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桓玄论料简沙门书[1]》导读
(2022-04-27 09:28:40)分类: 庐山慧远 |
简介:
东晋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出家沙门人数激增,流弊的出现似乎在所难免。由此,桓玄在把持朝政后,拟定料简沙门的政令,并以此征询远公的意见。回复中,远公首先表达了对政令中所列佛门流弊的认同和忧愤并表示支持料简,其次就料简标准、执行过程等提出具体意见,最后劝勉桓玄修学护持佛法。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由本文可见,如何在兴盛之际保持沙门绝欲无为的本怀,避免由产生流弊而带来灾难性冲击,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始终值得深思。
导读:
全文包括两部分:一是桓玄来信,二远公回复。(甲)今初。分四,一概括佛教特征,二列举佛教时弊,三说明料简办法,四特别标明庐山不在此例。(乙)今初
【原文】桓玄辅政 [2] ,欲沙汰 [3] 众僧,与僚属教 [4] 曰:夫神道茫昧 [5] ,圣人之所不言 [6] 。然惟其制作所弘,如将可见。佛所贵无为,殷勤在于绝欲。
首先,桓玄表示佛之有无难以判定。桓玄辅佐朝政后,想要料简众僧,于是向下属官员发布教令说,神道渺茫难知,因此世间的圣人置之不谈。但佛经中所弘扬的内容,又好像是其亲眼所见。意为,佛法说其有则渺茫难知,说其无又如同亲见。
其次,概括佛教的特征。佛教所崇尚的是无为,所努力的方向在于断绝贪欲。桓玄概括佛教“无为绝欲”的特征,意在和下文的“竟其奢淫”等弊端形成对比,以论证其料简沙门的合理性。
(乙)二列举佛教时弊
【原文】而比者陵迟 [7] ,遂失斯道。京师竞其奢淫 [8] 、荣观 [9] 纷于朝市 [10] ,天府以之倾匮、名器 [11] 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百里、逋逃 [12] 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 [13] 成屯落。邑聚游食 [14] 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其所以伤治害政、尘滓佛教,固已彼此俱弊、实污风轨 [15] 矣。
首先,指出佛教近来日益衰败,逐渐丧失了绝欲无为之道。其次,列举佛教时弊。在京城中竞相攀比其骄奢淫逸,富丽堂皇的寺院在闹市中随处可见,由此导致国库空虚,礼仪制度被亵渎。借出家来躲避徭役的人聚起来有方圆百里之多,犯法逃逸者充斥在各个寺庙之中,乃至一县之中动辄有数千人集聚成村落。城镇中聚集了诸多不务耕种的游民,境内积满了难以管治的闲散人员。如上,依次从外在形象、经济、政治、社会治安四方面列举佛教流弊。最后,小结。这些情况不仅伤害到社会政治而且玷污了佛教,对社会和佛法都是有弊无利,实在是有损于社会风气和规范制度。
(乙)三说明料简办法
【原文】便可严下:在此诸沙门,有能申述经诰 [16] 、畅说义理者,或禁行修整 [17] 、奉戒无亏、恒为阿练若 [18] 者,或山居养志、不营流俗者,皆足以宣寄大化 [19] ,亦所以示物以道、弘训作范,幸 [20] 兼内外。其有违于此者皆悉罢道。所在领其户籍,严为之制,速申下之并列上也。
首先,列出料简标准。因此应当下令严查:在这些沙门中,如果能够陈述经文、并流畅讲说其中义理的,或者自我约束严谨、奉持戒律无有亏欠、一直住在郊外寺院的,或者深山潜修不营求俗事的,这些人都足以宣说继承如来的教化,也能够将大道展示给百姓,弘扬圣训堪作模范,给方内方外都带来利益。桓玄从讲经、持戒和潜修三方面提出料简标准,三具其一即为合格。
其次,说明凡是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沙门都应该罢道还俗。当地政府应将其户籍领回,严加管制,取消其沙门资格,列入俗人户籍之中。
(乙)四特别标明庐山不在此例
【原文】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
唯独庐山是有道德之人所居之处,不在此次搜简范围之例。桓玄表示,庐山是道德高尚的慧远法师所居之处,山中僧众如何自有远公裁定,政府不再参与搜检沙汰。由此可见桓玄对远公的尊重与信任。
(甲)二远公回信。分四,一肯定料简之举,二赞叹桓玄护持正教,三提出相关建议,四劝勉桓玄修学护持佛法。(乙)今初
【原文】答曰:佛教陵迟,秽杂日久,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混然沦胥 [21] ,此所以夙宵叹惧、忘寝与食者也。见檀越 [22] 澄清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夫泾以渭分 [23] ,则清浊殊流;枉以直正, [24] 则不仁自远。推此而言,符命既行,必二理斯得。然后令饰伪取容 [25] 者,自绝于假通之路;信道 [26] 怀真者,无复有负俗 [27] 之嫌。如此,则道世交兴,三宝复隆于兹矣!
