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门不敬王者论》导读-跋文

(2022-04-24 21:20:21)
分类: 庐山慧远

第三,跋文。

简介:

在正文部分系统阐释“沙门不敬王者”的原因后,跋文中以宾主问答的形式,补充说明沙门理应受到王公信士礼敬的原因。如果说正文是在解答“沙门是否应该礼敬王者”的问题,那么跋文则是对“王公信士为什么应该礼敬沙门”之问的解答。

 

导读:

跋文包括两部分,一补充解释礼敬问题,二补充造论社会背景。(甲)今初。分二,一宾主问答,二众宾领悟而退。(乙)今初。分四,一宾客问,二主人设喻反问,三宾客答,四主人解答来问。(丙)今初

原文】论成后,有退居[1] 之宾步朗月而宵游,相与共集法堂。因而问曰:“敬寻雅论,大归可见,殆无所间。一日试重研究,盖所未尽亦少许处耳。意以为沙门德式,是变俗之殊制、道家之名器[2] 。施于君亲,固宜略于形敬。今所疑者,谓甫创难就之业,远期化表之功,潜泽[3] 无现法之效,来报玄而未应,乃令王公献供、信士屈体,得无坐受其德,陷乎早计之累;虚沾其惠,贻夫素餐之讥耶?”

首先,说明宾客夜来。论文写成后,有隐退闲居的宾客夜间踏月色而来,共同聚集在法堂。其次,叙述宾客所问。宾客问道:“拜读您的论文,其大意清楚,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但后来再次研读时,感觉还是稍有不足。我也认为,僧人的威仪是不同于世俗的特殊礼制,也是修道者的外在标志。在对待君王、六亲上,固然宜于免去礼敬的形式。现在所疑惑的是,就初学艰深佛道的沙门而言,虽然他们期望证得那遥远的出世功德,但潜在的利益在当前还显现不出什么效果,将来的果报也一时未能应现。就这样,便让王公们献上供养、信奉者们屈身礼拜,这会不会因坐享他人德泽而陷入过早兑现未来功德的拖累?虚受他人恩惠而落下白吃饭的讥嫌呢?”在肯定前五篇论文所述的基础上,宾客提出其中的未尽之处,即没有说明道业未成的沙门为什么可以安然接受王公信士的礼敬供养。

(丙)二主人举例反问

原文】主人良久乃应,曰:“请为诸贤近取其类。有人于此奉宣时命,远通殊方九译[4] 之俗。问,王者当资以糇粮[5] 、锡[6] 以舆服否?”

主人沉默良久,才回答说:“请允许我为诸位贤士用眼前的事物作类比。如果这里有人奉君王的命令,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了解那里的风俗。请问,君王是否应该资助此人粮食、赐给他车马衣服呢?”主人没有直接回答宾客的提问,而是举了一个事例。

(丙)三宾客答

原文】答曰:“然”。

回答说:“当然”。宾客表示应该。

(丙)四解答来问

原文】主人曰:“类可寻矣。夫称沙门者,何耶?谓其发蒙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7] 之道与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8] 其遗风,漱流[9] 者味其余津。若然,虽大业未就,观其超步之迹,所悟固已弘矣。然则运通之功、资存之益,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又斯人者,形虽有待、情无近寄,视夫四事之供[10] 若蟭蚊之过乎其前者耳,濡沫之惠[11] 复焉足语哉?”

首先,说明沙门接受礼敬供养的情况和上面的例子类似。其中,将出家修道的沙门比作奉王命出行的人,将“王”比作世间,将世间对沙门的礼敬供养比作“王”所资助的干粮等,将沙门道业未成时便应受到礼敬供养比作奉王命之人出发时便应该得到资助。

其次,指出沙门给世间带来的利益。称作沙门,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他们能打破蒙昧世俗的幽暗昏迷,开启造化之外的玄妙觉路。正要以物我兼忘的大道带领天下人一同前往,由此使那些希望进取的人可以学习他们的遗风,后来的追随者们能够品味他们的流芳。如果这样,虽然其道业尚未成就,而仅仅是看到他们出家修行的形迹,所觉悟到的就已经很多了。

再次,指出沙门修行的利益非是世间物资供养可比。而王侯为其提供的修行环境和物资所需,尚且不足以酬报他们最初发誓修道之心,何况报答其此后三业殷勤修行的劳苦呢?

最后,说明沙门内心已经不会再在意于物资供养。并且像这些出家人,虽然身体上对物质条件还有依赖,但其内心已经不再注重这些。看待四事供养就像蚊虫从眼前飞过一样轻微,这世间的小小恩惠又何足挂齿呢?

