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智论抄〉序[1]》导读

(2022-05-03 09:00:39)
分类: 庐山慧远

简介:

公元405年,鸠摩罗什法师于长安将一千卷的《大智度论》缩译为一百卷,时秦主姚兴遥请慧远法师为之作序。但是对于东土修学者来说,面对一百卷的《大智度论》仍然感觉阅读吃力,于是远公会同庐山僧团将此论撰集为二十卷,名为《大智论抄》,本文即是远公为此《抄》而作的序。文中,首先介绍论主龙树菩萨生平,其次略述般若经论大意,再次以表诠和遮诠两种方式阐释《大智度论》的要义,最后说明撰集本《抄》的缘由和原则。通过本序,使人们对《大智度论》的作者、主要思想及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建立初步认识,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佛教典籍流传的不易。

 

导读:

序文包括四部分,一简介论主生平,二概述经论大意,三详释此论义理,四说明撰集因缘。(甲)今初。分二,一说明盛衰无常,二说明圣人应世。(乙)今初

【原文】夫宗极无为以设位 [2] 而圣人成其能 [3] ,昏明代谢以开运而盛衰合其变,是故知险易 [4] 相推、理有行藏,屈信相感 [5] 、数有往复。由之以观,虽冥枢潜应 [6] 、圆景无穷 [7] ,不能均四象 [8] 之推移、一其会通。况时命纷谬 [9] 、世道交沦 [10] ,而不深根固蒂宁极以待 [11] 哉?若达开塞之有运,时来非由遇 [12] ,则正觉之道不虚凝于物表 [13] ,弘教之情亦渐可识矣。

首先,说明圣人的教化有盛衰。依据终极无为之理以设立出时空的分位,圣人从而于中得以实现其教化的职能。自从日月明暗的代谢开始运转,便有了盛衰合乎其变化。由此可知,凶险和简易互相推动,妙理也有流行和隐藏,退屈和伸展互相感应,运数也有来往反复。

其次,说明在衰微阶段则应该静待时机。由此来看,即使是大自然的潜在运转、日月交替晦明无穷,尚且不能够令四季均齐、寒暑相通,何况在时运不济、世道沦丧时,为什么不先巩固自己的根基保宁至性以静待时机呢?

最后,说明佛教的法运也有通塞。如果明白了畅通和阻塞都有其定数,时运并非偶然,便能理解如来的正觉之道并非虚处世外而毫无作用,弘扬圣教的情理由此也可以慢慢认识清楚。

(乙)二说明圣人应世

【原文】有大乘高士 [14] ,厥号龙树,生于天竺,出自梵种,积诚曩代,契心在兹。接九百之运,抚 [15] 颓薄之会,悲蒙俗之茫昧,蹈险迹而弗吝。于是卷隐衡门、云翔赤泽 [16] ,慨文明之未发,思或跃而勿用 [17] ,乃喟然叹曰:重夜方昏,非萤烛之能照;虽白日寝光,犹可继以朗月。遂自誓落簪,表容玄服,隐居林泽,守闲行禅。靖 [18] 虑研微,思通过半。因而悟曰:闻之于前论大方无垠,或有出乎其外者。俄而回步雪山,启神明以诉志,将历古仙之所游。忽遇沙门于岩下,请质所疑,始知有方等之学。及至龙宫,要藏秘典靡不管综 [19] 。滞根既拔,则名冠道位、德备三忍。然后开九津于重渊 [20] ,朋鳞族 [21] 而俱游。学徒如林,英彦必集。由是外道高其风,名士服其致 [22] ,大乘之业于兹复隆矣。

