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无分别的爱

(2016-01-03 10:53:58)
标签:

转载

分类: 图书、媒体、美文转载
原文地址:无分别的爱作者:sunny

    自打换了这个全屏的手机,成了微博控,上网控、微信控,等电梯、坐公交、排队、吃饭、睡觉前....只要有时间就会打开看。后果就是累,严重的时候还会失眠,大量的无规律的信息充斥在脑子里,不累才怪。后来决定放弃这种习惯,刻意减少看手机的次数,一开始心里还痒痒,特别是公交车上,周围全是看手机,我的手就不住地想伸到包里拿手机。同时增加图书的阅读量,屋子里随手都可以拿到,最近到是看了不少书。最先看完的是柴静的《看见》、之后是协和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现在正在看林巨的《妈妈,请这样爱我》。每本书都值得看,都有震撼力。前两本已经看完了,正在看第三本,感受更浓些,先写写这本吧。

    我之前很少说我的育儿观点,主要是因为怕不被认可,怕被诟病,怕被误解。终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相同的声音,而且比我这个不会说话的人说得更清楚更透彻。之所以说他有震撼力,也是因为有了共鸣吧。我不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不爱做主,容易随波逐流,习惯在别人的态度里找到认可,做出选择。我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是这样,经常问问小天的意见,听她的想法再做决定。也不会主观地去认定她的行为对错。当然,我也觉得人家也是个小人人,虽然在自理能力方便不如成人,表达能力不象成人巧舌如簧,但思想和精神境界是完全一样的,不可以把成人的意识强加之上。比如:不制止小天吃手;不制止小天探索食物;纵容她不想吃就不吃;需要抱抱就抱;还有很多的无为之处,很多家长可能接受不了我这样,之前不敢说这些,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非主流的教育观点,容易被冠以“溺爱”之名,当然我的做法无以确定对错,无以知道对于孩子今后的影响,但这些日子,我们很快乐,小天的小区里性格最好的孩子,开朗、乐于相处,为人友善,无明显叛逆行为,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以前只知道这是“顺其自然”,现在看到这本书,我知道一个新的词:无分别的爱

    什么是“无分别的爱”呢,我的理解是,给出的和自己希望得到的是一样的。我们希望被尊重,被迎以笑脸,听到温和鼓励的话,得到关爱,听到赞美,不被忽视,不被轻视。那么我们就把这些给予孩子。当小天摔倒哭泣时,不说“不要哭”,而是抱抱搂搂,说说“疼了,就哭一哭吧。妈妈摔交也哭呢”。书中是这样说的:教育的本质和精髓是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个却是从始至终,没有改变也无需改变的。所以,关键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是否愿意去选择尊重、理解和信任。关键在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心,放在和孩子的心同样的高度和角度,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心,放在和他人的心同样的高度和角度。

   曾经有一次,小天哭了20分钟。起因是我回家以后先洗手,再陪小天吃妈妈饭。结果小天就拒绝吃了,并且大哭,一边哭一边嚷嚷:脏着奶奶,脏着奶奶。因为语言不清,全家人听了好久,问了好多便都不知道答案。小天就一直哭一直哭,很伤心很坚决,一直重复那句话。我突然想起前一天,小天要求我不洗手直接吃妈妈饭,我就拒绝了,当时她哭了几声就好了。今天又发生同样的事情,终于找到原因了,后来我当着她的面假装在地面上胡噜了几下,表示听她的了,于是就好了。第二天,我回家以后,天天又拽着我说:“奶一口,脏着奶奶”。我问天天:“你是跟妈妈一起去洗手呢,还是在这里等我回来呢?”小天想了想,说:“我跟你一起去吧。”原来,不是脏与不脏的问题,小朋友哭闹,只是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忽略了,不被尊重了,情绪不好。当然,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如何更好的表达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找到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生命成长。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百思不得其解,那也没有关系,只需要我们坚信:虽然我们不知道原因,但是,一定有原因,并且,不管是什么原因,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生命,在骨子里面,在灵魂深处,都是需要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都是需要他人的无分别的爱;都是需要他人从自己的角度来考量问题,来尊重、理解和信任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所需要的,也给予他人呢?

    

     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充分的“无分别的爱”。我们一直得到的,是“有分别的爱”。在成人眼里,作为孩子的我们,总是在犯很多错误,总是充满不完美,因此,伴随我们生命的,总是无数的否定、指责、扭曲和变形。显然,“有分别的爱”,借着种种无比崇高和正确的理由,在无尽的岁月的侵袭中,早已经把我们的心灵,冲击得七零八落,毁坏得千疮百孔。我们就这样长大了,我们的心灵伤痕累累,虚弱无力,导致我们除了向外面(向孩子向父母向配偶向朋友向金钱向物质向地位向名声……)无尽地索要(以弥补虚弱的心灵)外,再也没有多少余力余能给予他人了。

    

      难道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子子孙孙,依然过着像我们过去那样的受伤的生活,长大后,依然像我们这样的无法和无能,依然像我们这样的因为心灵上伤痕累累而“虚弱无力”吗?

时代的进步,归根结底,要归到教育的进步上。

 

      我们之所以比我们的父母辈更健康、更幸福、更出色,是因为我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关键是,要把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要把我们自己的无知和偏见,统统放下来。真正的教育,其实只有一个关键点:心在哪里,而不是方法在哪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