其次在赞叹功高易进的特征后,详细阐释念佛三昧的体性、修习层次和殊胜之处;最后劝导诸贤自行化他,并点示作念佛三昧诗的用意所在。通过本《序》,远公对净土宗的建立发展至少做出两大贡献:一是将念佛三昧和其他三昧区别开来,由此使得净土宗以其特有的修持方法而开宗立派;二是通过对念佛三昧的深入阐释,构建起净土宗的理论框架。

 

导读:

序文包括三部分,一论通途三昧,二论念佛三昧,三劝修。(甲)今初。分三,一说明其体性,二说明修习方法,三说明功用。(乙)今初

【原文】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 [1] 、会一而致用也。

首先,说明三昧具有“专思”和“寂想”两个特征。被称作三昧的是什么状态呢?是对专注思维、寂灭妄想境界的称谓而已。其次,说明由思维专注便能够使心性专一,由寂灭妄想便能够使气虚神朗。再次,说明气虚则能够以智慧使观照恬静,也就是即慧之定;神朗则可以彻见幽微,也就是即定之慧。最后,小结。智照恬静和彻见幽微,这二者是自然的玄妙特征,会归一心时而招致的微妙功用。

其中,“专思寂想”所会归的“一”,即体大;“气虚神朗”为相大;“智恬其照”“无幽不彻”为用大,此即是以具足体、相、用三大的一心为其体性。

(乙)二说明修习方法

【原文】是故靖恭 [2] 闲宇而感物通灵,御心唯正,动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若兹,况乎尸居 [3] 坐忘 [4] 、冥怀至极、智落宇宙 [5] 、而暗蹈大方者哉!

首先,说明事相层面的修习。因此即使安坐在闲静的庭院中,心灵便能与万物感通,唯以正念来御使心神,举心动念时必然能够深入幽微。即仅通过事相上的正念静坐已能够产生感通万物和心入幽微的功用。

其次,说明依据三昧的理体修习。像这样仅是通过反复修习来凝神贯注、移易性情都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何况那些离形而居、忘情而坐,冥合于至极的心性,真智脱落时空的限制而不知不觉间踏入大方境界的人呢!

对应体性,则由“智恬其照”而“尸居坐忘”,由“无幽不彻”而“冥怀至极”;由“寂想”便能够“智落宇宙”;由“专思”便能够“暗蹈大方”。

(乙)三说明功用

【原文】请言其始,菩萨初登道位、甫窥玄门 [6] ,体寂无为而无弗为。及其神变也,则令修短革常度 [7] 、巨细互相违 [8] ,三光回景以移照 [9] ,天地卷而入怀 [10] 矣。

请允许我描述其刚开始的情况,菩萨初登入道位、刚窥见玄门时,其所证到的心体寂然无为而无不为。等到其依此心体起于神变时,则能够使时间改变常态,令其以长为短,以短为长;能够使空间违背常识,令其以大入小,小变为大;能够使日、月、星回光而改变照射的方向;能够将广阔的天地卷入渺小的心怀。

与修习方法对应,由“尸居坐忘”成就般若德而“体寂无为”,由“冥怀至极”成就解脱德而“无弗为”,由“智落宇宙而暗蹈大方”成就法身德而起神变“令修短革常度”等。

(甲)二论念佛三昧。分三,一赞叹,二详细阐释,三总结。(乙)今初

【原文】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 [11] ,念佛为先。

再者,各种三昧的名字很多,如果说其中功德最高、下手最容易的,当首推念佛三昧。在众多三昧中特别突出念佛三昧,指出其殊胜之处:一是功德高,二是下手易。

(乙)二详细阐释。分三,一说明念佛三昧的体性,二说明修习方法,三说明功用。(丙)今初

【原文】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

为什么呢?穷尽玄一之性、寂灭妄想至极的觉者,被尊称为如来。由体证心神而合乎万变,随众生的根机而妙应无方。

此处从佛果德角度阐释念佛三昧的体性。对应通途三昧,则此处的“穷玄”即“专思”、“极寂”即“寂想”,此为如如法身德;“无幽不彻”即“体神合变”,为报身般若德;“智恬其照”即“应不以方”,为应身解脱德。念佛三昧和通途三昧相比,二者的体性是一个而阐释的角度不同。

(丙)二说明修习方法

【原文】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 [12] ,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 [13] 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

首先,说明由此能够使证入念佛三昧的人昧然而消亡知见。其次,说明就着所缘的境界以反观其能照的心性,心性明朗后,便能够返照交映而使得自心中的万像得以随缘出生,这种境界不是凡夫耳目所能达到而得以见闻的。最后,说明由此便可以亲见渊凝虚镜的本体,而领悟到灵明之心的相状本来就是湛然如一、清净明彻法尔自然。

如上,依据与佛果德相应的程度,将修行过程分作三个层次,第一,依于如来“应不以方”的果德,认识到佛的化身如梦如幻无有定相,便可以“昧然忘知”,即消除各种妄知妄见;第二,依于如来“体神合变”的果德,认识到体证心神时便可以“鉴明而生万像”,从虚空明镜般的报身中生出千百亿化身的影像;第三,依于如来“穷玄极寂”的果德,认识到佛法身的玄妙寂然,便能亲见“渊凝虚镜之体”,领悟到佛的法身湛然清明。此即所谓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将所领悟到的佛果地觉性中的三种功德,作为自己因地修心的层次。为了便于理解,作三个层次次第而论。其实于一念心中能够同时达到三个层次,因此也即是在描述念佛的方法,此如远公《〈大智论抄〉序》中所述。又如蕅益大师所述:“以分别止行究竟满足,成应身解脱德;依他止行究竟满足,成报身般若德;真实止行究竟满足,成如如法身德故。”