(乙)二众宾领悟而退

原文】众宾于是始悟,冥途[12] 以开辙为功,息心以净毕为道。乃欣然怡襟,咏言而退。

众位宾客由此方才醒悟,对幽暗的世俗来说,应当以开辟觉悟之路为其功德;对止息内心的烦恼来说,则以妄念净尽为其道业。于是大家欢欣神怡,各自发表感言后散去。可见,沙门即使刚出家修道,作为先行者,便已经产生开辟觉路引领世间的巨大利益,乃至进一步通过净尽妄念,能够给自他带来止息烦恼的究竟功德利益。

(甲)二补充造论社会背景

原文】晋元兴三年,岁次阏逢[13] ,于时天子蒙尘,人百其忧。凡我同志佥怀缀旒[14] 之叹,故因述斯论焉。

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为甲辰年,此时天子逃亡在外蒙受风尘,人民百般忧虑。凡是与我志同道合的人都怀有国事动荡的伤叹,因此写下本论。通过对国势动荡的伤叹,远表达了对佛法命运的担忧。

 

全文总结:

1、晋元兴年间,桓玄携其威势再次提出“沙门礼敬王者”,此后僧俗两道的反对声音一直连绵不断。两年后,桓玄最终下诏让步,同意沙门不必礼敬。作为对此次“抗礼”之争的总结,远著成本论,对僧俗之间的礼敬问题作出系统阐释。

2、本论包括序、正文、跋三部分。序文主要介绍撰写本论的背景和用意。正文部分的五篇论文是本论的主要内容,从事理两方面阐释了“沙门不敬王者”的原因。跋文中通过描述出家修行带给世间的利益,补充说明沙门理应受到王公信士礼敬的原因。

3、五篇论文中的前两篇,从事相层面,依据因缘生法的道理,说明在家学佛者由于其内心外表均未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应当“礼敬王者”;而沙门既然志在佛道并已舍俗出家,因此不宜再“礼敬王者”。后三篇论文,则依次从真、俗、中三谛之理角度,阐发出“沙门不敬王者”的佛法深义。依据真谛,说明沙门既然是在追求不变的泥洹“宗”旨,所以理应不再顺从于世间生死轮回的造化而礼敬王者;依据俗谛,说明既然儒家是为体达佛教至“极”而设的方便法,那么直接以体达佛教至极为目标的沙门便不必再为兼顾世间法而礼敬王者;依据中谛,说明既然心“神”常住不灭,则追求体证心神的沙门便无须再为无常生灭的色身之形而礼敬王者。三谛的角度虽然有异,而三篇论文题目中“宗”“极”和“神”三者的内涵相同,都是指真如本性,也就是“实相”。综上可见,在远看来,凡夫僧相即是法身实相。因为实相具备超凡脱俗、非生非死、种种变现、常住不灭的性质,所以沙门无须礼敬在俗世生死轮回中仅以世法教化、形尽神便灭的王者。“沙门不敬王者”是佛法实相之理在事相上的具体展现,由“沙门不敬王者”的事相便可悟入佛法的实相之理。

由此,远最终对僧俗之间的礼敬关系做出明确完整的界定,即沙门不宜礼敬王者,而理应为一切王公信士所礼敬。



[1] 退居:隐退闲居。《庄子天道》:“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2] 名器:用以分别尊卑的爵位及礼仪。《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3] 潜泽:潜在的恩泽。如第二篇《出家》中所说“道洽六亲,泽流天下。”此处指潜在利益亲人和万民的作用。

[4] 九译:多次翻译。《史记大宛传》:“重九译,致殊俗。”此处指路途遥远的国家,因言语不通,须经多次辗转翻译,始能沟通。

[5] 糇(hóu)粮:干粮。

[6] 锡:同“赐”,即赏赐。

[7] 兼忘:出自《庄子天运》:“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此处指佛教无我的境界。

[8] 挹:汲取,吸收。这里指学习。

[9] 漱流:以流水漱口,此处指追随者。

[10] 四事之供:四事,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之供,指用此四种物品来供养三宝。《佛本行集经》:“尊重承事,恭敬供养,四事具足,所谓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11] 濡沫之惠:指小恩小惠。比喻同在困境中时,以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12] 冥途:幽冥的路途,指地狱、饿鬼等处。这里指俗世。《敦煌变文集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惭愧阇梨至此间,弟子处在冥途间。”

[13] 阏逢:十天干中“”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

[14] 缀旒(liú):指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后来以此比喻国势动荡不安。《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当此之时,若缀旒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