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门不敬王者论》导读-正文-出家第二

(2022-04-23 17:12:06)
分类: 庐山慧远

出家第二

简介:

在上篇阐明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王者”的基础上,本篇讨论出家沙门是否应当“礼敬王者”的问题。

文中,首先,通过概述佛教教义说明沙门无须“礼敬王者”。其次,从其修行所产生的利益来看,说明沙门虽然不“礼敬王者”但并不失“孝敬”的实质。最后,通过和儒道等对比,彰显出家沙门不“礼敬王者”以追求其宗旨的高尚。

通过本篇,远从事相层面说明“沙门不敬王者”的原因,为下面从理体层面深入阐释奠定基础。

 

导读:

本篇包括三部分,一说明出家则与世俗相反,二说明出家不失世间孝敬,三说明出家修道功超世俗。(甲)今初。分为两节,一从教义上说明出家与世俗的差异,二从形迹上说明出家与世俗的差异。(乙)今初

原文】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1] ,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首先,指出出家人与世俗迥别。出家后便是方外之宾,形迹上已经超脱于世俗。

其次,解释差别之处。佛教的教义是,了达人生的患累是因为有这个色身,因此便不再通过保养色身以消除其患累;深知生死轮回是由于禀承了自然的造化,因此便不再顺从于自然的造化来追求其解脱的宗旨。既然实现其所追求的宗旨不是通过顺从于自然的造化,因此就不会再看重于生活所需的资财;既然消除其患累的途径不是要保养好这个色身,因此便不会再注重于生活条件的改善。

最后,小结。可见,出家人所信奉的教理和其身形的需求之间存在背离,其所追求的解脱之道和世俗注重改善生活条件的取向也相反。即一方面,从所依据的道理来看,出家人既然是在追求解脱的宗旨,因此便不会再顺从于自然的造化而继续受此色身生死轮回。另一方面,从所选择的道路来看,因为认识到了色身是苦患的根源,所以就不会再为保养色身而注重物欲的满足。

(乙)二从形迹上说明出家与世俗的差异

原文】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2] 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

理论上的异俗必将反映在外在形迹上。首先,说明出家人为修道而采取了变俗、遁世等形式。像这样的人,以落发来表明其实践自己誓愿的开始,将求道的志向表现在其服饰的改变上。因此,凡是出家之人,都是通过远离尘世以追求其志向,通过改变习俗以踏上修行的道路。其次,说明不宜再以世间礼制要求出家人。既然已经改变了习俗,则其服装便不应该再采用世俗典籍中那样的礼仪;既然已经远离尘世,便应该尊重其高尚的出世形迹。通过这一段,远对“抗礼”问题已经做出初步回答,即既然已经舍弃世俗的形式,则出家人便不宜再按照世俗礼制而“礼敬王者”。

(甲)二说明出家不失世间孝敬

原文】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3] 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首先,说明出家修行的功德。正是由于出家修道,所以他们才能够拯救沉溺于生死流中的俗人,拔除其多劫恶道受苦的罪根,通达三乘佛法的津梁,广开通向天人的正路。其次,指出由此也能够辅助君王治理万民。即使仅仅让一个出家人圆满其功德,则他的道法便足以滋润六亲、泽流天下。虽然没有处在王侯的位置上,也已经是在辅助帝王治理苍生万民了。最后,小结。因此,从家内伦常来说,出家似乎有悖于天伦之情,但其实并不违背于孝道;在外面来说,出家似乎缺少了对帝王的谦恭,但其实并不失于敬意。即出家人虽然没有遵循世间礼敬的形式,但并未失去其实质。

(甲)三说明出家修道功超世俗

原文】从此而观,故知超化表以寻宗,则理深而义笃。照泰息以语仁[4] ,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山[5] 而旋步,犹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从此来看,沙门超出世外以追寻解脱的宗旨,其道理深邃而法义真实。相比于叹息世道沦丧而教以仁义的儒家,便可知其功德微少且利益浅薄。如果这样,即使是面对玄学那样“至仁无亲”的境界仍然会回转脚步,尚且不屑于听闻其风范。怎么可能和那些顺从世间造化的民众、居位食禄的贤士们一样,仅仅是做到了世俗的孝敬呢?在总括指出佛法义理高深的基础上,依次和儒家“仁爱礼敬”、玄学“至仁无亲”以及世间孝敬作对比,以表明出家沙门不礼王者意义深远。

 

小结:

本篇中,首先说明沙门“不礼王者”的原因,进而指出沙门出家并未失去孝敬的实质,最后说明佛教义理功用的深远非是世俗“礼敬王者”等礼教可比。本篇提出的“求宗不由于顺化”,成为下篇论文设问的要点。



[1] 化:造化、教化。本论中两种含义通用,即依据大自然的造化而施设了世间的教化。

[2] 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也泛指服饰,衣冠。这里指着装礼仪。

[3] 宥(yòu):宽仁;宽待。《说文》:“宥,宽也。”这里指以宽仁之心来教化百姓。

[4] 泰息以语仁:出自《庄子外篇天运》:“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泰息,即大息,指叹息。意为,由叹息社会的礼崩乐坏而教以仁孝。这里以此代表儒家学说。

[5] 冥山:出自《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冥山,北海山名,代表道家“至仁无亲”的高深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