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安了,安全感就有了

(2016-01-20 07:30:00)
标签:

心安

安全感

故乡

原生家庭

父母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心安了,安全感就有了

作者:未小草

 

昨天晚上小组回家后,陪孩子睡下后,看完她的作业和自己洗漱,就已经十一点过,我猛然想起刚刚在QQ群看到的要准备科学课的东西,需要一个夹子,确切的说是摄子,那东西平时用得少啊,可是她是有两个的,一个是去看牙时,找医生要的完整的一套一次性看牙的工具,当然她是为了玩看牙的游戏,而我就是她的“病人”;另一个就是在手工课的工具里。可是我找了常放东西的地方没有,心里开始发悚,因为她的东西多且杂,家里的东西经常都被保姆丢进一些箱子里,毫无规律而言,她只看怎么顺手,也不管你好不好找,找东西是我的一个情绪点,那种东西随时都会被拿动的愤怒,那种无从下手的愤怒,因为家里的人都不爱收拾,也不能埋怨她,并且能做到她那样,我也觉得不容易了,所以我只是让愤怒在心里翻滚,也觉得不太好表达出来。

最近几天孩子咳嗽得厉害,我睡得很不好,这时,我的头开始晕起来,真的太累了。可是我还是得找啊,明天早上的时间,我想都不能想,因为我深知早上的时间是怎么样的,如果晚上没找到,第二天无论再找或者购买时间都够呛,事实上由于那个“我不行”的信念,让我看到每天孩子迟到,已经让我绝望了,我都不相信,第二天早上还有时间来处理。于是我开始把我所能找的地方全找了一个遍,近五十分钟啊。差不多二十分钟过后,我才觉察到了自己的执著,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停下来了,明天再来解决?我回答不可以。就算是带着这样的觉知,可深深的习惯性却驱使我不能停下来。我想起了,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为了找一个东西,为了做好一件事,不惜代价。为什么常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而在执著的寻找或者完成这些事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去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者可不可以退一步?

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执著?为了让自己心安,对!就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我似乎咯噔一下,原来我在寻找让我心安的感觉,这么执著和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心安!心安不就是安全感吗?安全的感觉,不就是心安的感觉吗?在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这似乎是一个很常见的名词,而无知的我,对于这个概念一无所知。去年在一个育儿群里,一个妈妈说孩子特别害怕某一种东西,而那时我虽然还没有上花径的课,可是博客的忠实读者,对处理孩子的情绪我学会了“依葫芦画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只是形式的模仿,而我的心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当然这首先得学会怎么与情绪相处,才能真正接纳孩子,这也是我走过的漫漫成长路才知晓的啊。当时我看着她的焦虑很深,于是我就说陪着孩子,说出孩子的害怕,这样就可以了。另一位妈妈,当然也是我认识的,我们两个的答案差不多同时出来,她说:孩子安全感不足,要增加安全感。相于比她的回答,我觉得我的好通俗,竟然有一些得意,也觉得花径的方法更具体。可是我哪知道什么安全感啊?我哪知道怎么去增加啊?我觉得她的回答太学术,不具实操,这样的回答,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其实相当于白说。这次印象很深,是因为我不懂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上了林老师的课了,也讲了这个名词,第一次的课堂笔记还认真地看了,觉得好像还是不太明白,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深究了。上周日D课,金艳说有情绪的时候,就是安全感不足的时候。我好像觉得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而这一次听到,是我的心听到了,之前有没有听到过这类似的话我不知道,至少是当时没有触动我,所以我并没有真正的听见。

今天我就想起了这句话,是啊,愤怒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悲伤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我的心不安啊,这时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啊。这么一想,明白了,让心安全的感觉,就是安全感。我终于把这个具有学术味的名词转换成了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是我自己的东西。

