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桓玄劝罢道书[1]》导读
(2022-04-27 10:14:46)分类: 庐山慧远 |
简介:
本文是远公和桓玄之间关于修道罢道问题的书信往来。来信中,桓玄以人生苦短、道业难成等为由,劝远公放弃道业。回信中,远公在肯定佛理幽深的基础上,针对桓玄的来信,从修道决心、道在方寸、化未化者和逆而不逆四个方面予以回绝。文中,在面对桓玄以震主之威,劝其放弃道业效力朝廷时,远公泰然不为所动,在明确表达自己修道决心的同时,反过来婉转劝导桓玄修道护法,表现出一代高僧自觉觉他的佛教本怀。
导读:
文中包括两部分:一是桓玄来信,二远公回复。(甲)今初
【原文】桓玄书曰:夫至道缅邈、佛理幽深,岂是悠悠常徒所能习求?沙门去弃六亲之情,毁其形骸、口绝滋味,被褐带索 [2] 、山栖枕石,永乖世务。百代 [3] 之中,庶或有一仿佛之间。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先圣有言:“未知生,焉知死 [4] ”,而令一生之中困苦形神,方求冥冥黄泉下福,皆是管见 [5] 、未体大化。迷而知反,去道不远,可不三思?运不居人,忽焉将老,可复追哉?聊赠至言,幸能纳之!
首先,桓玄指出佛理幽深道业难成。桓玄来信中说,至极的大道那么遥远,佛教的道理如此幽深,这岂是悠悠泛泛的学道之辈所能修习求得的?出家沙门舍弃对世间六亲的情执,剃除须发,吃的没滋没味,穿着粗衣系着草绳,住在山中头枕坚石,断绝了一切世间的事务。即便如此,在上百代人中也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修成的。
其次,认为当今沙门修行终必无功而返。当今的修道者虽然在外形上毁弃了世间的仪容,而其内心的贪求甚至超过俗人,所谓半僧半俗,这样的修道人可以说如同邯郸学步,道没有修成,世务也荒废了。
再次,说明修道人见识狭隘。先圣孔子说过:“今生的事情还没有想明白,又怎么能够知道死后呢!”出家人穷尽一生、身心困苦,去追求那些死后看不见的福报,这都是因为其见识狭隘、未能体会到大道的用意。
最后,劝远公放弃道业。您如果能够迷而知返,则离大道还不算太远,为什么不三思而行呢?时运不等人,一晃之间已经老矣,到那时再追悔还来得及吗?姑且把我这些真心话奉送给您,希望能够采纳。
(甲)二远公回复。分四,一表明向道决心,二指出道在方寸,三表明不舍本怀化未化者,四说明答意逆而不逆。(乙)今初
【原文】答曰:大道渊玄、其理幽深,衔 [6] 此高旨,实如来谈。然贫道出家,便是方外之宾,虽未践 [7] 古贤之德,取其一往之志,削除饰好、落名求实。
远公回答说,大道渊博玄奥,道理幽深难测,佛法中包含这样高妙的旨意,确实如您来信中所说。然而贫道既已出家,便是方外之人。虽然尚未具备古圣先贤的德能,但仍然希望效仿他们一心向道的志向,去除种种饰好,放弃虚名以追求真实的利益。结合桓玄来问中所说的佛法幽深,远公表明自己追随先贤一心向道的决心。
(乙)二指出道在方寸
【原文】若使幽冥有在,故当不谢于俗人。外似不尽、内若断金 [8] ,可谓见形不及道,哀哉哀哉!带索枕石 [9] ,华而不实,管见之人,不足羡矣。虽复养素 [10] 山林,与树木何异?夫道在方寸,假练形为真。卞和号恸于荆山,患人不别故也。昔闻其名,今见其人。故庄周悲慨:“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以此而寻,孰得久停?岂可不为将来作资?言学步邯郸者,新则无功、失其本质,故使邯人匍匐而归。百代之中有此一也,岂浑同以通之?
首先,指出修不修道的差别。如果确实有阴间,大概也不会拒绝俗人。修道沙门从外形上看似乎还有挂碍,但其内心已经是斩钉截铁般的坚定。您来信中所述的,可以说是仅见到其外形而未见到其内在的道心,可悲呀,可悲!针对来问中所说的“心过俗人”“冥冥黄泉下福”等,说明俗人若不修行,则死后不免要遭受阴府的处罚。修道人虽然在外形上有似于俗人,但其内心已经断绝俗念。
其次,指出修道的根本在于内心。系着索带枕着山石,这都是华而不实的行为,见识狭隘的隐逸者们徒有其表,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即使在山林中保养本性,这和树木又有什么差异?大道的根本在于方寸之心,只是假借身形来修炼真性而已。以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号啕大哭,伤心竟然没有人能够辨别出其中的宝玉。过去只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今天算是见到这样的人了。针对东晋时期玄学之士崇尚自然、采取“带索枕石”等华而不实的修行形式,远公指出佛门修道重在内心、不在外表。并以和氏璧的故事为例,指出桓玄仅看到表面现象的狭隘。
再次,劝勉桓玄修道。因此庄周在《知北游》一文中悲叹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如同白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那样短暂。”以此来看,谁能够让时间永远停留住?怎么可以不为将来预备资粮呢?针对桓玄人生苦短的劝告,远公引用《庄子》反问,既然人生短暂,为什么不努力修道而为来世积累资粮呢。
最后,说明得道者不乏其人。所说学步邯郸的情况,指新的步法没有掌握而原先的步法也忘记了,致使其爬行而归。在百代之中也许有这么一个人,怎么可以将此浑同于当今的沙门而认为个个如此呢?针对来信中所说如同邯郸学步、修行无功而又荒废世务的情况,远公说明这只是特例,不能以偏概全。
(乙)三表明不舍本怀化未化者
【原文】贫道已乖世务,形权于流俗,欲于其中化未化者。虽复沐浴踞傲,奈疑结何
[11]
?一世之荣剧若电光、聚则致离,何足贪哉?浅见之徒其惑哉!可谓“下士闻道,大而笑之
[12]
”,真可谓迷而不反也。贫道形不出人、才不应世,是故毁其陋质,被其割截之服
[13]
。理未能心冥玄化,远存大圣之制,岂舍其本怀而酬高诲?
