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门袒服论》导读

(2022-04-26 09:32:57)
分类: 庐山慧远

简介:

佛教初入中国,其种种礼仪难免会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冲突,着装制度便是其中之一。本论中,以镇南将军何无忌为代表的中土人士对佛教袒服礼仪提出质疑,远祖依据佛理做出回应。文中,在阐明袒服之理的基础上,说明了袒服在设教和悟道中的作用。通过本论,使得佛教袒服礼仪为东土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导读:

本文包括两番问答,依此分作两部分,一问答沙门袒服是否合乎礼仪,二问答沙门袒服的原因。(甲)今初

原文[1] 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2] ?答曰:然。

首先,提问。有人问,沙门袒服出自佛教,这合乎礼仪吗?其次,回答。是的,合乎礼制。

(甲)二问答沙门袒服的原因。分二,一疑者设问,二远公回答。(乙)今初

原文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3] ,幸诲其未闻。

首先,问者说明东土礼制有其经典依据。夏、商、周三代所采取的礼制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和形式变化的原因在前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其次,指出由于佛教袒服礼仪出乎典籍记载之外,因此大家不免有疑。最后,请远解释。如果在袒服礼仪中有什么深意,请您予以明示。

(乙)二远回答。分四,一阐明袒服之理,二世尊依之设教,三沙门由之悟道,四结叹驳斥。(丙)今初。分四,一袒服顺应天竺国法,二右袒彰显所行高尚,三袒右便于顺性而动,四袒服可悟心性理体。(丁)今初

原文答曰:玄古之民大朴[4] 未亏,其礼不文。三王应世,故与时而变。因兹以观,论者之所执方内之格言耳。何以知其然?中国之所无,或得之于异俗。其民不移,故其道未亡。是以天竺国法,尽敬于所尊、表诚于神明,率皆袒服,所谓去饰之甚者也。虽记籍未流兹土,其始似有闻焉,佛出于世因而为教。

首先,指出提问者的局限性。远古的人民淳朴之风尚未亏缺,因此其着装礼仪不加文饰。后来随着三代之王先后应现于世间,着装礼仪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从此来看,您所依据的仅是此土典籍的记载而已。其次,解释。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中国典籍中没有记载的,也许可以从异国典籍中找到依据。由于彼土百姓的淳朴之风尚未改移,所以袒服之道还没有消亡。因此按照天竺的国法,向所尊崇者表示尽敬、向神明表达赤诚时,一律采用袒服的方式,即毫无保留的意思。虽然天竺国中记载袒服礼仪的典籍未能流传到此土,但之前似乎曾经听说过。最后,说明佛出天竺,于是顺应彼土习惯,以袒服作为教化的形式。

(丁)二右袒彰显所行高尚

原文明所行不左,故应右袒。何者?将辨贵贱,必存乎位,位以进德则尚贤之心生,是故沙门越名分[5] 以背时、不退己而求先。

首先,指出为了表明佛教所行不是旁门左道,所以应当袒露右肩。其次,解释。为什么呢?要想辨别贵贱,必须首先设立阶位。通过不同阶位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增进道德,则崇尚贤善之心自然生起。由此沙门便会勇于超越世俗的身份地位而背弃时流,不甘退居于三界之内而求先出轮回。意为,佛教设定左右的位次,以左代表世间法,右代表出世间法,是为了区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贵贱。并通过着装上的袒右遮左,以激励沙门舍弃卑贱的世间法、追求高贵的出世间法。

(丁)三袒右便于顺性而动

原文又人之所能皆在于右,若动不以顺,则触事生累。

再者,人做事时多习惯以右臂来完成,如果行动时不随顺人体的特征,则做事时必然徒增劳累。

(丁)四袒服可悟心性理体

原文过而能复,虽中贤犹未得,况有下于此者乎?请试言之。夫形以左右成体,理以邪正为用,二者之来各乘其本。滞根不拔则事求愈应,而形理相资、其道微明。世习未移,应微难辨,袒服既彰,则形随事感、理悟其心。以御顺之气表诚之体,而邪正两行非其本也。

