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我的“大我”(二)
(2016-08-27 14:30:00)
标签:
爱婆婆老公矛盾成长 |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取与舍
我劝了老公,可我自己这几日心头渐渐地上了火,我又想起之前婆婆对待我的种种“霸道行径”和我自己当时拼命忍耐压抑的状况。
我为什么一直“放不下”这些事情,一想起来就冒火——因为我不接纳那样的自己,讨厌那样的自己,鄙视那样的自己,怎么能在婆婆面前怂成这样?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敢地维护自己和孩子?
我不能违逆婆婆,又咽不下这口气,我不能接纳这样无能为力的自己、不被认可不被支持不被爱的自己,我不要这样的自己,我不爱自己。
不爱自己,就必定要拼命去抓外面的爱,对外面的强烈期待让我充满紧张和恐惧,生怕外面的信息是否定的,是拒绝的,这些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尖锐而充满打击性的:拒绝=不被爱,不被爱=被害——这就是我的“受害者”情结的根源。
这种受害者心理让我对婆婆产生了过度的戒备和情绪,
她对我稍微有点说辞或动作我都能产生强烈情绪,我怕她害我,我怕她对我不公平,我不要被她算计,我不要被她欺负——我总是有被她欺负的紧张、愤怒和烦躁。
我的情绪就一直忍不住指向她,比如这几天就一直回想之前那些“被欺负”的破事,心里很烦。
她真的能欺负我吗?
她对我的那些“评价”真的是对我的欺负吗?
她有权利说任何她想说的话,如果我觉得“被欺负、受伤”,那是我自己心里又紧张了,我不认同她的那些话,或者我认同了那些评价而我又能接纳自己,就不存在被欺负和受伤了。
她也不能真的对我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后果,她想让我按照她的意思做,可我现在完全不用按照她的意思来做啊。即使她使脸色,脸色也不能伤人,是我自己心里的自我评价伤了自己。
也许婆婆有时确实有打击我、伤害我的意图和举动,但是,
对方想伤害我,和我觉得受伤,这是两码事。
当对方贬低我否定我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有受伤的情绪呢?也就是说,我觉得受伤的时候,首先我认同了婆婆的评价和否定。当我认同她的评价并它们放到我身上的时候,我对我自己产生各种评价的时候,我才会受伤。真正让我受伤的其实是我自己。如果婆婆对我做什么我都觉得自己很好没问题的话,那我就不会觉得受伤。
我真正不接纳的,是我没有反驳婆婆而选择了沉默,甚至很多时候我要附和、顺从、满足婆婆,我不能按照我心里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为什么会去附和、顺从、满足或者选择沉默呢?我肯定是有我深层次的其它需求的。比如说要保持家庭和谐,不想闹事儿啊,或者有时候还需要婆婆帮我看看孩子啊之类这些事情。
我在那个当下没有看到我之所以选择沉默或者附和、顺从、满足对方,是有我的深层需求的。
当下我有两个需求,一个是“表达自己”,一个是“保持和谐关系”。
当我选择保持和谐关系时,那个“表达自己”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所以我觉得自己“很软弱、被欺负了”之类的。所以情绪就来了。但是我没有看到,其实这个策略满足了我一个更大的需求。也就是说,目前对于我来说,“家庭和谐”的需要比“表达自己”的需要更加重要和急迫;家庭和谐,我才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出时间来成长和做自己的事,同时妥当照顾好孩子——我满足了自己多么大的一个需求啊!
人往往在跟别人发生争执之后会反复地想“我当时应该更厉害一点!我当时不应该放过他!我当时应该如何如何……”其实当时所做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当时做那样的选择,肯定是背后隐藏了另外一个更大的需求,我们才选择那么做的。
当最重要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被放弃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又会冒出来,所以过后我就会觉得不平衡,觉得“我为什么满足了别人?我为什么压抑了自己满足了别人?”