首先,说明龙树菩萨出生的地点种族。有一位大乘菩萨,其名号为龙树,出生于天竺国婆罗门家。由宿世累积的诚心所感,终于在今世契悟了心性。

其次,概括菩萨自觉圆满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慨叹俗世昏昧。菩萨上接佛陀九百年的法运,伤感于世道的衰颓和人情的淡薄,悲叹愚蒙世俗的迷茫昏昧,于是发愿教化众生,即使冒千难万险也在所不惜。于是隐姓埋名,云游天竺各国。慨叹众生尚未开化,本欲教导却感到能力不足,由此喟然叹息说,深夜正当昏暗之时,这不是荧光烛火所能照亮的。虽然佛陀慧日的光明已经不再照耀,但仍然可以用朗月来继续照明。第二,出家修学小乘。于是自己在佛前发誓剃度出家,身着缁衣、隐居泉林,安守闲静修行禅定,止息杂念,研究佛法中微妙的义理,不久便已想通大半。第三,发心修学大乘。于是又想,在以前的经论中听说过佛法奥义无边,或许还有超出我目前所学之外的佛法。于是再次回到雪山,向神明诉说了自己的志向,打算游历以往仙人曾到之处以寻求大法。忽然在岩石下遇到一个比丘,便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请教。经其指点,方知有大乘方等佛法。第四,证入无生法忍。等到进入龙宫后,终于完全掌握了各种要藏秘典。由此而彻底拔除了自心迷滞的根源,名列于无生的道位之中,具足了三忍的功德。

最后,说明菩萨弘扬佛法。此后运用各种方式弘扬渊深的佛法,聚集了众多的追随者一齐游学。学生和徒弟多如林木,英才俊彦尽集于门下。由此使得外道们尊崇于他的风范,名士们佩服于他的雅致,大乘佛法的道业从此得以复兴。

(甲)二概述经论大意

【原文】其人以《般若经》为灵府妙门、宗一之道,三乘十二部 [23] 由之而出,故尤重焉。然斯经幽奥,厥 [24] 趣难明,自非达学,鲜得其归。故叙夫体统 [25] ,辨其深致。若意在文外而理蕴于辞,辄寄之宾主,假自疑以起对,名曰问论。其为要也,发轸中衢 [26] ,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非夫正觉之灵抚法轮而再转,孰能振大业于将颓、纽 [27] 遗纲之落绪 [28] ,令微言绝而复嗣 [29] 、玄音辍而复咏哉!

首先,说明龙树菩萨以《大般若经》为修学的根本经典。菩萨以《大般若经》作为契入心性的妙门、取法一心的大道,三乘十二部的佛法都出自此经,因此尤为重要。

其次,说明龙树菩萨造论解经。然而这部经典幽深玄奥,旨趣难以理解,如果不是学问通达之士,很少有人能够领悟到其旨归大意。因此,龙树菩萨在论中叙述经文的条理结构并辨析其深义,对于意在文外而又蕴含在文辞中的义理,则通过假设宾主问答来阐发,这部分称为“问论”。即论文内容包括两类:一是解释经文结构义理的本论,二是阐释文外之意的问论。

再次,概括经论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说明此论的要点。直接从佛法的中心义理展开,从而消除阻碍智慧之门的各种疑惑。此论以无物当情为其实体,以无所观照为其宗旨。“无照”即“照无”,照见诸法本无所有。二是阐明其修习方法。由无有一法当情,便能把精神集中于所应趣向的心性实体;由观照到万行本无所有,便能在万行中不离寂灭的智慧。三是阐明其功用。心智在各种行为中保持寂然,便能够革除各种邪念使是非止息,此为起用。心神凝聚于所归趣之处,则真俗二谛便能进入相同的轨道合而为一,此为证真。

最后,总结赞叹。如果不是正觉的心灵推动法轮使其再次转动,谁能够于此佛法将要倾颓之际重振大业,通过整理如来遗教的各种头绪,使佛法的微妙言辞绝而复继,使佛经的玄音停响后又重新被传诵!

(甲)三详释此论义理。分三,一感叹此论义理深妙,二以表诠阐释论中要义,三以遮诠阐释论中要义。(乙)今初

【原文】虽弗获与若人并世叩津问道,至于研味之际,未尝不一章三复,欣于有遇 [30] 。其中可以开蒙朗照、水镜万法,固非常智之所辨。

首先,远公表示庆幸得遇此论。我虽然没有能够和此人生在同一个时代以请教其道法,但在研读时未尝不是反复品味,并庆幸于能够有机缘遇到此论。其次,赞叹该论的功用。其足以开发愚蒙使其智慧朗照,像清水明镜一样映现万法,这些当然不是常人的智慧所能辨别出来的。

(乙)二以表诠阐释论中要义

【原文】请略而言:生途兆 [31] 于无始之境,变化构于倚伏之场,咸生于未有而有,灭于既有而无。推而尽之,则知有无回谢 [32] 于一法、相待而非原,生灭两行于一化 [33] 、映空而无主。于是乃即之以成观,反鉴 [34] 以求宗。鉴明,则尘累不止而仪像可睹;观深,则悟彻入微而名实俱玄。将寻其要,必先于此,然后非有非无之谈方可得而言。