(丙)三说明功用

【原文】察夫玄音以叩心听 [14] ,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

通过仔细体会弥陀名号的玄音以叩动心性来倾听,则尘劳之累每每随之而消除,积滞的情结也由此而融化开朗。其中,“心听”指法身德,消除尘累为解脱德,滞情融朗为般若德。通过缘念佛果地所证得的三德以显发自心本具的三德,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乙)三总结

【原文】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以兹而观,一觌 [15] 之感,乃发久习之流覆、豁昏俗之重迷。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固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

首先,赞叹。如果不是天下最奇妙的方法,还有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由此来看,一睹佛境之下所产生的感触,足以掀翻久远尘习的迁流遮覆,豁除昏懵恶俗的重重迷惑。其次,说明如果将之与其他三昧所缘的境界相比,则无须分辩其优劣便自然可知。

如上可见,念佛三昧能够遣除无始积习等,所以“功高”;所缘境界简要,所以“易进”,其殊胜之处在于其所缘的境界和所成就的功德。同时,如果从所依体性和修习原理来看,则与通途三昧并无差别。此如印光法师在对比禅净二门时所说:“理教则二法了无异致,机修则二法大相悬殊。”其中,“理”指体性,“教”指修习原理,“机”指能修习的众生,“修”指所修法门。又如蕅益大师所说:“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甲)三劝修

【原文】是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 [16] 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 [17] 之兴,俯引弱进 [18] ,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 [19] 而已哉!

首先,劝自行化他。因此奉持佛法的诸位高贤都努力思维以契入这一念佛三昧之理。并且因为感觉来日无多,唯恐往生的资粮尚未攒足,于是端坐在法堂中洗心涤虑,整理衣襟清净的面向西方。夜间忘记了寝息,一早便又开始精勤用功。希望能够以此坚贞求道的功德,通达三乘佛法的意趣,并以此周济万物,与九流之士同往净土。仰首攀援于莲邦净土,阔步超迈于十万亿西,自觉觉他,俯身接引后进的年轻人,垂下策励后学的典范。其次,点示撰写诗集的用意。如果能够以这样的心念来阅览诗集里诸贤挥笔所做的文章,便可以知道其不止是文人墨客们堆砌华丽文字的咏叹而已。即文以载道,写念佛三昧诗是为了令人依此修习、自行化他,而不仅仅是对文辞的歌咏朗诵。

 

总结:

作为《念佛三昧诗集》的序文,远公在阐述通途三昧的基础上,首先指出念佛三昧的殊胜之处,其次详细论述念佛三昧的理论,最后劝导诸贤自行化他并点示此次作念佛三昧诗的用意所在。辨析通途三昧和念佛三昧的异同,以及在与通途三昧的对比中掌握念佛三昧的体性、修习层次方法等,是本序文的重点。


[1] 自然之玄符:自然,指心性。玄符,指瑞相,此处指特征。自然之玄符,此处指心性的妙用。《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玄符灵契,黄瑞涌出。”李善注曰:“玄符,天符也。”

[2] 靖恭:靖,安静。《广雅》:“靖,安也。”靖恭,即恭敬安坐。

[3] 尸居:指安居而无为。《庄子天运》:“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成玄英疏:“言至人其处也,若死尸之安居。”

[4] 坐忘:意思是忘自身而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5] 智(lào)落宇宙:落,指脱落、退去。宇宙,指世间和空间。刘安《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里指智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6] 玄门:玄妙之法门,是对佛法的泛称。这里特指玄妙的性体之门,如《华严经》的华藏玄门。

[7] 修短革常度:修,指长。指能够改变时间的常态,使长时作短时,短时为长时。《华严经》:“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是无量劫”,如华严十玄门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所述。

[8] 巨细互相违:指巨大和细小之间能够互相变换,即大能变小,小能变大。《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广世界”,如华严十玄门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所述。

[9] 三光回景以移照:指能够使日月星三种光明改变方向。《华严疏钞》:“如片月澄空,晦明相并”,如华严十玄门第五“隐密显了俱成门”所述。

[10] 天地卷而入怀:指能够将广阔的天地纳入渺小的心怀。《华严经十回向品》:“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如华严十玄门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所述。

[11] 功高易进:功高,指所证的功德高深。易进,指易于入手。天台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

[12] 忘知:忘,通“亡”。知,知见。忘知,指令知见消亡。

[13] 渊凝虚镜:此处指心体如同凝然寂静的深渊,又如虚空和明镜。

[14] 心听:自心的听闻之性,亦即心性。

[15] 觌(dí):见,看见。

[16] 夙兴:早起。孙希旦集解:“夙,早也,谓昏明日之早晨也。兴,起也。”

[17] 拔茅:拔茅连茹,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茅,即白茅。茹,指植物地下部分的根系。此句意为,拔茅草时,连地下的根系一同拔起。通常比喻互相引荐,一人提升就连带引进许多人。此处比喻佛法中的以先觉觉后觉。

[18] 弱进:弱,弱冠,指年纪小。弱进,指后进,年轻人。

[19] 文咏:指吟诗作赋。《北齐书萧放传》:“放,性好文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