首先,表示对桓玄所列佛教时弊的认同。远公回答说,佛教衰微、积弊已久,每想到这些心中便充满愤慨。时常担心会有什么意外发生而殃及佛教,这也是让我日夜担心寝食难安的事情。远公既表达了对佛教流弊的愤慨之情,也表示了对其可能危害佛教大局的担忧。
其次,表明赞同料简。看到您澄清沙门的教令,正合乎我的本意。泾水通过与渭水区分,清澈从此便与浑浊分流;邪曲通过和正直对比,不善之人从此便自然远离。由此而言,在您的教令执行后,必然能够收到去伪和存真这两方面的效果。由此让那些靠掩饰伪装以求取容身的人自行断绝其滥竽充数的道路,让那些坚信大道心怀真法的人不再有亏负世俗的讥嫌。这样,佛道和世俗便能够互相促进,而三宝必将重兴于今日。通过泾渭清浊等比喻,说明料简能够去伪存真,有助于佛教重兴。文中,“二理”指“去伪”和“存真”两种道理。
从这一段来看,远公与桓玄的相同之处在于,都看到了佛门流弊的危害,并认为应该通过料简加以整治。区别在于,桓玄强调佛门流弊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公则更希望通过料简对佛教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乙)二赞叹桓玄护持正教
【原文】贫道所以寄命江南,欲托有道以存至业。业之隆替实由乎人,值檀越当年 [28] ,则是贫道中兴之运。幽情所托已冥之在昔,是以前后书疏辄以凭寄为先,每寻告慰眷怀 [29] 不忘。但恐年与时乖,不尽檀越盛隆之化耳。
首先,强调有道王臣的护持对佛法传播的重要性。我之所以寄居在江南庐山,是希望能够依托有道的王臣以续佛慧命。此与其师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观点相同。其次,表示对桓玄护持的感激。佛法的兴衰其实全在于人,欣逢您正当盛年,这也是我佛法中兴的鸿运。您对佛法的情怀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所以您前后的书信文疏总是首先寄给我。每当看到您的告慰,眷恋之情便难以忘怀。最后,表示对恐怕无法充分享用桓玄执政护法有利条件的遗憾。但恐怕我这衰年与时运相违,不能尽享您这样盛世的教化了。
(乙)三提出相关建议。分二,一针对沙门的建议,二针对净人的建议。(丙)今初。又分二,一针对料简标准的建议,二针对执行过程的建议。(丁)今初
【原文】今故咨白 [30] 数条,如别疏,经教所开,凡有三科:一者禅思入微,二者讽味遗典,三者兴建福业。三科诚异,皆以律行为本。檀越近制,似大同于此,是所不疑。或有兴福之人,内不毁禁而迹非阿练若者;或多诵经,讽咏不绝而不能畅说义理者;或年已宿长,虽无三科可记,而体性贞正、不犯大非者,凡如此辈皆是所疑。今寻檀越所遣之例,不应问此。而外物惶惑莫敢自宁,故以别白。
首先,远公表示认同桓玄提出的料简标准。下面略提数条。如其他文疏中所说,经教中所列举的沙门总共有三类:一是通过坐禅思维而进入精微境界的;二是读诵体会佛陀经典的;三是兴建各种福德之业的。这三类虽然有异,但都是以严持戒律作为其根本。您近来制定的料简标准和经教中所说大致相同,对此我没有疑问。桓玄提出的料简标准与佛典中所说大致相符,所以远公对此没有疑问。
其次,列举可能存在争议的情况。不过,也有兴建福业的人,虽然自身未曾毁犯禁戒,但是在行迹上并没有住在阿练若处的。或有常常诵经,但尚未够能流畅讲说义理的。或有年纪已高,虽然无法归入如上三类之中,但是其品行贞洁正直、没有犯过大错的。诸如此类的沙门,是否料简似乎尚有疑问。远公此处所列的三类之中,第一类对应桓玄所列的第二条,有些修福的沙门,虽然能做到不毁犯禁戒,但是并没有住在郊外寺院阿练若处的;第二类对应第一条,虽然能时常读诵经典,却无力讲说其中义理的;第三类,虽然三条标准都对应不上,但是已经年老并且人品正直、没有犯过大错的。远公指出这三类人是否应当被料简也许会有争议。
最后,说明虽然从桓玄规定的料简标准来看,本来也不包括这些,但是由于外面人不了解情况的人惶恐疑惑而不能自安,所以特意提出来。
(丁)二针对执行过程的建议
【原文】夫形迹易察而真伪难辨,自非远鉴 [31] ,得之信难。若是都邑沙门,经檀越视听者,固无所疑。若边局远司识不及远,则未达教旨,或因符命滥及善人,此最其深忧。若所在执法之官意所未详,又时无宿望 [32] 沙门可以求中,得令送至大府 [33] 以经高鉴 [34] 者,则于理为弘。想檀越神虑已得之于心,直是贫道常近之情,故不能不及耳。
首先,指出做到料简无误实为不易。外在的形迹容易勘察而内心的真伪则难以辨别,如果不能洞察深远,则要做到料简无误确实很难。
