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资邱”得名由来
(2022-12-16 05:43:58)
标签:
资邱资丘兹国兹邑 |
分类: 地名文化 |
古地名“资邱”得名由来
资邱村在费县西北20公里,原属费县,今属平邑县。
资邱古称“资丘”。明代《万历兖州府志·卷二·建置》有“资丘社”,属费县古费乡。《万历沂州志·卷一·里社》记载,古费乡共有十个社,其中一个是“资丘(去城三十里)”。
清代《康熙费县志·卷之二·里社》仍然称作“资丘社”。到了雍正三年,“帝尊孔,复令天下避孔丘讳”,“资丘”改称“资邱”。
清代《光绪费县志·卷一·村社》记载,费县西北隅二十社,其中一个是“资邱社”,管辖资邱庄(有集)、南近河、国泰庄、凤凰台、永丰庄、顺河庄、邱上庄、石井村、东家庄、时家村、尹家村、唐家村、东庄、起古庄、巩家庄、岳家庄、兰马庄、阳庄、阎家庄、孙家井、关帝庙21个村庄。
在《费县一九三〇年行政区划》中,资邱乡(原资邱社)隶属费县四区(柏林区)。在《费北县一九四四年行政区划》中,资邱村隶属费北县卞桥区。1946年1月,资邱村划归新成立的蒙山县,隶属蒙山县卞桥区。1952年3月蒙山县撤销,资邱村划归平邑县,隶属平邑县卞桥区。
1958年3月平邑县设立资邱乡,12月成立建华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隶属平邑县卞桥区。1984年4月设立卞桥区资邱乡。1985年8月撤区后设立资邱乡。2010年6月资邱乡改为资邱镇。2011年8月撤销资邱镇,并入卞桥镇。
关于“资丘”这个地名的来历,清代《康熙费县志》、《光绪费县志》、《费县乡土志》,1997年《平邑县志》等志书,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
2007年出版的《平邑县地名图册》有这样的解释:“资邱村:位于乡驻地,耕地3378.3亩,850户,2800人。金代即有此村,村南有一土丘,以此取名。”只解释了“邱”的来历,并没有解释“资”的含义。
2019年出版的《平邑地名文化》一书“自然村名录”中,仍然沿用了这个说法:“资邱:金代即有此村,村南有一土丘,以此取名。”也是只解释了“邱”的来历,并没有解释“资”的含义。
2021年12月出版的《平邑县地名志》说:“资邱: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千米,西至国太庄,南与魏家庄相连,北邻寨上村。以地形地貌命名。金代建村,村南有一土丘,以此取名。”仍然只解释了“邱”的来历,并没有解释“资”的含义。
其实,“资丘”的历史,远比金代要久远得多,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兹国”,是少昊后二十八国之一。
200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建置志》记载:“夏商时期今山东地域范围的方国为数不少。据研究山东古国史的学者称,仅文献上有记载,且能查到地望的就有一百三十多国。其中,东夷族氏族部落演进为国者一百多个,就说少昊后国,有穷桑、兖、缗、蔑、偃、绞、鬲、郦、嬴、运、掩、菟裘、密如、徐、淮夷、兹、时、郯、葛、莒、渠丘、计、安丘、无娄、且于、犁比、林闾等国。……它们是后世政区的胚胎。”
这段文字中的“密如国”、“兹国”、“时国”,都在费县的北部。“密如国”在黄仁水库西侧的密家庄一带,今属蒙阴县垛庄镇;“时国”在平邑县资邱村北侧的时家村一带;“兹国”在平邑县资邱村一带。当然,那时候的“国”,规模很小,只相当于大型村落。史书说“夏万国”,是说夏朝有一万个“国”,可见当时“国”的规模不大。
到了春秋时期,“兹国”称作“兹邑”。《春秋·昭公五年》记载:“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左传·昭公五年》解释说:“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牟夷非卿而书,尊地也。”(译文:“夏季,莒国的牟夷带了牟娄和防地、兹地逃亡前来。牟夷不是卿,但《春秋》加以记载,这是由于重视这些地方。”)
西晋学者杜预说:“兹,姑幕县东北有兹城。”南宋罗泌《路史》认为姑幕县在今山东高密。有人认为,姑幕即今莒县,商代为“姑幕国”,周代为莒子国,汉代置姑幕县。有人认为,姑幕县在今安丘市石埠子镇境内。众说纷纭,看法不一。
清代学者、泗水县进士王廷赞(1847-1927),字子襄,号若谷,对姑幕县的地望持有不同观点。
王廷赞《泗志钩沉》说:“颛顼封其庶子穷蝉于姑幕,徙封少典氏于颛臾,而以故地益姑幕。今治东南五十里有姑幕山……下有姑幕城。《春秋左氏传》:‘盟于姑蔑’。杜预注曰:‘卞南有姑蔑城。’《公羊传》、《榖梁传》皆作‘盟于昧’。幕与蔑、昧音同形异,古字多通借故也。”
在王廷赞看来,古代的方国“姑幕国”,即“姑蔑城”,也就是卞国泗水南岸的姑幕城。今天的泗水县东南25公里的,有一座姑幕山,俗称谷垛山,山下的泗张镇天齐庙村北、梅鹿庄村南,有一处姑幕城。
泗水县的这个姑幕城,位于平邑县资邱村西南12公里,恰好与杜预所说的“姑幕县东北有兹城”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夏商时期的“兹国”、春秋时期的“兹邑”,地望即今平邑县资邱村。
由于“兹”字有“此”、“这个”之义,称作“兹邑”容易产生歧义,后来逐渐演变为同音的“资邑”;因为“村南有一土丘”,又演变成了“资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