包括五点,第一,说明万法皆有生灭。请允许我略述如下:生命起源于无始的境界中,变化形成于祸福倚伏的场所里,万事万物都是生于从无到有,灭于从有到无。第二,指出凡是二元对待的事物都空无主宰。如果推理到尽头,便可以知道有和无终将回归消逝于一法之中,凡是有彼此对待的都不是事物的本原。生和灭两种状态同时运行于一期变化之中,如同映现在虚空中的影像一样并无主宰。第三,说明于是即可以通过对有无生灭的观察,以返照内心探求宗元。第四,契证心体。当内心如同镜子一样明净时,则尘劳之累即使尚未止息也可以睹见其中的种种形象;在观想不断深入后,便可以领悟的更为透彻而进入幽微的境界,从而使得假名和实法都归于无相之中。可睹仪像,即“无照”,知其本无而照见万像;名实俱玄,即“无当”,无有假名实法当情。第五,解释先以表诠方式描述的原因。要想探寻此论的要义,必须先理解如上所述,然后方能够探讨此论中非有非无等文字的含义。即只有先从表诠角度理解该论的义理后,才有可能明白论中遮诠式阐释的含义。“非有非无”,指既非实法之有也非假名之无。

(乙)三以遮诠阐释论中要义

【原文】尝试论之:有而在有者,有于有者也;无而在无者,无于无者也。有有则非有,无无则非无。何以知其然?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夫然,则法无异趣 [35] 、始末沦虚,毕竟同途、有无交归矣。故游其奥者,心不待虑、智无所缘,不灭相而寂、不修定而闲 [36] 。非神遇 [37] 以期通,焉识空空之为玄?斯其至也,斯其极也。过此以往,莫之或知 [38]

包括五点,第一,说明有、无皆有生灭。尝试论述如下:现有的事物之所以有,是因生而有。消灭了的事物之所以没有,是因灭而无。因生而有所以并非实有,因灭而无所以也非实无。第二,说明有、无二法皆无实性。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没有实性的性质被称之为法性。法性没有实性,所以能够随因缘而生出诸法。因缘所生的诸法并没有自相,所以虽然是有而毕竟无,虽然毕竟是无而不妨碍其有,就像薪火相传一样永不停息。第三,说明有无二法终究同归于一处。这样便可以知道有和无其实并没有两样,从始至终皆是虚幻,毕竟共同交归于一处。第四,契入心体。所以神游此玄奥之处的人,其内心不假思虑,智慧无所攀缘,不灭法相而心常寂然,不修禅定而娴熟万法。不灭诸相而常寂,能空生灭之有为,即是“无当”;不修禅定而娴熟万法,能空无性之无为,即是“无照”。第五,赞叹。如果不是心神已经触及此理而期待通达,怎么能够认识到这空空的境界即是玄妙的本体呢?这就是无上之法,这就是终极之理,过此以往便不得而知了。玄妙的心体既能空掉有为也能空掉无为,所以说“空空之为玄”。

(甲)四说明撰集因缘。分三,一说明本论智周广博非常人所能学,二什师译文缩为百卷,三远公与诸僧再为集要。(乙)今初。又分三,一赞叹论体,二赞叹文相,三赞其绝伦。(丙)今初

【原文】又论之为体,位始无方而不可诘,触类多变而不可穷。或开远理以发兴 [39] ,或导近习以入深。或阖殊途于一法而弗杂,或辟百虑于同相而不分。此以绝夫垒瓦 [40] 之谈而无敌于天下者也。

首先,赞叹其合乎真谛之理。此论的体相,始于无方之理所以难以追问其根源,触类旁通变化多端所以难以穷尽其边际。其次,赞叹其合乎俗谛之理。或者通过开示深远的道理以激发兴趣,或者引导浅近的习惯以使其深入,即阐释方式灵活、或顿或渐。再次,赞叹其合乎中谛之理。多即一而多不混杂,一即多而一未曾分;或者将多种角度合并在一法中而又不使其混杂,或者从同一事物开辟出多种思路而又不使其分散,即论文组织形式一多相即。最后,小结。此论就是以这样超越逻辑的言谈而无敌于天下。