原来我一直就是在寻找心安的感觉而已,可是那感觉却是那么难得。我如此的努力是为了让我的心安定下来,能够踏踏实实的睡觉,能够在第二天早上从从容容。为什么晚上我心不安,那么累了困了都停不下来,是因为我有很深的恐惧,要是找不到了,明天怎么办,要是明天早上一忙,就压根儿忘记了怎么办(这种我经常发生)?老师要求很严厉,孩子这学期经常丢三落四,经常都是“榜上有名”,被罚被抄,本来作业她就不愿意做,再加上这额外的部分,让她觉得更讨厌作业。我想为孩子撑起我能撑的天。我不在意她“榜上有名”如何,而是想真实的减轻她对上学的厌恶,我想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问自己,我能退一步吗?就是实在没交,怎么办?你能坦然接受相应的处罚吗?不能,我的心会不安的。因为这学期她漏做作业,忘记带东西,没按时交作业的次数已经太多了,我不想因为我知道没做到而放弃。看看孩子感觉怎么样?连续几次应该带的科普读物忘记了,今天早上还在叹息,没有带就算了吧,虽然无奈,她倒是能接受现实。是的,是我的恐惧太多,我的心眼真的就是太小太小了,我经常如梦初醒的大叫“糟了,什么什么事!”这也成了孩子的反映,经常我都会被她的惊讶击中,我说又怎么了?其实我知道,这是我传递的焦虑。

为什么一如惊弓之鸟状?为什么总是忙忙碌碌却觉得心里没有一点儿成就感?觉得心里空落落,觉得虽然忙碌了,却没有一点儿意义?那是因为心不安,努力只是为了心安,努力只是为了寻找安全感。安全感都没有满足,又怎么谈何价值感?这时候,我忽然就明白了林老师讲义上的那个烧杯形状的安全感与价值感的关系图。原来整天汲汲营营,连安全感都没有满足,又怎么能有价值感,成就感呢?

而为什么我们的安全感缺失了,那是来源于没有足够的给予,我们吸收到的也是这样的焦虑和恐惧,无法心安啊,可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了。可是我通过这样的寻找,我真的能让我心安吗?如果找到了,我这次会心安了,那下次呢?其他的事呢?我又如惊弓之鸟。根本问题没解决啊。那么这样如果向外在的事实来寻找安全感,这似乎永远会被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牵着走,而我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摇摆起伏。我就是事件的奴隶,所以我总是被大大小小的事情所淹没,我已经丧失了我是主人的权利。于是,我也明白了,我是在向孩子要安全感,经常听说这句话,但没有真正的理解,是的,我想证明我是一个好妈妈,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于是我通过她的事情全心全意的尽力,力求完美的给予她支持,所以达成这些可以让我心安,我的心安是建立在她的事件之上的,而不建立在我自己的内心,所以我其实是在向她要。达成我会心安,那么我会要到一次,如果达不成,我则心不安,又会纠结焦虑。这样要,怎么能要到呢?

于是我开始假想,如果我内心安全感足够,有几种情况会发生:一。当我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计划下时间,等我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了,可以寻求家人的帮助,或者让孩子自己找下,可压根儿,我都没有想过,所有事情都自己扛,这已经是我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我不愿意麻烦人,还有就是我经常开口被拒绝,所以我已经放弃了要向她们求助,除非我万不得已(这也是需要专门花时间去看到,有着很复杂的心理因素)。二。如果我找了十几分钟找不到,我就开始计划,明天早上早一点儿起床,去学校门口买;或者明天早上问问孩子的爷爷奶奶有没有?于是心安理得的睡觉去。三。如果都找不到,也买不到,可我也尽力了,那就等待事情自然的结果发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孩子有情绪了,我就接纳她的情绪,不就过了吗?学校老师,是我无法掌握的,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的情绪。如果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我没有那么多焦虑,也没有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去接爱我们所不能左右的事情,或许也让她学会,自己早一点儿来提醒我?这次她也完全忘记给我说,她本身也有自己的责任。