其次,列出料简执行过程中的两种具体情况并提出建议。如果是那些都城的沙门,经由您亲自过目询问,自然不会有疑问。如果是那些地方边远的府衙,主事之人见识不广,没有准确领会您教令的旨意,便可能会因为执行命令不当而滥及善人,这是最让人担忧的。如果当地执法官员自己拿不准的,一时又找不到德高望重的沙门可以请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令其将人送至上级政府以便进一步明察,这样似乎更为合理。即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由桓玄亲自料简的,则无疑问;二是由边远地方官员料简的,便可能会误简。远公针对第二种情况提出建议。
最后,说明这些情况想必桓玄已经深思熟虑,对此早有安排,只不过远公经常接触下面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不再提及。
(丙)二针对净人的建议
【原文】若有族姓 [35] 子弟本非役门 [36] ,或世奉大法、或弱 [37] 而天悟,欲弃俗入道求作沙门。推例寻意,似不塞其清途 [38] 。然要须咨定,使洗心向味者无复自疑之情。
首先,说明净人不应该被料简。如果有世族大姓家的子弟,本来也不是徭役之家,或者是由于家中世代奉佛、或者是因为少年颖悟,想要弃俗修道求作沙门,推寻您教令的旨意,似乎不应该阻塞这些人出家清修的道路。“净人”,指因发心出家而住在寺院的人,即此处所说的族姓子弟。针对桓玄提出的料简理由,远公说明这些族姓子弟本来也不承担徭役,因此住在寺院不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并且也是因为家庭信佛或者本人有悟性准备出家才住在寺院的。因此虽然不符合标准,但是从其条件和动机来看,似乎不应该将其遣返而阻塞其出家的道路。
其次,说明不过也应该对其加以咨问审定,从而使那些真正要洗涤内心趣向法味的人对自己不再有疑虑。意为,这些人也应该经历审查以检验其出家修道的决心。
(乙)四劝勉桓玄修学护持佛法
【原文】昔外国诸王多参怀圣典,亦有因时助弘大化、扶危救弊,信有自来矣。檀越每期情 [39] 古人,故复略叙所闻。
往昔外国诸位君王多有研读佛教经典的,也有随顺时节辅助弘扬佛法扶危救弊的,可见这样的风气由来已久。您经常期望效仿古人,所以再简略叙述几句我所听闻到的情况。引用古昔外国君王的例子,意在劝勉欣慕古人之风的桓玄内参佛典、外护正教。
总结:
作为远公和桓玄就料简沙门问题的书信来往。来信中桓玄针对佛教时弊拟定料简沙门的教令,并以此征询远公的意见。远公回信中,在表明认同料简之举的同时,就料简标准及过程等提出具体建议,并劝勉桓玄修学护持佛法。
在《沙门不敬王者论》等其他著述中表现为坚决与世俗抗争的同时,远公在本文中则表现出依托王臣而兴隆佛法的另一面。在与桓玄的关系中,既可以看到远公舍弃世法追求出世间法的决心,又可以看出其不舍世间度化有缘众生的慈悲。不落有为、不住无为,这也许正是远公涅槃常住思想的现实表达。
[1] 此封书信写于公元402年。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三月,桓玄率兵东下,攻入京师,把持朝政大权,针对当时的佛教积弊,向下属官员发布料简沙门的政令,并以此征询慧远法师的意见,法师为此写信回复。料,衡量。简,选择。料简,即衡量选择。这里指衡量筛选出合格的沙门。
[2] 辅政:即辅佐治理朝政。
[3] 沙汰:即淘汰。汉蔡邕《太尉杨秉碑》:“沙汰虚冗,料简贞实。”文中沙汰和料简并用,二者意思相同,不加区别。
[4] 教:一种古代政府公文形式,限指王侯或大臣的告众之词,带有对下级的指导性意见。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秦法,王侯称教,而汉时大臣亦得用之,若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是也。”
[5] 茫昧:渺茫难知。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6] 圣人不言:《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7] 比者陵迟:比者,指近来。《陈书宣帝纪》:“古者反噬叛逆,尽族诛夷。…比者所戮,止在一身。”陵迟,渐趋衰败。《诗经王风大车序》:“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比者陵迟,意为近来逐渐衰败。