(丙)二赞叹文相

【原文】尔乃博引众经以赡 [41] 其辞,畅发义音以弘其美。美尽则智无不周,辞博则广大悉备。是故登其涯而无津,挹 [42] 其流而弗竭。汪汪 [43] 焉莫测其量,洋洋 [44] 焉莫比其盛。虽百川灌河未足语其辩矣,虽涉海求源未足穷其邃矣。

首先,赞叹此论辞博义富。进而广引众经以丰富其文辞,阐发义理以展示其美妙。其次,赞叹此论智慧周全论述完备。美妙的义理展示无遗,由此使得其智慧周全;文辞浩博,从而使得其广大悉备。最后,赞叹此论义深文广不可测度。由此使人欲登其涯岸却看不到其津梁,不断汲取其法流却不会感到其枯竭。汪汪不见其底,没有人能够测量出其义理的深度;洋洋不见其边际,没有人能比得上其文辞的丰富。即使将百川之水都浇灌在河中也不足以形容其辩才,即使比作深入海底寻求根源也无法形容其深邃。如上三部分中均包括文辞和义理两个方面。

(丙)三赞其绝伦

【原文】若然者,非夫渊识旷度 [45] ,孰能与之潜跃 [46] ;非夫越名反数 [47] ,孰能与之澹漠 [48] ;非夫洞幽入冥 [49] ,孰能与之冲泊 [50] 哉!

论文体相如此深广,只有具备非凡能力的人方能研学。将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识深见广。如果不是见识渊深、度量旷大的人,谁能够随论主的思路一起跌宕起伏?第二,不拘名数。如果不是能够超越名相、改变运数的人,谁能够像论主一样恬然而静默?第三,洞幽入冥。如果不是已经洞察幽微冥神绝境的人,谁能够像论主一样冲和而淡泊?

(乙)二什师译文缩为百卷

【原文】有高座沙门,字曰童寿 [51] ,宏才博见,智周群籍,玩服斯论,佩之弥久。虽神悟发中,必待感而应。于时秦主姚王 [52] 敬乐大法,招集名学以隆三宝,德洽殊俗、化流西域。是使其人闻风而至,既达关右 [53] ,即劝令宣译。童寿以此论深广、难卒 [54] 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约本以为百卷,计所遗落殆过三倍。

首先,说明什师久研此论俟机弘扬。有一位大法师,名为童寿,才高识广博览群书,精研此论已有多年。虽然早已领悟其要义,但是若欲弘扬则必然要等待因缘。其次,说明秦主姚兴劝请什师翻译此论。当时秦王姚兴崇敬好乐佛法,召集名僧学士以绍隆三宝,德行远洽他方,教化之功远流西域各国。由此使得童寿法师闻风而至,法师到达长安后,姚王即劝请翻译此论。最后,说明什师缩译此论。童寿法师考虑到此论义深文广,常人难以全部精研,于是顺应东土众生喜好简易的语言习惯,将原论缩译为一百卷,估计所节略掉的部分超过了三倍。

(乙)三远公与诸僧再为集要。分三,一仍嫌繁博难读,二查寻其中缘由,三与诸僧再为集要。(丙)今初

【原文】而文藻 [55] 之士犹以为繁,咸累于博,罕既其实。譬太羹不和,虽味非珍 [56] ;神珠内映,虽宝非用。信言不美 [57] ,固有自来矣。若遂令正典隐于荣华,玄朴亏于小成 [58] ,则百家 [59] 竞辩、九流 [60] 争川,方将幽沦 [61] 长夜,背日月而昏逝,不亦悲乎?

首先,说明东土文士阅读吃力。但是东土的文辞之士们仍然觉得内容繁杂广博而难以阅读,以致于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其中的实义。其次,比喻。这好比是肉汤如果不加佐料,即使再有味道也成不了美味佳肴。再神奇的珠子如果其光明只是内照不往外放射,即使是宝贝也没有什么用处。以太羹、神珠比喻论中的义理,以不和、内映比喻文辞方面的障碍。最后,悲叹。直白的语言不够优美动听,从来便是如此。如果就这样使此论隐没在辞藻华丽的群书之中,玄奥朴实的佛法反而不如仅是小有所成的世间典籍,则于此百家学说竞相辩论、各种流派互争高下之际,此论却沉沦在无明长夜之中,不见天日而暗中磨灭,这不是很可悲吗?