可事实上,焦虑的我,把自己折磨得疲惫不堪,花了时间精力也非常的沮丧,不仅我无法助人,我却是在透支我自己,更是在削减我本身就很微薄的安全感,所以我的安全感不是增加,反而是减少再减少,而这就是恶性循环,而我又拿什么给孩子?而我又怎么来让自己有价值的感觉?那种什么也没有做好,忙碌了反而没有意义的虚空的感觉,有时候真的会让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啊!这感觉如此地的熟悉,结果就是来源于此。

安全感做为价值感的基础,所以那个烧杯形状的底部就比上面要大很多,要充分满足后,才能自然而然的有上面的价值感。那该怎么样满足安全感,通过刚才的分析,外在的事件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个方向,向内,自己给自己。比如当时我察觉到自己的焦虑,于是我停下事件的处理,去看看内心焦虑的小孩子,陪伴她,直到她安定下来,自然我也会心安,当我心安的时候,自然有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也许那时,“事情”也不再是“事情”。因为曾经的缺失和无知无明让我们的安全感已经严重匮乏,所以我才有那样的焦虑,这时,我深深的理解了我的焦虑和恐惧,以及那样几近偏执的我,这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而这样的我,也是多么合情合理的存在啊。理解就是干戈为玉帛的良方,而曾经我是多么的痛恨这样的我自己,内心的冲撞如此巨大,而随着这样的理解,终于体会到这“理解”二字的精妙。

那天晚上在我最后也没找着的时候,孩子奶奶出来上厕所,我就顺便问了她一句,她也不清楚,结果是在在我的意料之中。最后当然没找着,我给自己留了纸条,可我竟然害怕第二天会连纸条也忘记看,这于我是很真实的发生过。这次第二天早上我还是记起了,告诉了孩子爷爷,结果他很快就拿出来了!我当然很高兴!要是在以前我会觉得很难过,会觉得自己头一天晚上的努力都白费了,那又是另一份追加的沮丧,然后肯定会是沮丧的一个早上。可是头一天晚上的执著因为有觉知开始有变化,虽然我当时没有时间来梳理,但我已经有感知了,通过第二天一早的初步梳理,我明白这个晚上于我有莫大的意义,因为我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另一面。

“心安处即是故乡”,为什么这样说,我也能理解了,故乡就是我们儿时的家园,那是我们的家,不管这个家给了我们多大的伤害,可是我们一辈子都会离不开她。也是周日那天,有位妈妈问,我记不得原话了,大意如此:“怎么样才能切断原生家庭的情绪?”一下子灼痛了我的心,那是我们的家园啊,那是我们心安处啊,怎么能切断?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翻山越岭去找回生命本源的爱,去找回伤害与怨恨之下失去的连接,这样我们才能承接到父母的爱,获得我们永恒的心安的力量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林老师说这是一条回家之路,而说到回家之路,我们总是热泪迎眶,原来是是心底里永恒的最真切的呼唤啊!那天陪着孩子看电影《ET外星人》,当那个长相丑陋却充满温情的外星人,深情的呼唤着“家”,让我泪流满面,我知道那是我内心的小孩子同样深情和真切的呼唤,我终于听到了,我向着心安的方向走来,我向着故乡的方向走来。

 

 

 

整理者感言:

家园、家庭、父母,那是我们生命之初赖以生存的支柱,无论是爱还是伤害,它们建构了我们的生命基础,让我们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地去重复童年时的感受/信念。

诚如作者所言,一切都无可抗拒或切断,唯有理解、接纳在父母面前/原生家庭中充满各种恐惧和紧张的自己,才能修复生命的裂痕,用爱迎接自己安然回归。

 

 

 

如果这篇文章感动了你,增益了你,请略微犒劳(打赏)我们,算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同。你的认同,会让我们在此时此刻,深深感受到自己的重要。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没耐心的我
后一篇:原来如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