[8] 奢淫:骄奢淫逸。《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9] 荣观:华丽的楼阁。《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河上公注:“荣观,谓宫阙。”这里指寺院。
[10] 朝市:都市,此处指繁华地段。宋苏轼《发广州诗》:“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
[11] 名器:用以分别尊卑的爵位和车服仪制,此处指政治制度。《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12] 逋(b)逃:潜逃。《书经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13] 猥(wi):众多,成群结伙。《长笛赋》:“山水猥至。”注:“多也。”
[14] 游食:游荡不务耕种。《商君书农战》:“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
[15] 风轨:指风气轨则。《北史甄琛传》:“请免所居官,以肃风轨。”
[17] 修整:严整,严谨。《北史安同传》:“同在官明察,长于校阅,家法修整,为世所称。”
[19] 大化:深远的教化。《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且观大化之淳流,于是皇泽丰沛,主恩满溢。”此处指佛陀的教化。
[21] 沦胥:因牵连而获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22] 檀越:古印度语,属于出家人对在家人的尊称,即施主,指以财物、饮食等供养出家人或寺院的俗人。
[23] 泾以渭分:泾水和渭水。泾水浑浊,渭水清澈。后来以泾水、渭水之间的差异比喻人品的优劣。
[24] 枉以直正:出自《列子》:“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枉,弯曲。
[25] 饰伪取容:饰伪,指掩饰作假。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取容,指求取容身。《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饰伪取容,指通过掩饰作假以求取容身。
[26] 信道:坚信大道。《论语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7] 负俗:没有尽到孝养父母等世俗方面的责任。《汉书卷六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28] 当年:即正当年,指处于其人生的最佳时期。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9] 眷怀:眷顾怀念。明唐顺之《答夏桂洲相公书》:“而圣主眷怀耆旧,亦恐不能得久遂东山之卧耳。”
[30] 咨白:禀告,陈说。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人曰:‘郎君皆已出,惟太夫人在,宿应不可。’公曰:‘试为咨白’。”
[31] 远鉴:看的深远。《宋书王弘传》:“至于当否,尊自当裁以远鉴。”
[32] 宿望:向来德高望重。《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武帝泰始元年》:“帝乃追述允之宿望,称奇之才,擢为祠部郎。”
[33] 大府:上级官府。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州白大府。”
[34] 高鉴:敬词,用于称赞他人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南朝齐张融《答周颙书》:“未知高鉴,缘何识本?”
[35] 族姓:世族大姓。《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陆续传》:“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姓。”
[36] 役门:指役户,指要承担徭役的家庭。
[37] 弱:即年少。
[38] 清途:清贵的仕途。《南史荀伯子传》:“荀伯子少好学,博览经传,而通率好为杂语,遨游闾里,故以此失清途。”这里指出家清修。
[39] 期情:指内心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