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报论》导读
(2022-04-28 09:02:11)分类: 庐山慧远 |
《三报论》导读
(因俗人疑善恶无现验作 [1])(《弘明集》卷五)
简介:
本论是慧远法师关于因果报应的重要著述之一。造论的直接原因是,名士戴逵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积德行善却“荼毒备经”的人生遭遇后,写下《释疑论》,以表达自己对因果报应之说的看法,并将此论呈送远公指正。远公因此造论回应。论中,远公首先概述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其次论证因果报应规律的真实不虚,最后说明佛法能够部分乃至彻底超越因果报应规律。通过本论,远公在阐明因果报应规律真实性的同时,指出儒家因果学说的局限性,消除了人们对“善因恶报”等现象的疑惑,深化了对因果报应理论的认识。
导读:
全文包括三部分,一概述佛教三报之理,二论证业报真实不虚,三说明超越三报浅深。(甲)今初。分三,一概括三报大意,二说明何人能够悟入,三说明凡圣受报不同。(乙)今初
【原文】经 [2] 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 [3] ,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首先,引用佛经说明业报通于三世。佛经中说:“造业受报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现报,二是生报,三是后报。”现报,指今生造善恶业,今生受报。生报,指下一生受报。后报,指经过两生,或者三生、百生、千生,乃至无量生后受报。其次,阐明业报深义。一方面,说明虽然随缘显现业报而心识之体不变。受报的主体并不存在,报应是由心识所变现的。另一方面,说明虽然心识之体不变而能随缘显现业报。心识也没有特定的主宰,不过是感于外缘而应现。再次,解释受报先后轻重的原因。先解释先后。随应现时间的快慢,果报的到来便有了先后。虽有先后之别,但都是在因缘具备时,由与之对应的宿业显现而成。后解释轻重。对应的宿业有强弱,致使所受果报的轻重也不同。最后,小结。如上所述乃是自然的赏罚规律,佛教三报理论的大意。
(乙)二说明何人能够悟入
【原文】非夫通才、达识、入要之明,罕得其门。降兹已还,或有始涉大方,以先悟为蓍龟 [4] ;博综内籍 [5] ,反三隅于未闻;师友仁匠,习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请试论之。
说明有两类人能够理解佛教业报之理。第一类,同时具备通才等三个条件。如果不是通才、达识、悟入佛法心要的明哲之士,很少有人能够契入业报之理的大门。第二类,相似具备三个条件之一。除此之外,或有初入佛法以先悟之士为明鉴的,或有博览佛典能够举一反三的,或有亲近良师益友由熏习而心性渐明的,对这些人也许还能勉强讲讲,请允许我试论如下。即或依先悟而有通才,或依典籍而有达识,或依师友接近入要。
(乙)三说明凡圣受报不同
【原文】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凡在九品,非其现报 [6] 之所摄,然则现报绝夫常类,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所摄。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顿相倾夺 [7] ,神机自运不待虑而发,发不待虑则报不旋踵 [8] 而应。此现报之一隅,绝夫九品者也。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则义深数广、不可详究,故略而言之,想参怀 [9] 佛教者有以得之。
首先,说明善恶业的兴起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逐渐发展到极点时便形成九品的差别果报。
其次,说明圣者不受三报规律的束缚。凡在九品之列的都不属于觉者现报的范围。如果其现报绝不类同于常人,则可知其不在九品之列,也不受三报规律所束缚。这是什么情况呢?假若利害当前时能够直下看破,心神的玄机得以自然运行,不假思虑即可发挥作用。既然发挥作用无须经过思虑,则果报便不会立即应现。这是现报的一种特殊情况,超出了九品。
再次,说明凡夫造业则必受报应。身口意三业虽然有别,但都有既定的报应。既已注定,因此在报应到来时便必然要承受,这不是通过祈祷所能转变、凭借世间智慧所能避免的。
最后,说明本想把问题解释彻底,但由于其含义深奥、情况复杂,实在难以详究,所以只能简略叙述,想必参究佛法的诸位应该已经有所领会。
(甲)二论证业报真实不虚。分二,一根据事理解释,二结合名教解释。(乙)今初。分三,一说明存在因果不符现象是疑嫌产生的原因,二列举因果不符现象的具体情形,三说明业报规律真实不虚。(丙)今初
【原文】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故曰“贞祥遇祸,妖孽见福”,疑似之嫌 [10] 于是乎在。
世上有的人笃行积善却灾殃聚集,有的人凶险邪恶而招致吉庆,这都是由于现今所造的业因尚未成熟,而前世所造的业因刚开始应现所致。于是有人说:“好人遇祸,坏人获福”,由此而对因果之说产生怀疑。
(丙)二列举因果不符现象的具体情形