首先,说明自己来往世俗的原因。贫道已经远离世间的事务,形迹上之所以权且和流俗还有来往,是为了于其中度化那些尚未得度的人。意为,和桓玄来往是为了度化他。
其次,指出世间荣华不值得留恋。俗人虽然终日傲气十足,但这能够消除内心的疑惑和结业吗?一世的荣华快的就像电光一样才聚便散,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这都是浅见之人为其所迷惑罢了!可以说是:“下士听闻到大道后,便会大声嘲笑它”,这才真可以说是迷而不返。意在说明桓玄贪恋于外在荣华而不注重消除内心烦恼,才是真正的迷不知返。
最后,拒绝桓玄罢道为官的劝请。贫道貌不出众,又不具备济世的才能,因而剃除须发、披上袈裟。虽然内心还没有在理上与如来的化导冥合,而仍然愿意遥遵佛陀的禁制,怎么可能舍弃其修道的本怀而随顺您这高妙的教诲呢?
(乙)四说明答意逆而不逆
【原文】贫道年与时颓,所患未痊,乃复曲垂光慰,感庆交至。檀越信心,幽当大法所寄,岂有一伤毁其本也,将非波旬试娆 [14] 之言?辞拙寡闻、力酬高命,盖是不逆之怀耳。
首先,表示对桓玄来信问候的感激。贫道已经时值衰颓之年,患的病尚未痊愈。承蒙您垂青慰问,伤感和庆幸交织而来。其次,说明对桓玄来信真实意图的理解。以施主的信心,实在应该担当护持佛法的重任,怎么可能会有任何毁伤佛法根本的行为呢?这些恐怕是您模仿波旬以试探我道心是否坚固的话吧?最后,远公表示自己的拒绝应该并不违背桓玄来信的用意。我言辞拙劣孤陋寡闻,尽力酬答您的垂问,这样的想法大概与您并不相违吧。
又在波旬试娆的典故中,远公将桓玄比作波旬,此如《维摩诘经》所说:“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意为,桓玄如菩萨示现为魔王那样,表面上是劝其罢道,其实是为了坚固远公修道的信心。桓玄也领会此意,所以对远公将其比作波旬,不怒反而更生恭敬。
总结:
本篇作为关于修道罢道问题的问答,桓玄在来信中,以道业难成等为由,劝远公罢道为官。回信中,远公在表明修道决心的基础上,指出修道的关键在于内心而非外在形式。并从出世的角度,说明虽欲度化桓玄,但其仍然迷恋于世间的荣华而不知返回道本。最后,远公巧妙地回答说,桓玄劝其罢道大概是为了试探其道心是否坚固,因此远公的拒绝应该并不违背桓玄内心的期许。[1] 本文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时远祖六十九岁。当时,桓玄总揽大权,在朝廷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据载,桓玄劝远祖罢道的目的是希望远祖还俗为官,以辅佐其成就霸业。如《远公传》中说:“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远答辞坚正,确乎不拔,志逾丹石,终莫能回。”罢,指放弃;罢道,即放弃道业。
[2] 被褐带索:被,通“披”;褐,指粗布衣,古时贫贱人所穿。《诗豳风七月》中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带索,指以绳索为衣带,形容贫寒清苦。《列子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被褐带索,形容出家人穿着的简陋。
[3] 百代:即百世,指很长时间。《晋书阮种传》:“德逮群生,泽被区宇,声施无穷,而典垂百代。”
[4]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5] 管见:指从管中窥物,比喻见识狭隘。《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6] 衔:含有。
[8] 断金:语出《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此处比喻坚决。
[9] 带索枕石:与问中指沙门不同,此处指玄学之士们清苦的隐居生活。晋陶潜《饮酒》诗:“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汉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
[10] 养素:保养清净的本性。《文选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11] 沐浴踞傲:沐浴,比喻浸渍、沉浸。《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二国之士各沐浴所闻,家自以为我土乐,人自以为我民良,皆非通方之论也。”踞傲,傲慢。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捐贫贱之故旧,轻人士而踞傲者,骄人也。”此处比喻沉浸在傲慢中,傲气十足。
[12] 下士闻道大而笑之: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
[13] 割截之服:即袈裟。制作袈裟时是先把布截成小片后再缝缀在一起,所以也称为割截衣。
[14] 波旬试娆:波旬,即魔王。如来修道时,波旬试图扰乱反被降伏,由此愈显佛的道心和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