但其实再往深里看,我当时的反应,其实就是最好的选择,满足了我更深更深层次的需求。俗话说“委曲求全”,委屈了一个小需求,成全了一个大需求。
而无论哪个需求,其实都是我自己的需求。
当我看到我的反应满足的是一个更大的需求之后,我发现,原来我维护的还是我自己,我最爱的还是我自己。这时我会感到被爱,感到满足,然后就会平静一些。
在觉知不够的情况下,在我潜意识做出选择的一霎那,也就是我选择顺从满足婆婆的那个当下,我在意识上并不是很清晰地知道我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大需求;但我事后知道自己满足的是更大的需求后,内心仍然失衡,有情绪——那个小需求不会因为大需求得到满足而停止呼喊,就像饿了必须吃饭才能饱,冷了必须穿衣服一样,这是不同的需求,它们是同行线,无法相互弥补,必须挨个把功课做足了,少了一点都不行。
人生而求圆满,所以首先总是会被自己的“不满足”带走。一个人,无论他的生活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多么满足多么富有,但是他自己呢?身在其中却并不觉得幸福。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是看到自己没有的那个地方、自己缺乏的、没有满足的那一面,看不到自己已经有的、满足的。
人生而求圆满,一丝不满足就会产生一丝不安,这份“不安”就会把我的情绪带走。
以前,这份“不安”只会把我带向压抑或者失控;
现在,这份“不安”带我走向自我觉知。
如果我足够用功,那么最终便可以证得真正的“圆满”——人性果真是圆满啊!
我这番功课,其实就是林老师说的“刷好评”:
1.
2.
3.
是生命本能的取舍。
如果想兼而得之,那就是想多了。
舍与得,永远是相对出现的,它们都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若有所得必定在另一方面有所舍。
而那个被“舍”掉的需求啊,就是当前需要做内心功课和接纳的最重要的地方。
对外,面对婆婆的时候,我舍掉了“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这个需求自己事后(如果觉知足够快当时就能做到)一定要去弥补,不然心里就会产生“委屈感”(为什么选择满足他人不满足自己);事后好好看这个当时未被满足的、被舍掉的需求,肯定它的存在,承认它的合理性,告诉自己:“我这样是对的,我这样是好的,无论怎样我都是值得被爱的。”
比如晚上回到家,发现灶台的小油壶里一滴油不剩(之前我是真的没有注意到,但我能肯定婆婆她是知道的,就是悄悄跟我较劲呢),心里骂:“我也不添,我以后就从大油桶里倒,讨厌你,我想故意气你,就不顺着你的意,气死你”;又一想:“不顺着她她又没好脸色,我不在家,她要是气不顺,我闺女也不好过,还是满足婆婆的好;她想在这些细节上获得‘赢’的感受,获得某种掌控感,满足她吧。”我选择了满足婆婆,选择自己打理家里所有细细碎碎的事情,包括公婆他们在这边使用过后随手摆放的杯子碗筷等。
比如婆婆一来我家就把客厅大阳台右侧的半幅窗帘拉黑,窗帘挡光不说,还会弄脏我晒在阳台上的衣服,跟她沟通,她说邻居会偷看我们家,我心里骂:“谁有功夫看你?真是病得不轻”,一开始我在家我就拉开,她来了就拉上,她看到我拉开了脸色不好,叮嘱我不要拉开,而我每次回家看到窗帘拉上也特生气,后来一想:“满足她的安全感(她觉得被偷窥),满足她的掌控感吧,她高兴,我闺女也好过,挡点光也不碍事,窗帘沾着衣服那就把窗帘放到窗帘杆后面就沾不着了”,我选择了满足婆婆,把窗帘放到窗栏杆后面,不沾衣服,再也不拉开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小细节,我选择了满足婆婆,满足她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在不伤害到我和孩子根本利益的原则上顺从她;但我自己心里却有“被欺负”、“被胁迫”的委屈感和不满足感——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在这些方面不能按照我自己的心意安排我的家庭生活,我无能,这样的我不好。好吧,(在这些方面)无能就无能吧,无能也挺好,不较劲、省心,沾枕头就着,这些都是“无能”带给我的好处。
我又想:婆婆看到我这样顺从于她,她或许会背地里笑我软弱和傻——我在干什么?我又在评价自己了:傻,软弱。
我又不接纳自己了,我一想到别人可能会这样评价我我就浑身不安,一想到别人眼中嘲笑的意味我就浑身冒刺——我不敢无能不敢傻不敢软弱啊,我不敢接纳自己,不敢做自己。做自己,并不只是坚持、勇敢、索要;怯弱、退缩、放弃、无能、傻、软弱,也是做自己。再进一步说,所谓的怯弱无能傻那也是别人的否定和评判,对于我来说,这些词不过是我众多生存策略中的某部分策略,是中性词;是别人眼中的分别让我对这些策略起了分别,对自己起了分别。
有分别的爱,就是让我不敢相信自己这样也是好的。
既然分别已经种下,对自己的“分别”不起分别即可。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