(丙)二查寻其中缘由

【原文】于是静寻所由以求其本,则知圣人依方设训,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辞朴而义微,言近而旨远;义微则隐昧无象,旨远则幽绪莫寻。故令玩常训者牵于近习,束名教者惑于未闻。

首先,说明查寻缘由。于是静心寻究翻译过程以探求其中的原因,才意识到圣人在不同的地方施设教化时,所采用的文辞和义理之间存在差异。其次,列出在翻译原则选择上的两难困境。如果采取“以文应质”的意译方式,则难免因与原文文字不符而招致嫌疑;如果采取“以质应文”的直译方式,则易于因意思不够明显而令人丧失阅读兴趣。再次,指出梵文的特点。所以佛陀在天竺教化时,文辞朴素而义理微妙,言语浅近而旨意深远。义理微妙以致于在文字层面几乎毫无显示,旨意深远从而不容易找出其中的头绪。最后,说明东土文士阅读困难。由此使得那些平时玩味纲常之训的儒士们被近前的文字习气所牵引,束缚于名教的人对未曾听闻过的佛教义理不免心生疑惑。

(丙)三与诸僧再为集要

【原文】若开易进之路则阶藉有由,晓渐悟之方则始涉有津。远于是简繁理秽 [62] 以详其中,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辄依经立本,系 [63] 以“问论”,正其位分,使类各有属。谨与同止诸僧共别撰以为集要,凡二十卷。虽不足增晖圣典,庶无大谬,如其未允,请俟来哲。

首先,说明撰集的两个原则。第一,通过删繁就简以突出中心要点。如果能开辟出易于进取的道路,也许才有让这些人深入此论的可能。只有通晓令人逐渐悟入的方法,才能让初学者有下手之处。于是精简繁博疏理秽杂,以使其中心义理更为详明。第二,对本论和问论两种形式重新归类。为了让内容和文字互相对应,从而义理不至于越位,于是将解释经文的内容作为本论,并辅之以问论,摆正本论和问论的位次,使这两类内容各有所属。其次,说明以此原则谨与同住僧众一起编撰此论以作为集要,共有二十卷。最后,评价所撰《抄》文并谦请指正。虽然不足以给神圣的佛典增辉,应该也不至于有大的错谬。如有不妥之处,有待于诸位贤哲指正。

 

总结:

作为《〈大智论〉抄》的序,本文在简介论主和说明造论因缘后,略述经论大意,并以表诠、遮诠两种方式详释论中义理,最后说明此次撰集的情况。以表诠和遮诠两种方式阐发般若经论要义部分,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赞叹龙树菩萨原文部分,远公圆妙的文辞义理也值得细细品味。



[1]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鸠摩罗什法师译出一百卷《大智度论》,秦主姚兴将此译本呈送慧远法师,并请为之作序。远祖作《〈大智论〉序》。本年或稍后,远祖撰集《〈大智论〉抄》二十卷并作本序。

[2] 宗极无为以设位:宗,依据;极,终极;设位,安立阶位。指依据终极的无为之理来设立阶位。

[3] 圣人成其能:圣人实现其功能。《易经系辞》:“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4] 险易:吉凶。《易系辞上》: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5] 屈信相感:信,同“伸”。意为,退屈和伸展交互作用。《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6] 冥枢潜应:指自然界潜在的运化功能。支遁《玄言诗》:“大块挥冥枢,昭昭两仪映。

[7] 圆景无穷:圆景,月亮。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圆景无穷,指日月运转无穷。

[8] 四象:指春、夏、秋、冬四时。《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虞翻注:四象,四时也。

[9] 时命纷谬:时命,时机;纷谬,背谬,不合正道。时命纷谬,指时机不当。《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10] 世道交沦:世,指世间。道,道理,即大道。世道交沦,指世间和大道交互沦丧。《庄子缮性》: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11] 深根固蒂宁极以待:指巩固根基以等待时机。《庄子缮性》: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12] 遇:机遇,偶然。《易暌》:“遇主于巷。”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13] 物表:物外,世俗之外。《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张铣注:表,外也。

[14] 高士:此处指菩萨。唐韩愈《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着幽禅。

[15] 抚:悲痛,伤感。

[16] 赤泽:天竺国名,即迦维罗卫国,也用于总指天竺国。

[17] 或跃而勿用:指想采取行动而条件尚未成熟。《易乾卦》:“九四,或跃在渊”,“初九,潜龙勿用。”

