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我的“大我”(五)
(2016-09-04 07:30:00)
标签:
爱婆婆老公矛盾成长杂谈 |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看见婆婆
某天晚上我回到楼下,正好撞见公婆带着甜甜,甜甜一见我就从爷爷怀里挣扎出来要妈妈抱,我右肩背着一个大大的单肩包,挺沉的。我跟婆婆说“再见我上去了”,婆婆说我跟你一起上去(她手里举着给甜甜买的三连包包装的海苔)。我抱着孩子背着大包,婆婆却丝毫没有要帮我接过来的意思。我心想你也不帮我拿任何东西,你还上来干嘛?这一袋海苔放我包里就可以啦——我注意到了婆婆手里的海苔,她真的是举在胸前,我明白了,她是要给QD看,让QA看见她给孩子买零食了。婆婆向来这样,如果给我们买什么东西,一定会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客厅饭桌的正中间。
我的小我说:
“首先,我抱着孩子她不接我肩上的包,让我感到不被爱,心里不快;
再者,她举着海苔跟我到楼上,打开门让QD看见,特意跟QD说给孩子买海苔了,他要以此博取QD的好感,QD又要觉得他妈多好多好了,哼,我又被比下去了……”
我的大我说:“婆婆愿不愿意爱我,想不想向儿子索爱,儿子愿不愿意爱自己的妈,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吗?完全可以。我有情绪是我自己的投射,我可以腹诽,但是得克制自己别迁怒他人啊。婆婆在满足甜甜对零食的需求,在向QD示好,跟我说话时态度也挺友好的。”
曾经,我对婆婆深恶痛觉,我认为她整个人都是黑的,没有一丝亮光,起码对我没有。突然,我想要重新看看她:她对我,自始至终真的没有一丝亮光吗?
我觉得婆婆“黑”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小我:这时我觉得被“控制”了,我对自己产生评价“我无法反抗,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生活——我是个无能为力的人。”
大我:她是越界评价和要求了,但我也是可以平和地拒绝的,真正伤害我的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二,她不爱我:事例不赘叙。
小我:她不爱我,我觉得很受伤,我恨她。
大我:这是我对她的投射,她有权利不爱我,真正伤害我的是我的“索爱”需求,是我自己的“求不得”之苦在折磨我。
三,她极少帮助我,但又老是到处跟别人夸张地说对我有多好多好,帮我很多,付出很多,还到处编造我的坏话。
小我:她夸大自己的付出,她索要的回报太多,她在我身上的投射太重,她总说我占了他们家很大便宜。她夸大,她欺骗。
大我:这或许是我和她之间的因果,我总觉得她亏待我,多年来她的苛刻亏欠了我,说到底,前生今世,我和她谁欠谁,真说不准,对婆婆这些言行,我要么走大我,要么坦然受报吧。
四,她经常用不屑的言语在背后谩骂我的家人,谩骂邻居、快递、门卫,还非得要求我一起骂,我不支持她她就生我气。
小我:骂我的家人就是不尊重我,骂邻居是没口德。
大我:反正她不是当面骂,我家人也没听见,我家人没听见没受伤,我觉得受伤是我自己的事,婆婆骂谁其实都是她的权利和自由,那是她和别人的因果和关系,跟我没有关系;她生我的气是她的事,我觉得受伤又是我自己的事。
啰七八嗦说了一堆,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婆婆有权利不爱我、不帮助我、对我生气、夸大、编造、骂别人,这些跟我都没有关系,我觉得受伤,是我自己的投射和功课;
婆婆越界要求我、当面指责我的时候,我是可以客观地拒绝和维护自己的,我产生不好的自我评价,也是我自己的投射和功课。
理完这些,再看看她对我的好,对我们小家庭的好:
她也有帮助我的时候,比如我出门做事时,总要带着一壶水,她时常帮我倒壶水;
我要出门做事的时候,跟她说好早上九点来或者十点来,她从来不迟到,准时出现;
她时常买些菜和蛋过来
......
