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不敬王者论》导读-正文-求宗不顺化第三
(2022-04-23 21:06:27)分类: 庐山慧远 |
求宗不顺化[1] 第三
简介:
在前两篇从事相层面论述的基础上,下面三篇从理体层面阐明沙门“抗礼”的佛法深义。并且与前两篇不同的是,下面三篇均以问答形式阐释。本篇中首先就沙门是否应该顺从于世间的造化展开问答。
来问中,结合《老子》中的相关论述对上篇“不顺化以求宗”的说法提出质疑。回答中,远公引用佛经和事实,证明顺从世间造化则生死无尽,不顺化方能求得泥洹的宗旨。
本篇从佛法真谛角度,说明沙门“抗礼”是其出离生死轮回、追求泥洹宗旨而不顺从于世间造化的必然表现。
导读:
本篇包括一问一答两部分。(甲)初设问
【原文】问曰: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2] 。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然则明宗必存乎体极,体极必由于顺化。是故先贤以为美谈,众论所不能异,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而云不顺化,何耶?
问,首先,列出设问的依据。推究老子的用意,是说天地由得到了“一”而广大,王侯由能够体察顺应于“一”而尊贵。天地得到“一”,所以成为生化万物的根本;王侯体察顺应“一”,所以有了运通万物的功能。此处所引为《老子》第三十九章的内容。
其次,推理。可见,要明白宗旨必然是在于体达“一”这个至极,而要体达“一”这个至极则必然要通过顺从于自然的造化。意为,既然“一”是至极的本体,而王者又已经能够体顺于“一”,因此要体会到至极的本体,必然是应该顺应于造化而礼敬王者。
最后,提问。因此先贤们对此津津乐道,诸家论述也不可能与此有异。如果和这些论述相违,则其观点必不可取。而您却说不顺从造化,这是为什么呢?既然世间诸贤均赞同顺化,远公为什么却说不顺化。
(甲)二回答。分四,一指出顺化是患累之源,二对比解释“顺化”与“不顺化”,三重申“求宗不顺化”,四总结。(乙)今初
【原文】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虽群品万殊、精粗异贯,统极而言,唯有灵与无灵耳。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3] ;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
答,首先,将万物划分为有灵、无灵两类。凡是世间存在的事物,都是禀受大自然的造化而生。这些事物虽然千差万别、精粗有异,概括而言,则只有有灵性和无灵性两类。有灵性就会对造化过程有情执,无灵性则对造化过程没有情执。
其次,说明无灵性的情况。如果对造化过程没有情执,那么在所造化的事物灭亡后便不会再受生,因为其产生本来就不是因情执而有,所以当其形体朽坏后造化也就随之而终止。即没有灵性的事物在其形体朽坏后造化便随之终止,不至于为患。
最后,说明有灵性的情况。如果对造化过程有情执,由感于四大而结成身形,身形的结成既然是由情执所感,因此其生命便不会断绝;如果其生命不断绝,那么造化越广则其将来所要受生的身形越多、情执积滞的越厚则其所受的系累越深。顺应造化所形成的过患,怎么能说得尽呢?即有灵性的事物会因情执感于外物而生死无穷。
(乙)二对比解释“顺化”与“不顺化”。分四,一引用经文,二解释顺化,三解释不顺化,四以事实为证。(丙)今初
【原文】是故经称:“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
所以佛经中说:“不变的泥洹,以造化净尽为其住宅。流动的三界,以遭罪受苦为其场所。如果能够造化净尽,则受生的因缘便可以永远息灭;如果顺应于流动造化,便会因此而受苦无穷。”顺化,即顺生死流;不顺化,即逆生死流。不顺化则能息灭生死轮回,顺化便会轮回生死。
(丙)二解释顺化
【原文】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4] 有封则所存唯己、所涉唯动。于是灵辔[5] 失御、生途日开,方随贪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已哉!