【原文】何以谓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时、道济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业中倾、天殃顿集;或有栖迟衡门 [11] 无闷于世,以安步为舆、优游卒岁,而时来无妄、运非所遇,世道交沦、乖其闲习;或有名冠四科 [12] ,道在入室、全爱体仁,慕上善以进德,若斯人也,含冲和 [13] 而纳疾、履信顺 [14] 而夭年。此皆立功立德之舛变 [15] 、疑嫌之所以生也。
首先,例举“贞祥遇祸”的三种情形。第一种,欲动而不能动。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有的人本希望辅佐明主挽救时弊,以圣贤之道利益百姓,仿效前贤志在立功,却大业未成便中道倾覆,天灾顿时来集。第二种,欲静而不得静。有的人隐居陋室心态平和,闲庭信步悠闲度日却遭受无妄之灾,因时运不济世道沦丧而不得安闲。栖迟衡门,指隐居。第三种,欲进而不能进。有的人名冠四科、学问道德登堂入室、全体皆是仁爱之法、仰慕上善以增进道德。像这样的人,性情温和却疾病在身、践行忠信柔顺却短命夭折。其次,说明这些现象都是“疑嫌”产生的原因。这都是本来要立功立德的人却事与愿违,对因果报应的怀疑便由此而生。
(丙)三说明业报规律真实不虚
【原文】大义既明,宜寻其对。对各有本,待感而发。逆顺虽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潜相回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 [16] ,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
首先,指出“贞祥遇祸”等现象并不违背业因果报规律。如上,业报的大义既已阐明,便可寻找与其相对应的业因。果报必有其本因,待到条件具备时,因即感发为果。表面上虽然存在与因果规律或一致或相反的现象,但其中的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
其次,解释。为什么呢?与现今祸福相对应的一定有其往昔所造的业因。随着冥冥之中因缘的召感,前世业因的力量在无形中不断变换,从而使得祸福的气运在面相上交替起落,善恶的果报在今生便随各自的因缘而显现。即善报必定有其善因、恶报必定有其恶因,而善恶业何时成熟则由其所须条件是否具备而决定。
(乙)二结合名教解释
【原文】是使事应之际愚智同惑,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咸谓名教之书无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 [17] 为善诱,应心求实,必至理之无此。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为关键者也 [18] 。如令合内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则知理会之必同,不惑众途而骇其异。若能览三报以观穷通 [19] 之分,则尼父之不答仲由 [20] 、颜冉对圣匠而如愚 [21] ,皆可知矣。
首先,指出有人由此而对名教产生怀疑。从而在报应降临之际,人们都心生困惑,认为积善无吉庆、积恶无灾殃。只能向神明哭诉自己的悲惨境遇,慨叹老天无眼把灾殃降给了善人,纷纷指责名教的经书没有宗奉上天的旨意。由此使得因果的大道理为一时的假象所蒙蔽,把名教正确的言论视为诱引劝善的虚词。误以为如果推求实际情况,其实并不存在因果之理。
其次,说明原因。推究其中的缘由,这是因为世间典籍所述都是以一生为限,而不涉及一生之外的事情。一生之外的事情不谈,于是推寻其中道理的人便只相信自己的眼见耳闻。不明白这本是先王顺应百姓心力所及,仅以其所能够眼见耳闻的事情来教化而已。即为了使百姓易于接受,因此儒家所阐明的道理在时间上都是设定“以一生为限”,在空间上限定在视听范围之内。
最后,说明儒佛二教的道理相同。如果将佛教和名教结合起来以体会圣人弘扬教化的用意,便可得知二教的道理必然是可以会通的,这样就不会在面对众多说法时再惊骇其差异。如果从三报角度来观察穷困通达的原因,那么对孔夫子不解答仲由的提问,以及颜回和冉有在夫子面前如同盲从的情况,就都可以理解了。
如上,远公指出,儒家以“一生为限”来阐明因果报应之理,和佛教的“报通三世”之理不相违背,并以儒家师徒典故为证。由此说明,儒家因果之说也是成立的,只不过受“以一生为限”设教前提的制约,致使其理论本身不够圆满。
(甲)三说明超越三报浅深。分二,一小乘证浅部分超越,二大乘证深顿超三报。(乙)今初
【原文】亦有缘起而缘生法 [22] ,虽预入谛之明而遗爱未忘,犹以三报为华苑,或跃而未离于渊者也 [23] 。
也有观察缘起缘生法的人,虽然已经证入真谛的智慧,但因为尚有余惑未尽,所以依然局限在三报的境界中,如同已经从深渊里跳跃起来而尚未完全出离一样。“或跃而未离于渊”,即一方面,说明小乘行人证得真谛智慧、通达业报“受之无主”的道理后,能够部分超越业报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其尚未知道“业报由心”的道理,以致于无法彻底摆脱业报规律的束缚。
(乙)二大乘证深顿超三报
【原文】推此以观,则知有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伦匹,宿殃虽积,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报之所及。因兹而言,佛经所以越名教、绝九流者,岂不以疏神达要、陶铸灵府 [24] 、穷源尽化,镜万象于无象者哉!