[18] 靖:止息。《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靖兵,好以为事。”

[19] 管综:指统管,综合。《晋书任恺传》:恺有经国之干,万几大小,多管综之。

[20] 开九津于重渊:九,形容多;津,渡口,津梁;九津,多种方式;重渊,深渊,此处比喻深奥的佛法。此句指龙树菩萨以多种方式弘扬深奥的佛法。

[21] 朋鳞族:朋,聚集;鳞族,指追随者。由于龙树菩萨与龙有缘,所以将其追随者喻作鳞族。此句指聚集追随者。

[22] 致:情趣,兴致。《三国志》:“(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23] 十二部:是对佛经的分类,具体是指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

[24] 厥:其。

[25] 体统:体例结构。《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26] 中衢:中衢,处于中枢位置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主干道,此处比喻中心义理。《淮南子缪称训》: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高诱注:道六通,谓之衢。

[27] 纽:系,整理。

[28] 绪:头绪。《淮南子精神训》:“反复终始,不知其端绪。”

[29] 嗣:继承,接续。《尔雅》“嗣,继也。”

[30] 欣于所遇:欣喜于所见所闻。《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31] 兆:兆始,起源。《左传哀公元年》:“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32] 回谢:此处指回归凋谢。

[33] 一化:指从生到灭的全过程。

[34] 鉴:镜子。《广雅》:“鉴,谓之镜。”这里比喻心性。

[35] 异趣:不同的旨趣。《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

[36] 闲:通“娴,熟知。《法华文句》:“究尽阎浮典籍,无事不闲,博古览今,演畅幽奥。”

[37] 神遇:指以直觉来领会,不借助其他媒介。《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38] 过此以往,莫之或知:如《周易·系辞下》中说:“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39] 发兴:激发兴趣。南朝宋鲍照《园中秋散》诗: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

[40] 垒瓦:将瓦层层垒起,这里比喻逻辑推理。《庄子》:“骈于辩者,垒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词,非乎?”

[41] 赡:丰富。

[42] 挹:指舀,酌,把液体盛出来。《珠丛》:“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

[43] 汪汪:形容深邃。《文选班固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

[44] 洋洋:形容众多广大,如洋洋万言。《诗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45] 旷度:即大度。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远心旷度,赡志宏材。

[46] 潜跃:指出没,这里比喻论义的跌宕起伏。晋陶潜《感士不遇赋》: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47] 越名反数:越名,超越名相;反数,违反运数。此句指不为名相运数所束缚。

[48] 澹漠:恬然静默。《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

[49] 洞幽入冥:既洞察幽微又保持寂静的状态。

[50] 冲泊:冲,冲和,充溢弥漫;泊,淡泊。冲泊,指充满而淡泊。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亦如冲和之气,生成万物而不盈满,融通万法令无障碍。”《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51] 童寿,即鸠摩罗什法师,汉译童寿,指在童年时便有上年纪人的德行气质。

[52] 姚王:指后秦文桓帝姚兴(366—416),赤亭(今甘肃陇西)人,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公元394—416年在位。姚兴待罗什以国师之礼,尊崇备至,常亲率群臣及僧众听他讲经。弘始七年(405年),姚兴在长安开辟逍遥园,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场。

[53] 关右:地区名,亦名关西。古人以西为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54] 卒:彻底,全部。

[55] 文藻:文采,词藻。《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56] 太羹不和虽味非珍:太羹,同“大羹”,指未加佐料的肉汤。《礼记乐记》: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郑玄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珍:珍馐,美食。意为,没有经过料理的肉汤,即使有味道也不算不上是美食。

[57] 信言不美:信,真实。美:优美,动听。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优美。《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8] 玄朴亏于小成:玄朴,指玄奥朴实。晋葛洪《抱朴子任命》:匡流末者,未若挺治乎无兆之中;整已然者,不逮反本乎玄朴之外。”亏,指不如、比不上。小成,指小有成就。《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此处指世间典籍,其在阐明大道上只是小有成就。

[59] 百家:诸子百家,指各种学术流派。《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60] 九流:泛指各学术流派。《北史周高祖武帝纪》:“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

[61] 幽沦:沉沦。唐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使幕》诗:一旦逢良时,天光烛幽沦。”

[62] 秽:即杂乱,《说文》“秽,芜也。”

[63] 系:系属,辅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