首先,指出复还中道的难得。而过右之后仍能还复中道,即使中等的贤士都难以做到,何况那些水平更低的人呢?如上,强调右袒则必然偏向一边,所以说是“过”;通过袒露的右臂而认识到身体本身则能回归中道,所以说“能复”。其次,解释强调右袒的必要性。请允许我试着来说明,身形由左右两部分构成,理体以邪正两方面来显示其功用,左右和邪正分别以身形和理体为根本而产生。当人们心中的疑滞之根尚未拔除时,先借助于左右等事相来说明则更为有效。进而通过外在形式和内在理体之间的互相资发,则其中的道理便渐渐明朗。在世俗的习气尚未减轻时,理体的作用微弱到几乎难以觉察。袒服的形式既已彰显,便会随着左右的事相而对身形有所感触,其内心也必然会对理体有所领悟。即远认为,当人们心中的疑滞尚未拔除时,需要先借助于外在事相来帮助其领悟内在的理体。最后,解释还复中道。以御使右臂的血气之身来表示诚正的理体,而邪正两面并非理体本身。意为,如同左右两边都不是身形之体一样,邪正两面也都不是本体,只有心性之理才是本体。

这一段中,同时从身形左右和理体邪正两个角度加以论述,以便在互相对照中理解所要阐明的道理。其中,一方面来看,则是以身形左右为外在的事相,以理体邪正为所要表达的道理。另一方面来看,又是以左右、邪正为外在的事相,以身形、理体为内在的本体。

(丙)二世尊依之设教

原文是故世尊以袒服笃其诚而闲其邪,使名实有当、敬慢不杂。然后开出要[6] 之路、导真性于久迷,令淹世之贤不自绝于无分,希进之流不惑途而旋步。

首先,说明袒服在教化中的含义。所以世尊以袒服礼仪来坚定弟子们的诚心和防止邪恶,使得邪正之名与理体之实在事相上有了相应的表示,恭敬和傲慢从此不再混杂。以袒服中的左右代表世间出世间邪正之名,以袒服中的身形之体代表心性理体之实。其次,说明袒服在教化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开启出离生死的要道,将真性导入于久迷众生的心中。由此能够令淹没世间的贤士们不再自叹于真性无分,让希求胜进的修行者们不惑于歧途而回转脚步。

(丙)三沙门由之悟道

原文于是服膺[7] 圣门者咸履正思顺、异迹同轨,缅素风而怀古,背华俗以洗心。寻本达变、即近悟远,形服相愧、理深其感。如此,则情化[8] 专向,修之弗倦,动必以顺,不觉形之自恭。

首先,说明袒服能够令人缅怀古朴之风。信奉佛法之人都在步入正觉之道、思惟随顺佛理后,放弃之前的各种身份而共同采取袒服的仪轨,以缅怀远古的朴素之风,背弃奢华的末俗而洗涤内心。其次,说明能够由近事而悟远理。通过寻求袒服礼仪的根本并了达其变化,在近前的袒服之事中悟入深远的心性之理,在袒服形式的触动下,加深对理体的感悟。最后,说明能够契证法身。由此便可以专心向道,修行不倦,举动必然随顺正理,不觉之间形体自然恭敬。如上四部分与前面袒服所包含的四层深义道理一致。

(丙)四结叹驳斥

原文斯乃如来劝诱之外因、敛粗之妙迹,而众谈未喻[9] 、或欲革之,反古之道何其深哉!

首先,赞叹袒服在设教、修道上的妙用。袒服礼仪是如来劝诱沙门修行的外因、收敛粗重烦恼的妙法。其次,驳斥袒服反对者。而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甚至提出要革除它,可见其违反古来相传之道已经深远到了何种程度!

 

总结:

本文讨论袒服礼仪问题。文中,在肯定袒服合乎礼制的基础上,远重点阐明了袒服之理及其在设教修道中的意义,并对袒服反对者予以驳斥。袒服中所包含的顺应天竺国法、彰显所行高尚、便于顺性而动、可悟心性理体四层深义,是本论的重点。



[1] 或:指有人。这里指以镇南将军何无忌为代表的佛教袒服礼仪的反对者,参考《答何镇南书》可知。此论大概作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

[2] 与:语气助词,同“欤”。

[3] 深致:指深意。《魏书崔亮传》:亮答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

[4] 大朴:指极为淳朴的风气。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5] 名分:指名位与身分。《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6] 要:要塞,关口。

[7] 服膺:指铭记在心、衷心信奉。《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8] 化:这里指习惯,风气。《汉书货殖传》: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9] 喻:知晓,明白。《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皇疏:“喻,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