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四首《老儿石》诗赏析

(2025-08-01 04:05:12)
标签:

老儿石

朴里

何向

郑淹宗

卜广潞

分类: 费邑杂考

 

清代四首《老儿石》诗赏析

 

清代费县西北部,有个村庄叫汪家坡,隶属费县柏林社(今属平邑县柏林镇)。这个村庄民风古朴,自古有“朴里”之称,出过岁贡汪桂茂、廪生郑淹宗等多位文化名人。

汪家坡村位于蒙山最高峰龟蒙顶以西6公里。村东南的山坡上,有一尊大石头,是一尊象形石,很像一位耄耋老人,人们尊称它为“老儿石”。

(一)

明末清初,有一位浙江龙游人何向,是旅行家兼诗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来到费县,对这片土地非常喜欢,尤其喜欢蒙山祊水,流连徘徊,不忍离去,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在费县去世,葬于费县城东小花山。费县境内的山山水水,都被何向走了个遍。

有一天,何向来到汪家坡村。他仔细端详欣赏村东南的这尊奇石,提笔写了一首《老儿石》诗:

者个老儿非等闲,斑衣鹤发驻童颜。

任他世上风波起,只在山中不出山。

诗中的“斑衣”二字,出自《二十四孝》中“老莱斑衣”的典故:“周老莱子,姓莱,……尝著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

在何向看来,这一尊状如老人的大石头,不是等闲之辈,分明就是楚国人老莱子。老莱子是春秋晚期思想家,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后来逃离南方的楚国,来到北方的鲁国,“耕于蒙山之阳”,做了一名隐士。

  与老莱子一样,何向也是南方人,也来到北方,对老莱子有特殊的理解。“任他世上风波起,只在山中不出山”,反映了老莱子淡泊名利、忘却善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是何向本人心之所往。

(二)

清代康熙年间,汪家坡村出了一位廪膳生员郑淹宗,字淯湄。他能文工诗,尤其擅长书法。泗水县泉林镇有一通《重建泉林护国寺叙》石碑,立于康熙三十二年,碑文由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山东分巡东兖道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加二级凃铨撰写,书丹者就是郑淹宗。他既有文才又有品行,却无人举荐,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郑淹宗自幼经常到村东南的山坡上劳作游玩,对“老儿石”格外熟悉。郑淹宗对这尊奇石,有独特的理解,写了一首《老儿石》诗:

群仙多是后来仙,此老直生浑沌前。

因心造化从无语,不管沧桑别有天。

郑淹宗认为,这尊“老儿石”,是一位神仙,而且是年代特别早的神仙,早在天地初始混沌未开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沧桑变化,世间的万事万物它都一清二楚,却从来不言不语,出神入化臻妙境,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表面上是在吟咏赞颂奇石,其实内心又何尝不是在感怀叹息自己的身世呢?

(三)

孙善述,字绳武,清代费县孝感社武安村(今属平邑县柏林镇)人。费城庠生朱允章的女婿。康熙年间,孙善述由于文行兼优,被山东学政选拔为贡生,进入北京国子监读书。学业期满,朝考一等,留任七品京官,担任中书之职。在京期间,孙善述经常作诗,深得大诗人王士祯赏识。后因朝廷裁撤机构精简人员,孙善述被外派山东,担任新泰县教谕。

孙善述的老家武安村,距离汪家坡村仅有十二里路,他早就知道汪家坡东山的这尊“老儿石”,闲暇之时经常前去游览赏玩。仔细端详,奇石形似老翁,觉得它很像一位“石丈人”,于是写了一首《老儿石》七律诗:

黄石仙踪久渺茫,何年羽化此山旁?

不言漫说生公法,下拜翻嫌米老狂。

松月冷侵苍玉骨,云花暗点素蜿裳。

几多英物皆青冢,谁与乾坤较短长。

在孙善述的眼中,这尊奇石既不是老隐士,也不是老神仙,而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石公。

黄石公是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当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逃亡藏匿在下邳,在一座桥上遇到了黄石公。黄石公故意让他捡拾鞋子,三试之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找到了一尊黄石,取回来珍重地供奉。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孙善述惊奇地说,黄石公不是羽化在济北谷城山下了吗?什么时候又出现在这个地方了?

生公是指晋朝和尚道生法师。传说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于是有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这尊“老儿石”闭口不言,即使能言善辩的生公亲自前来说法,也无济于事。

米老是指宋代书画家米芾。他酷爱收藏奇石,见到喜欢的奇石就要弯腰下拜,称奇石为“石兄”“石丈”。这尊“老儿石”默默无语,即使米芾前来弯腰下拜,它也不予理睬,照常不动声色。

历经苍茫岁月,遭受风吹雨打,这尊“老儿石”已经满身苍苔,好像穿了一件带有暗色花纹的衣裳。正所谓“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

“老儿石”似乎已经老去,可是它依旧神态安详地端坐在那里。倒是那些曾经走过它身旁的大人物,却一个一个走进了坟墓。

(四)

吟咏“老儿石”的诗篇有很多,上面的三首诗是写得最好的,以致被光绪二十二年的《费县志》收录进去了。

若干年后的一天下午,汪家坡的东山上,走来一位腰背佝偻的老人。他叫卜广潞,字少文,费县安靖社北安靖村(今属平邑县卞桥镇)人。他是一位文才优异、品行卓越的廪生,以教书为业。他反复诵读何向、郑淹宗、孙善述的《老儿石》诗,对这尊“老儿石”非常向往,特地赶来欣赏一番,也写了一首《老儿石》诗:

凤凰山畔步迟迟,石丈伛偻强自持。

岩嶂都归趺坐下,沧桑岂是点头期。

花开花落何曾问,云去云归未许知。

独抱痴心留太古,混沌漫教凿发眉。

这位石丈人,步履蹒跚,体态伛偻。它就像佛教徒那样盘腿端坐,那些高如屏障的山峰,都落到它的下面。它所经历的沧桑岁月,不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那样时光短暂。它不过问世事,遗世而独立,任凭花开花落、云去云归,一概不予理会。它固守本真,超然物外,仿佛置身远古时代,悠悠岁月把它的头发、眉毛都混为一体,分辨不清了。

这是吟咏奇石,更是夫子自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