首先,说明大乘菩萨可以顿超三报。从此推测,便可以知道有世外高贤信奉妙法,于佛门中洗心涤虑,一刹那间便能直接证入上品的果位。像此类贤士,虽然宿殃堆积,但并不是以对治的办法来消除,而是通过修习理观使罪业自然消灭,不再被三报所束缚。
其次,赞叹佛法的殊胜。由此而言,佛经之所以超越名教、绝伦九流,难道不是因为其能够疏通心神、悟达法要、调适心性,穷尽诸法的本源和造化,如同明镜一样映现万象于无象之中吗?其中,“疏神达要陶铸灵府”说明由疏通心神通达其要义而陶铸心性,“穷源尽化”说明由向内穷尽心源而得以在外随意化现,这两句说明“必由于心”。“镜万象于无象”一句说明“受之无主”。以此三句总结“受之无主、必由于心”的业报之理。
总结:
魏晋时期,面对以戴逵为代表的持“命定论”者对儒家因果之说的质疑,远公造《三报论》,在阐明佛教业报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戴逵等人错误观念的产生原因,论证了因果报应规律的真实性,并说明大小乘行人能够依据佛理部分乃至完全超越业报规律。“业有三报”及“受之无主,必由于心”的业报理论,是本论的要点。
[1] 因俗人疑等:此句说明造论原因,即为戴逵等俗人怀疑行善作恶没有现实征验而作。俗人,这里主要指以名士戴逵为代表的持“命定论”的人。戴逵在其所作《释疑论》中说:“修短穷达自有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他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积善作恶其实并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儒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不过是劝人向善的说教而已。结合对戴逵《释疑论》的回复,驳斥魏晋时期流行的“命定论”观念,是慧远法师造论的根本原因。
[2] 经:即佛经。此处指《阿毗昙心论》,此论为僧伽提婆与慧远法师共译,慧远法师为之作序。该论卷一中说:“若业现法报,次受于生报,后报亦复然,余则说不定。谓业能成现法,果时则不定。”
[3] 司:指执掌,主宰。《小尔雅》云:“司,主也。”
[5] 内籍:即内典,指佛经。《南史卷三十何尚之传》:“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
[6] 其现报:其,此处指觉者。觉者的现报,亦即超越三报的现报。
[7] 倾夺:倾覆剥夺。《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传》:“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此处指看破,即以心夺境,不为境界所转。
[8] 旋踵:指一转脚,形容极短的时间。
[9] 参怀:共同商议。《宋书恩幸传戴法兴》:“凡选授迁转诛赏大处分,上皆与法兴、尚之参怀。”这里指参学佛法。
[10] 疑似之嫌:指对儒家因果之说似信实毁,认为儒家因果之说看似成立,其实只是劝人向善的一种说法,并非事实。文中也简称为“疑嫌”。
[11] 栖迟衡门:栖迟,指栖息、休息;衡门,指简陋的房子。栖迟衡门,指隐居度日。《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12] 四科:有多种解释,如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汉代举士的四科,如《通典选举一》中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此处似乎指孔门四科。
[13] 冲和:温和。《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
[14] 信顺:指忠信柔顺。《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15] 舛(chun):相违。舛变,这里指意外的变化。
[16] 六府:这里指面部的六个部位。《神相全编十观》:“取五官六府。”注云:“六府者,天庭、日月二骨为天府,……两颧为人府,……地阁边腮为地府。”
[17] 正言:正确的言论。此处指儒家经典中对因果的论述。
[18] 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等:此内容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第四》中也有类似表述,说:“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关其外者也。”
[19] 穷通:穷困与通达。《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
[20] 尼父之不答仲由:尼父,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得意门生。《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22] 缘起而缘生法:指十二因缘等声闻法,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等。
[23] 或跃而未离于渊:出自《易乾卦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此处指已经从深渊中跳跃起来,处于将离未离的阶段。
[24] 灵府:灵性所住之处,此处指心性。《庄子德充符》云:“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