首先,从果至因简述顺生死流的过程。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受到身形的束缚,而生命又是因造化而有,造化又是由情执所感。即苦因业有,业由惑感。其中,所受生的身“形”是三界生死苦果,“生”“化”是善恶等有漏业,“情”是见思烦恼惑。
其次,从因至果指出顺生死流的后果。由此使得心神本体出现凝滞、智慧的观照落入昏沉。众生一旦分别彼此,则心中存想的便只有自己,所作所为便都是在造业了。从而使得心识的缰绳失去控制,召生感死的路途日益打开,正将随着贪爱的长流而轮回不息,怎么可能只受生一次便停止呢?即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其中,“神滞其本,……所存唯己”等,指心神不觉而妄起见思烦恼惑;“所涉唯动,……随贪爱于长流”等,指所起有漏业;“岂一受而已哉”等,指三界生死苦果。如上顺化的过程,在四谛中为“苦、集”二谛,在十二因缘中为流转十二因缘。
(丙)三解释不顺化
【原文】是故反[6] 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泥洹之名岂虚称也哉!
对应上文,首先,从果至因阐明逆生死流的过程。所以返还心性本源追求解脱宗旨的人,不会让生死轮回系累其心神;矢志超出尘劳限制的人,不会让情执系累其流转生死。即如果要想在果上不让生死再系累心神,则须在因中便不让情执再招感生死。
其次,从因至果说明逆生死流的结果。不让情执系累其流转生死,则生死便可得消灭;不让生死系累其心神,则心神便可得安宁。“不以情累其生”则断见思惑,“生可灭”则不再生死轮回,“神可冥”则心神寂然。
最后,说明泥洹境界真实不虚。将心神安住在绝妙的境界中,这称之为“泥洹”,“泥洹”这个名字怎么可能只是虚妄的称谓呢!泥洹,即所证得的真谛涅槃,也就是所追求的“宗”。如上,求宗不顺化的过程,在四谛中为“灭、道”二谛,在十二因缘中为还灭十二因缘。
(丙)四以事实为证
【原文】请推而实之: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死;王侯虽以存存[7] 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
请允许我以事实来证明:天地虽然以其能够生生不息而为广大,却不能令生存着的万物不死亡;王侯虽然以能使万物存续为其功能,却不能使这些存在着的生命没有灾患。“天地”“王侯”虽然有造化运通的功能,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死灾难等患累。
(乙)三重申“求宗不顺化”的观点
【原文】是故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义存于此,义存于此!
所以在上一篇论中说:“认识到人生的患累是因为有这个色身,因此便不再通过保养色身以消除其患累。深知生死轮回是由于禀受自然的造化,因此便不再顺从于自然的造化来追求其解脱的宗旨。” 道理就在于此,道理就在于此!由于提问者是针对上篇中的这段话设问,因此在作如上论证后,再次举出这段话以强调其正确性。
(乙)四总结
【原文】斯沙门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8] 而沾其惠者也。
这就是沙门不礼敬王侯而看重于自己修行出世的大事、不臣属于王侯而领其俸禄的原因所在。说明“不顺化”是沙门“抗礼万乘”的深层次原因。
小结:
本篇中,远公通过对比解释“顺化”和“不顺化”,说明顺化则生死无尽、不顺化则可证泥洹。由此指出,沙门为了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泥洹宗旨,便不再顺从于世间造化而“礼敬王者”。本篇提到的“体极”,成为下篇问答的要点。
[1] 求宗不顺化:意为,为求得“泥洹”的宗旨而不顺从于世间的生死造化。
[2] 天地以得一为大等:《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中的“一”,是道家的基本观念之一,即自然之道,合乎自然的规律,没有人为造作。
[3] 有情于化等:如《明报应论》中说:“情想凝滞于外物,则恋其生而生不绝。”
[4] 介然:指隔开、间隔。《汉书杜周传》:“有旦莫偃伏之爱,心不介然有间。”
[5] 灵辔(pèi):神灵驾驭牲口的缰绳。《云笈七签》:“灵辔飘飘,玄岗崄巇。”这里指对心识的控制能力。
[6] 反:通“返”。返回,回归。
[7] 存存:第一“存”字为动词,第二个“存”字为名词,意为,保全﹑育成已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