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炳忠_台灣
王炳忠_台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83
  • 关注人气:5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以對「中華民族復興」無感

(2012-07-10 14:38:19)
标签:

杂谈

分类: 雜文評論

  何以對「中華民族復興」無感?此乃一大哉問。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張佑宗發表調查報告,稱大陸不斷強調的「中華民族復興」,聽在台灣年輕人耳裡,「沒有任何感覺」。這樣「無感」的青年有多少,我不清楚,但可確信的是:王炳忠,一個解嚴後出生的台灣「七年級生」,不在其中。

 

  兒時,母親從圖書館借來一冊又一冊的中國歷史,我埋首其間,縱身一躍五千年。國中一年級時,讀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我為無數救亡圖存的愛國志士,忍不住鞠一把少年的熱淚。復興中華民族,是我當時就立下的志向,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在台灣的中國人,有光榮、有悲傷,但我仍深感自豪。

 

  面對張教授的調查報告,我憤怒,乃至痛苦。稍稍平復後,我要問:是誰造成這個結果?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二十年漸進的「去中國化」教育,當然是主因。小學的時候,教科書還提「中華民族」,中國還是「我國」。國中以後,八年抗戰變成和「我們」無關,唱首「龍的傳人」就像異類。心懷大中華的老師在無形壓力下自我噤聲,一些老師開始對學生倡導:大家喜歡叫「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共和國」?同學們可以公投決定。

 

  張教授說,台灣是開放社會,強調個人主義,領導人意志很難促成認同轉變。但是,風行草偃,我們也不應誇大台灣青年的自我意志,而忽視執政者刻意引導的作用。

 

  欲亡其國,先滅其史。今天在台灣的學者諸公,察覺到年輕人對「中華民族復興」無感的現象之後,是否想過做些什麼?還是又把這一切歸於「開放社會」,陽春白雪,不招惹一點塵埃?

 

  現在很盛行的論調是,因為大陸不夠好,在個體、政經社會的平均表現上比不上台灣,所以年輕人對「中國」、「中華民族復興」沒有認同。然而,兩蔣時代的大陸,其政經條件更加遠不如台灣,但當時的台灣卻沒有因此不認同中國;即便到九○年代中期,李登輝也還公開說:海峽兩岸要結束「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悲劇,開創「中國人幫中國人」的新局。

 

  與其拿大陸當藉口,台灣的有識之士更應檢討:是否反倒因為大陸政經能力的提升,而使台灣失去自信,從而放棄逐鹿中原,自絕於中國,自絕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如是,則當我們用自傲的言語來掩蓋內心的懦弱時,又豈非一種自卑?

 

  大陸大學生認為,台獨和外國勢力是兩岸無法統一的主因,張教授說:「這是對台灣社會的不瞭解。」其實,我倒認為大陸學生一語道破兩岸困局的結構性因素。「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可悲兩岸一甲子的爭鬥,卻是讓外國勢力見縫插針、從中得利,使我們深陷迷障、糾結自纏。台灣面臨的國族認同錯亂,包含台獨,正是中國近代不幸歷史的產物,揉合了殖民與偏安。只有從歷史的高度、中國現代化的脈絡理解台灣,才能見林又見樹,看得透徹。

 

  何以對「中華民族復興」無感,每個人各有解答,但除了歸咎大陸外,台灣需要更多的自省。既然台灣強調個人主義,那麼像我這樣的台灣青年,這樣認同「中華民族復興」的聲音,也就應該有發出的空間了。(2012年7月10日,凌晨四時,台北)

 

-----------------------

中華民族復興?台灣年輕人無感

  • 2012-07-05 01:05
  • 旺報
  • 【記者林琮盛/專訪】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佑宗5月下旬發表《和平效能感》研究報告。調查中,張佑宗發現,台灣青年世代的認同更偏向「理性基礎」。該基礎表現是在「中華民國」的「無奈」公約數上,「在大陸威脅下,這個稱號比較安全」;他還稱,大陸不斷強調「中華民族復興」,聽在台灣年輕人耳裡,「沒有任何感覺」。

  中共近年積極透過經貿和文教交流,試圖轉變台灣年輕人的認同感。張佑宗認為,大陸給的利多往往只集中在少數族群或團體,並無擴及到大眾;同時,中共的利多建立在「交換基礎」上,年輕人不會因這樣就轉換認同。

  大陸大學生認為,台獨和外國勢力是兩岸無法統一的主因。張佑宗直言:「這是對台灣社會的不瞭解」。他說,儘管大陸綜合國力遠勝台灣,但在個體、政經社會的平均表現上,台灣仍比大陸進步。在兩岸交流頻繁後,這種差異更容易「拉出距離感」。

  他說,若中共想要把台灣年輕人認同感拉過去,「關鍵是,大陸必須要變得更好」。

  對於台灣年輕人認同的內涵,張佑宗觀察到,中華民國是台灣社會的公約數。但認為中華民國涵蓋大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說,在中國武力威脅下,認同中華民國是現實考量。本質上,絕大多數年輕人都以「台灣」來稱呼自己。

  至於領導人能否形塑氛圍,改變社會認同?張佑宗的研究發現:「很難」。他認為,台灣已是一個開放社會,更多強調個人主義,而非大陸的集體主義。用領導人意志去強推認同轉變,台灣已不適合。尤其在開放社會下,民眾不再信任或崇拜聖人的造神運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