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门不敬王者论》导读-正文-在家第一

(2022-04-22 15:41:58)
分类: 庐山慧远

在家第一

简介:

本篇主要说明在家学佛者是否应该“礼敬王者”的问题。文中,远首先指出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王者,其次说明原因,最后指出桓玄的观点适用于在家学佛者。通过本篇,远明确了在家学佛群体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为下篇讨论出家沙门礼敬问题提供参照系。

 

导读:

本篇包括两部分,一概述佛教特征,二针对在家学佛者加以辨析。(甲)今初

原文】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科[1] ,其弘教通物则功侔[2] 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3] ,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之:

首先,指出采取出家的形式是佛法与世间法最明显的区别。推究佛教中所阐明的,大概以出家这件事最为特别。其次,说明出家人兼有世出世间的教化职能。出家人共有四类,他们弘扬佛法、教化民众的功德不亚于帝王,并且具有辅助治理国家的功能,至于其感化世俗、觉悟时人的事迹则历代都有。最后,说明佛教的作用有隐显。不过由于所遇的时机有顺逆,佛教的作用便会因其兴衰而表现为时隐时显。其中就眼前可以讨论的问题,请允许我大略谈谈。

(甲)二针对在家学佛者加以辨析。分四,一指出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二阐明爱敬教化的意义,三说明佛教赞同世间教化,四对应来问加以总结。(乙)今初

原文】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4] 之爱、奉主之礼。

在家信奉佛法的人则属于应该顺从世间教化的那一类。由于他们尚未改变世俗的情结、外表也和俗人相同,因此应该有俗人的天伦之爱和敬奉君主之礼。即在家学佛者应当顺从世间教化而礼敬王者。

(乙)二阐明爱敬教化的意义

原文】礼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首先,说明世间“爱敬”教化符合众生的根性。知道人们本身就有礼敬的传统,所以圣人们便以此来施设教化。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则是因为其往昔就接受过这样的教化。其次,说明“爱敬”符合“自然”恩威并重的特点。因此,顺应亲情来教以仁爱,可以使人们知道有自然的生养之恩;顺应治世的威严来教以礼敬,可以使人们知道大自然有其庄重的一面。再次,说明“爱敬”教化合乎因果报应规律。仁爱与礼敬,二者其实是由冥冥之中的感应而来。如果在现今看不到其感应,便应该从以往去探寻其本原。因此,以罪责作为刑罚,会使人们出于惧怕恶果而不敢为恶;用天堂的快乐作为奖赏,会使人们由追求乐果而勤于行善。最后,小结。这都是把因果报应规律运用在了教化中,既顺应于百姓礼敬的传统,又不违背自然的爱敬之道。即“爱敬”教化中同时包含因果报应、顺应根性和合乎自然之道三种道理,所以圣人以此设教。

(乙)三说明佛教赞同世间教化

原文】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5] 为滞累,根深蒂固,存我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6] ,耽湎世乐,不能自勉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检以此为崖,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首先,说明在家人应当遵循世间教化而礼敬君亲。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只注重自身的生存状况,封闭在三有世间的尘劳滞累中,根深蒂固,念念之中都是我执而不能忘怀。正在把情欲当成乐园、把声色当作享受,沉湎于世俗的快乐,不能自勉而超出。因此,世间教化便是以这样的人作为对象,而没有再说明此外的情况。此外的情况不谈,因此便应该顺从于世间的教化而不能只蒙受王侯的德泽而不遵守其礼仪、只沾沐王侯的恩惠而不对其礼敬。其次,说明在家学佛者也应该遵循世间教化。因此欣乐佛法的在家人先要侍奉双亲、礼敬君王,即使想剃度出家,也必定要征得君亲的同意后再采取行动。如果君亲对此有疑问,便应该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等到君亲也觉悟后再说。最后,小结。赞同在家人顺从世间教化奉亲敬君,是佛教重视民生和辅助帝王治理国家的具体表现。

(乙)四对应来问加以总结

原文】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7] 。略叙经意,宣寄所怀。

您立论的宗旨与此处所说在家学佛者的情况貌似相同,所以这里首先区分在家、出家的不同,以便于辨明礼敬君亲的道理。如上,略述经中大意以表明我的想法。可见,在家人乃至在家学佛者均属于桓玄所说应当礼敬的范围。于是远首先区分在家和出家两种情况,以便单就出家人的特征探讨礼敬问题。

 

小结:

本篇中,通过描述在家人不求出离、沉湎世俗安乐的现状,阐明世间爱敬教化的意义,远指出在家学佛者应该遵循世间教化而“礼敬王者”。本论首先针对在家学佛者展开论述,意在说明在家学佛者和出家沙门不同,在“礼敬王者”问题上不可一概而论。



[1] 四科: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2] 侔(móu):齐等,不亚于。

[3] 行藏:流行和潜藏。《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此处指顺逆。

[4] 天属:天然形成的亲属关系,指直系亲属,天伦。汉蔡琰《悲愤诗二首》:“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5] 有封:即三有的封闭。有,指有为法。三有,指三界内的三种有。《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6] 游观:游玩观览,此处指贪图感官享受

[7] 在三之志:三,指君、父、师。《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后世以“在三”指礼敬君、父、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