我觉得她“好”的事情,还有我觉得她“黑”的事情,好坏黑白都只是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下的结论;而且万事不单纯只有黑或只有白,总是黑白兼具的,婆婆对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即有她小我的诉求,也有大我的诉求——我可以说她来照顾孩子不过是想让孩子和QD对她产生好感,那么我对孩子对家庭的努力,也有为获得孩子和家庭对我的认可的成分。没有纯粹的大我和小我,任何一个人都兼具阳面人性特质和阴面人性特质。
婆婆身上有光,包括她对我,也是有光的,我确认。
对她的帮助和给予,我应感恩和回报;
对于她的干涉和越界,我可以平和客观地自我维护和拒绝;
最关键的是,我对她的这些憎恶和愤怒,揭露了我自己内心的黑洞,揭露了我自己的内在评价,促使我去填补自己,接纳自己。
我看见:婆婆、老公,还有某些我曾经认为对我全无善意的人,他们对我大我/小我皆有,只是因为大我小我不分明,混乱裹卷在一起,所以,外在的行为才经常显得“不适当”,在我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不帮我;在我不需要的时候,又做出一些想要亲近的举动。而我在不懂得觉察他们内心深层感受的时候,就产生了“不适应”、“被绑架”、“排斥”的感受。其实这都是因为彼此双方的大我/小我混沌不清,导致的“错位”,简单说来,就是彼此的大我、小我都没放对位置,让双方都不舒服了。
理清这些,更有助于我在情绪起来的当下,觉知我自己的大我和小我,对内和对外的关系。
对内:大我、小我的需求和感受,越加清晰分明;对外:不伤害,并尽量照顾和满足。
八字小结:大小分明,内外分明。
人生之苦,不过是“无明”苦,看见自己的苦皆在于“外求而不得”的投射之苦,便可以转回自身,自我依慰和接纳。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到大我小我丝丝分明,对内对外各个满足,就足以和身边的人和睦相处、安度一生。
某天早上婆婆过来我这边,说:“家里的家具你先别换啊(沙发的两个扶手掉下来了,我曾说过打算换掉),我有打算。”
我:您有什么打算?
婆婆:过两年你们不住这了,搬走,不跟他们那家子住一块(指砌水泥地的那家邻居)。
我的小我说:过两年我们不住这了,我们自己还没决定呢,你又想影响QD,操控我们吗?
我的大我说:她其实心里也清楚她现在对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她这样说也只不过是发泄情绪,用这类话来为自己打气罢了。可怜的老人,无明地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一面伤害别人一边折磨自己的老人。我还跟她争什么呢?在不妨碍原则和生活重大安排的情况下,我尽量让她赢,满足她的重要感吧。
我说:也好,这沙发除了两个扶手没了,还能用,我先不换;搬家的事以后我跟QD商量商量。
林老师让我找出我和婆婆的主美德,我暂时找不出来,我对婆婆的美德很随机,感受到什么大我情感,感受到对方的什么需求,就选择什么相应美德吧。毕竟,我在我自己不同的状态下,察觉的深度不一样,能够给出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对方在不同状况下,她需要得到的满足也是不一样的,不是吗林老师^-^
生存策略
面对婆婆或其他人的挑衅,我面临“对抗”和“顺从”两个策略,在浅层觉知之下,我选择了“满足、顺从他人”的策略。
做完选择后,我会对自己产生“傻、软弱”的内在评价;然后我又接着给“傻、软弱”刷好评,意识层面上的好评易刷,道理很容易说通,可里一直难过关,很难真正认可“傻傻的我也是好的,软弱的我也是好的”——因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这些时刻、这样的我得到的,是奚落和嘲笑。
哦,原来我还是害怕那些围绕着我的那些目光,年幼的我,通过那些目光看到:“这样的我是不好的”、“这样的我无法获得更好的存活机会”、“我不能这样活着”——看到这些,我就清楚了:
首先,傻和软弱只是我众多生存策略中的一个,是我的某个侧面,它们不等于我整个人,不等于我的人格;
其次,傻和软弱真的不能存活吗?它们分明在我需要的时候保护了我,让我存活得更好,这才是真相。
我们的每一丝起心动念都是生存策略,而所有的生存策略都是为了生存、存活;而“分别”排斥了很多生存策略,于是制造了许许多多生存恐惧。我们学习去理解我们的生存策略,把那些莫须有的恐惧刷掉,还原我们的本能,生存的本能。
人格评价=分别=不真实=妄念
生存策略=无分别=本能=生存
在前几天的会员课上,吕涛说了一句“活着本身就很有意义”,当时感觉一下子被这句话击中,又说不清为什么。现在我理清了自己的感受:
人内心最大的恐惧和驱动力就是“生存”,我们所有的生存策略和本能就是为了“生存”;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的生存策略,就制造了生存恐惧;
看似简单的生存恐惧,会以各种各样复杂的需求和形式表现出来——归结到最后才知道:我只是想确认我这样活着,是安全的。
活着的每一刻的意义,就是确认“我可以安全地存活着”——我们所做的所有功课“刷好评”、“理解”、“接纳”……都是为了确认这一点:我这样,可以安全地活着。
整理者感言:
何谓”成长“?
成长就是在心灵/精神层面真正切断对父母、对他人的依赖,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满足自己,对外不索求、不伤害。
”没有救世主,你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你自己“——这是花径所有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会学员不执着于自己的”分别“,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善待自己,获得更轻松自在的俗世生活。
成长不易,努力对自己做内心功课的伙伴,也一定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