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随便逮个闲逛的老外问他:知道潘家园在哪吗?几乎就没有不知道的,还一准告诉您,周六、周日开啊。嘿,就邪了门了,恨不得比咱这北京人还门清。据说,当初克林顿夫人去了潘家园回国后与国会的朋友神侃:到了北京,什么钓鱼台、国宾馆您哪都甭去,下了飞机打个的,直奔潘家园,就全齐活。这事据说是真的,只是这话是让我给演义了。我的意思是说,现如今潘家园旧货和秀水街的服装在那些老外眼里几乎就是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综合博物馆、中国习俗的课堂、捡漏的风水宝地了。就和咱国人到了大英帝国必要去那泰晤士河看大本钟、牛津大学开开眼;到了美利坚必要去林肯纪念堂、再登上华盛顿纪念碑俯看越战纪念广场一样,是必须的。
说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就不能不说鬼市。其实80年代初期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北边的劲松小区刚成规模,这片(叫架松)还没有开发所以每到周末凌晨便自发的聚集了一群人或商贩或淘宝,其中不乏文物贩子和盗坟偷墓的。你想啊,半夜深更的不睡觉,跑这倒腾旧物不是跟解放前的鬼市一样吗。随着城市建设,慢慢的鬼市改口叫潘家园古玩市场了,到现如今叫做潘家园旧货市场。您从这名字的变迁也可看出货真价实的古玩都见了“鬼”了越发少有露面的了,所以统称旧货倒也贴切,就算是去年烧的青花瓷瓶,今年当作旧货卖给您,不为过吧,只要人家没说那是乾隆年间的老物件,就不算蒙人。所以尽管改叫市场,可这个“鬼”字一点没改,只有更鬼,没有不鬼,处处陷阱、以赝充真、以劣充好就是所有鬼市的基本要素。您要是没有马未都马先生的火眼金睛还就千万别轻易下手,就凭商贩三寸不烂之舌给你讲的那段祖上的故事,您要是动了心十有八九得瞎菜,用行话叫打眼。不过您要是只想花个百八十块的弄个仿古的旧物件放在新装修的书房里当个摆设,做个点缀,增加点文雅,没的说,这潘家园还真有看得下去的东西。您瞧:南阳的仿古玉器、东阳的木雕、云南的刺绣、和田的仔玉、河北的铜器、西藏的唐卡、景德镇的青花、易县的石雕石刻;还有仿明清的条案、圈椅,仿名家的书画;刻章的、画画的、卖碎瓷残碗的包罗万象,古旧书籍、文革书画、老旧报纸、名家书信、旧时相片应有尽有,不过您得有耐心只有您想不到的就没有您看不到的。
这几年潘家园市场越发的正规了,仿古的房子、统一的大棚、统一的地摊、统一的停车场,这不,前几天又扒了东面的一溜青砖灰瓦的房子不知又要盖什么。可甭管您怎么折腾现如今还就是没有了当初的那股味了,什么味,还真说不好,只有经历了潘家园鬼市这二十多年变迁的人才能琢磨的出来。
说归说,没事还是愿去逛逛,一来离家很近就当散步,二来总琢磨着不定哪天捡个大漏,弄个康熙乾隆年间的大开门盘子什么的,您说就冲这想法能不挨蒙吗?

漆木的小柜透着喜兴,搬回家当个鞋柜怎么样?

您说真假如何判断?要我说别忙,咱还是先看看再说

您瞅瞅书画成卷的,就这陶罐也敢告诉您是汉的

您说淘两件回去摆在书架上还就跟真的似的

别小看这碎片,说不定这里还就真有清三代的,在古玩行里专有人寻摸旧碎片

这些汉白玉石刻多来自河北易县,您要什么就给您刻什么,可怎么就没听说有北京房山的?

您说这摊主都是从哪淘换来的?这得费多大功夫啊

佛满天下啊,阿弥陀佛。

卖文房四宝的固定摊位,租金也自然高些

时下大老爷们都喜欢在手腕上套上一个,为啥。。。

这群仿唐三彩仕女还真有点大唐的味道

这三彩马的肥瘦够了,可这颜色还是差点意思

花上几十元钱挑块石料,篆刻上您的大名,或刻上立志豪言,还就有那么点成就感

这笔筒25元一个,买一个放在电脑桌上我觉得还行,特别是图案的寓意不错

这就是哄外国小女孩的物件,一哄一个准

画咱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门不光老外喜欢,挂咱家里也挺有看头

古旧书籍、文革书画、老旧报纸、名家书信、旧时相片应有尽有,不过您得有耐心

您要想淘换老旧古书,这还真有不少,甚至可预订,您信不?

困了坐在伟人脚下打个盹,您放心没人敢偷您的书,你想啊谁给您看摊呢

只要您有耐心,就只有您想不到的就没有您看不到的

人力车不起眼,可这市场里80%的货都是靠它拉进拉出的

每逢周六周日热闹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